古战场游记之四十五: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上)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战场游记之四十五: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上)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高山上24道拐宣传牌: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 The National Archives Building 资料馆保存着自1774年到现在的很多重要文件。其中有一张二战美军随军记者John F. Albert 在1945年3月26日拍摄的“中印抗战公路”中险要地段的一张照片:

经过修饰(或者另拍)后的这张照片,清楚显示满载物资的美军十轮大卡车组成长长的车队,沿着一条拐了24道弯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缓爬行:

 

    50年后,为了寻找这段公路供云南电视台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拍摄一部反映滇缅公路的纪录片,二战学者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从楚雄到畹町,他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
   其实,只要他能看到这张照片的说明,立马就可以明瞭:
 " U.S. Convoy which operates between Chen-Yi and Kweiyang, China, is ascending the famous twenty-one curves at Annan, China."

下面是The National Archives Building 资料馆关于这张照片的说明:

     Chen-Yi,即云南省曲靖专区沾益县。Kweiyang,贵州省府贵阳市。24道拐(21curves 是他数错了。日本人错得更甚,他们只数到20道弯)刚好在沾益到贵阳战时公路的中点处。 Annan, 越南?我不懂,也可能 John Albert 张冠李戴。但我在1995年早已知道24道拐的大概地点。可惜那时我还没有上中文网,不知道云南电视台正在寻找它去拍摄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节目。

24道拐观景台的看板:

   史迪威公路 (Stilwell Road)又名“中印公路”,东起昆明,西连印度的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全长约1724公里。其中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是“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的一条新的国际公路。它东起昆明,西至缅甸腊戍。最艰难的一段在下关(今大理市)至畹町,总长548公里,途经地形地质极为复杂的滇西横断山脉末支,穿越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深谷急流,穿越悬岩峭壁8处。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当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其艰险处远远超过24道拐。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须最速完成”,总工程处设在保山,分设关漾、漾云、云保、保龙、龙潞、潞畹6个工程处。

从现在的24道拐观景台(John F. Albert 当年的拍摄处)远眺,我们去时恰逢薄雾:

网上ZT来的天气晴朗时24道拐照片:

第一拐:


第24拐:


从第19拐下眺公路:


    据说,该时龙陵县长接到云南省政府“鸡毛信”紧急命令,同时收到一副手铐,命令:该县工程土石方限期完成,否则县长自戴手铐来昆明听候处分。这位县长来到潞江如法炮制,拿出省政府的紧急命令和手铐对土司兼区长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潞江修路若是完成不了,我只好拉着你一起跳怒江了。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罗斯福特派驻华大使詹森视察后说:“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精神与毅力,实在令人钦佩……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从观景台看24道拐:


    有了车辆、修了公路,还奇缺司机和修车工人,于是向海外招募机工。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了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的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最近中央电视四台《远方的家》栏目热播的“一带一路”节目曾采访一位当年回国在“中印公路”修车的102岁老人家。他于2015年应中国政府邀请以100高龄回国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获颁赠纪念奖状和奖章。据他回忆,当年的司机和机工在轰炸、车难、过劳、疾病等艰难环境中死亡率是很高的。(待续)



 

吟儿 发表评论于
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