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某天,我跟两个朋友出去小聚。等着上菜的时候,兰神秘地说,在信箱里收到了一个“惊喜”。说完,她拿出一张卡,让我们猜是什么。我和梅拿过来一看,卡上印的字我们根本不熟悉,无从猜起。兰给我们扫盲说,这是一家奢侈型百货店寄来的礼物卡;金额;五百。
信奉实用主义的兰,平时勤俭持家,她坚持:消费不起的东西,看也白看,不如不看;碰到奢侈品店都绕着走,更别提买了,跟这家店更是从来毫无瓜葛。眼前这张没有任何限制,在店内当作现金使用的高额礼物卡完全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
我们几个叽叽喳喳地分析,也许是同名同姓寄错了,也许是假的。不管怎样,平时我们即使收到店家促销五块或十块的折扣券都会很高兴,而且附带最低消费额要求;这次当然不能让五百块白白浪费。比较靠谱的猜测是,这是店家的一次普通促销,虽白得五百,可能要自搭一千,奢侈品的世界我们不懂。
兰不敢高兴太早,决定还是去深入阵地,一探虚实,然后再做打算。到了周末,她先找来比较懂时尚的女儿来辨认真假;然后母女俩开车将近一个小时,直奔那家店所坐落的我们这里最豪华的商城。为了这趟名牌店之旅,兰还特意把自己打扮、整理了一番;不是担心店大欺客,而是给自己一些底气,毕竟不是豪门出来的人。
进店四下一寻摸,果然不出所料,即使看上去最普通的一件白衬衫,也要五百美元。其他东西以几千的居多。在女儿的带领下,兰找到店员,拿出礼物卡,请求辨别真假。店员虽然无从解释她们有何德、何能得到眼前这个价值五百的“馅饼”,但证实此卡确是真正原版,含金数额也是实实在在的。
在回家的路上,兰打电话跟我感叹,这要是能换成平价店的,比如 T.J.Maxx之类有多好啊。虽然心里踏实了,但对于店家为何如此大方,甚或她为何如此幸运,兰仍心存疑虑。
平静了几天后,兰的“惊喜”还没捂热,“惊吓”就来了。邮箱里躺着一封来自那家奢侈品店的信,打开一看——信用卡账单!消费总额高达三千多!消费日期是收到礼物卡之前的一个多月。这下事情严重了。兰上次探虚实是第一次认门;之前不仅没有买过它家的东西,更没有申请过店信用卡。
兰立刻按照账单信息打电话给客服,了解情况。经核对,信用卡申请人的社安号、生日等个人信息都与兰的相符。客服说信用卡是两个多月前在店网站上申请的,五天之后在网上下过订单,账单地址和送货地址不同,那是唯一的一次消费。客服还说,实卡寄给了兰,商品按送货地址寄到了邻州。 奇怪的是,兰从没收到过这张信用卡。
听到这,兰无奈,只有先冻结账号然后报警,申明自己的社安号被盗,遭遇身份诈骗。警察虽然备了案,但表示说类似的案子太多,如果没有更具体的信息,调查取证非常困难。为何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则可能性太多,熟人,黑客,不能枚举。他们只能提供一些建议,一堆表格填写,然后让兰自求多福,日常保持警觉。至于社安号换新,几乎不可能。
兰想要顺着对方留下的送货地址自己破案。从网上登陆“自己”的账户不可能,因为对方登记留的是他/她本人的电子邮箱和密码,只能再次打电话给客服。可是客服不肯透露详细地址,因为他们现在也辨不清李逵和李鬼了。
兰随即联系了三大信用公司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又申请了信用跟踪(credit watch),也就是每次有人要查询自己的信用时,本人会得到通知。在信用报告上标记欺诈警报(fraud alert)。又请他们冻结自己的信用报告。冻结是同归于尽式的壮烈之举,把真假双方同时冻住,除非申请解冻,任何人都不能再用这个名字申请任何信贷。
至于那张自天而降的“馅饼”,虽然不是天使变的,却也合法。可是自用吧,要再往里搭钱;送人吧,带着个“黑”身份,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