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飘地主》 第四章 青年,布鲁克林的初遇

安顿下来之后,读书、打工是我生活的全部,虽然忙碌却很有冲劲,每一天都有令人喜悦的收获,生命里充满了希望。

有一天,我的表姐给我打来电话,请我顶替一下她在布鲁克林餐馆的工作,因为她有一个约会。我乘了很长时间的地铁,从地铁站口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黑人区。虽然我一向胆大,但这个社区令我心生忐忑。

布鲁克林早期住的是荷兰人,1664年成为纽约属地,1898年才正式划入纽约市。1994年朱利安尼任纽约市长之后,大力打击犯罪,布鲁克林的治安才大为改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现在已经是纽约人口最多的一个区。但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布鲁克林却是以治安不良闻名于世的。

看着三三两两的黑人青年晃晃悠悠地从我面前经过,无意间和一个黑人满是血丝的眼睛对视了一瞬之后,各种新闻中出现的犯罪事件和一些口口相传的持械抢劫、强奸杀人之类的故事一一涌入脑海,我突然害怕极了,急忙打电话给餐馆。

他们告诉我,老板正在来接我的路上。我不敢乱走,只能背靠着墙等在那里,警惕地望着四周,焦急地等待。大约15分钟后一辆车停在了我身边,一个20来岁的亚洲小伙子大声地叫:“小姐,上车!”

他那张英俊的东方面孔使我毫不犹豫地上了他的车。上车后我才恢复了平静,难以相信餐馆的老板这么年轻。他用中文介绍了自己,他叫艾伦。

我们来到挂着大红字母“NO.1中国餐馆”店铺门口停下。当我走进去时,惊奇地发现眼前是一个没有任何桌子和椅子约400平方英尺的房间,厚厚的防弹窗隔着厨房,右边是通向厨房的铁门。

艾伦告诉我这是客人等候区,他打开铁门让我进去,里面这个长方形的房间就是厨房。

我站在门口,环视整个厨房。我的左边墙上挂着一部电话,下面是收银机。收银机下面的柜台很长,沿着防弹玻璃窗,与对面的墙相接。

靠着那堵墙,有两个油炸锅,上面挂着四个铁篮子,旁边有一个大大的炒饭锅和几个小一点的炒菜锅,一字沿墙排过去还有一个巨大的汤锅。

厨师们正在灵活操控着手里的锅,菜被抛向空中又一丝不差地落入锅中。他们的头顶上面是隆隆作响的抽油烟机,挂在墙的上半部。冷藏室在最里面挨着后门,我想这是为了方便装卸货物。

在厨房的中间有两个准备食物的操作台——一个是冷冻食品柜,另一个是热汤食品柜。热汤食品柜的顶端加长了三尺当作外卖包装工作台,向着防弹玻璃窗。柜子底部是个架子,摆满了塑料餐具和袋子;柜子的上面则堆满了外卖的盒子和容器。

一切安排看上去都很有序和合理方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井井有条的厨房,所谓的外卖餐馆。我确信,这不是NO.1餐馆,而是NO.1厨房!

我从窗台上拿起一张印着绿色和红色字样的菜单。想让自己在几分钟内熟悉菜品,并尽量迅速地记住价格,以便马上展开工作。

这时电话铃响了,艾伦放下车钥匙,迅速拿下墙上的电话:“No.1 Chinese Restaurant, May I help you?(第一中国餐馆,你需要什么吗?)”他操着一口不知道哪儿学来的英文,顺手抓了一张菜单,在上面飞速地画了几个圈,并在底部写下了电话地址和菜单总数。

然后,他转过身,把圈注过的菜单摆列在包装台上,大声吆喝道:“鸡炒饭,小!”同时,伸手从台下拿出一个包装袋子,把菜单订在袋子上,最终变成一个外卖订单。接着,他将大小合适的纸板放进纸袋里,再把炒饭盒子放进去。几分钟内就在我的眼前完成了一个订单!

我惊叹于这个小小的订购流程是如此的高效,我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艾伦向我展示了他是如何接听电话下订单和处理窗口订单。任何一个新人来这儿工作都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工作程序一目了然。

有时我上午上课,中午坐地铁去工作到晚上11点钟下班。下班后,艾伦载上我和几个员工,先送我回家,他们再一起回他姨父家。

暑假到了,我辞了“NO.1中国餐馆”的工作,回到曼哈顿找到一个全时的工作,有时月薪可到3000美元。我的存款很快就达到1万美元,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相当于8万元人民币了。

这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月工资才46元人民币,还得是不错的工作。而在纽约的麦当劳买一个汉堡也才0.25美元。

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银行账户,叔叔帮我管理钱。他望着大笔现金质疑我所做的是什么类型的工作。我向他解释并给他餐馆的地址,请他随时检查我的工作,以证明我说的是事实。叔叔告诉我,我爸爸托人带了3000多美金放在他那里,以备我急用,没想到我能迅速独立还能存下钱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