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年轮(八)

       第二章   南国记事(2)

           爸爸不生气的时候,还是挺有耐心的。无论我问什么,他有问必答,就是不愿讲自己的往事。
       “还有多远?爸爸!”这回我叫得干脆,反正叫都叫了。
       “噢,明天晚上才能到。”爸爸很高兴。“你马上就要看见长江了。”

          长江?我有点兴奋!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学过的,祖国最大最长的河流,这回要亲眼看见你了!
          下午五点,火车到了浦口车站,车厢广播不许下车。
          爸爸手指窗外,说对面是南京市,火车马上就要坐船渡长江。啥?火车乘船,姐姐也睁大双眼。看来她也是第一次吧。去年跟妈妈回老家时,没走这条路。
           稍许,列车突然晃荡了一下,只见火车头取下最尾的四节车厢,朝站外推去。“爸爸,这是干吗?”我大惑不解。“你慢慢看吧,很有意思喔。”爸爸说完,转过身,和妈妈讲话去了。
           20分钟后,轮到我们中间这四节车厢。出站不久,一条又宽又长的河流惊现眼前!

            噢,这就是长江吧! 心头突然掠过一丝震撼!这么大啊!  
 
            放眼望去,涛涛江水似从天边咆哮着滚滚而来,乘着浪花朝东匆匆而去。江面足有两千米宽,江中成百上千的船只,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汽笛声声,回荡天空。江对岸,南京城廓,时隐时现。

            正当我睁大双眼,横扫江面时,一条巨大的钢铁浮船,朝着刚刚停下、我乘坐的车厢缓慢靠拢。船上也铺着两条铁轨,可以升降。不一会儿,只听见“咔擦”一声巨响,和我们车厢对上了。 车头推着四节车厢上了浮船后,自行退下。片刻,浮船缓慢向对岸驶去,四平八稳,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再次尽情欣赏这浩瀚而壮丽的江面美景。

              一只游船从江面上驶过,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那浪花似在尽情欢笑。
              一艘艘大船被灯光照得五颜六色,有远输船,观光船……一艘艘在江上井然有序地行驶,把长江点缀得光彩夺目。
              一轮落日那样圆,那样大,像鲜红的珊瑚球一样,把整个江面笼罩在淡淡的红光中,面前像有一种细细的丝幕柔和地、轻轻地撒落下来。
 

              壮哉,长江!美兮,大江南! 
      
              大约十来分钟后,浮船抵达对岸。再同岸上铁轨对接好后,火车头拉我们上岸,和第一组车厢连接。浮船再次往返,载车横渡。整列火车编组完毕已经晚上七点钟了。
              列车驶进南京车站时,已是万家灯火,一片通明。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幸乘船载车横渡长江,十分新奇而激动!

              列车途经上海站时,架不住姐姐和我的再三央求,在爸爸的监督下,下车活动,朝车站外眺望。远处高楼林立,节次鳞比。无数的霓虹灯闪烁不停,朦胧之中,给人无限遐想。

              火车跨过千山万水,第四天晚上九点钟,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浙江省衢县,爸爸部队驻地。

              前来接站的是杨福庭叔叔,还有一辆大马车,赶车的是个中年男子,爸爸叫他“老于”。
             马车拉着我们沿大街又走了半个钟头,来到一个叫“双眼井”的地方,总算到家了。
              我问姐姐,这是什么地方,姐摇头。看来爸爸原先不住这。
              那天晚上,怎么进屋,怎样睡觉,全忘干净啦,实在太累了。

              我和姐姐被妈妈叫醒吃饭,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爸爸有事出去了。饭后,我开始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是一个四合院,住了四家人,一家两间屋,很对称。
              杨福庭叔叔一家住我家对面,紧挨大门。里边两家也都是军人,孩子很小。
              姐姐和我住一间,房间很小,只摆得下两张小床,一张条桌,两个凳子。爸妈的房间也大不了多少。

              南方的房子虽然小,但造得挺别致。房顶盖瓦中有四五张亮瓦,白天屋里光线好。小方格子窗子和门涂着红油漆,很有生气。地是黑泥巴地,跟老家差不多。晚上用电灯,我很高兴。
              出门往右,在一块三米见方的青石板上,趴着一口水井,两个半米高的井口,紧紧相连,难怪叫“双眼井”。

              吃饭是在一个地方上的烟酒公司食堂搭伙,那年月农村、城市都吃食堂。
  晚上爸爸回来告诉我和姐姐,明天开始上学,而且我要留半年级,原来浙江是秋季招生,爸爸给学校解释、要求了半天,人家根本不吃这一套。我只好去读二年级下学期课程了。       

               我的新学校叫衢县师范附属小学,很大,有一千多学生,是县里最好的小学。学校离家有20分钟路程,每天,我都和姐姐结伴上、放学,我们共同度过了三年的小学生涯。

                六0年初,结束了“双眼井”半年的模糊生活,我家搬到了“505”。
  “505”是114医院生活区的代号,位置在县城最东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4医院是陆军第20军直属野战医院,300张床位,隶属南京军区,创建于抗美援朝时期,参加过著名的第五次战役。20军60师1955年还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回国后,驻防浙江衢县,医院得到南京军区陆军西湖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7医院)大力扶助,医院中很多医生、护士是从117医院抽调来的。

                 医院办公和病员区在龙坪,离军用机场五里路,每天能远远看见战斗机起降。

              “505”地盘很大,医院进驻以前曾是个野战部队营房。大门对面是衢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左边是军人服务社,右边长长墙壁上白底大红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门左右对称建有五间平房,进门有间传达室,守门职工叫朱金香,寡妇。门前对称排列着高高的白杨树。进门又是一排平房,我家就住左边第一间。继续往里走,一块大平坝分开两边的纵向平房,接上一栋二层楼房。再往里,又是平坝隔开平房,接楼房……一共有三层。所有房间全是红漆木板地。

                 最后一排是食堂,又长又大,紧挨小学校,我常趁人不注意,从食堂翻窗户进教室。
                 我家门前是整齐的冬青树,靠右是马厩。“老于”就住在马厩旁边的单身宿舍。再向里是一个篮球场,场边栽着丛夹竹桃树。球场尽头是公共厕所,很大。

                平房都是单间,每间足有30平方米大。爸爸很聪明,从房中间拉根粗铁丝,挂上块绿色军用帆布,把房间一分为二,爸妈带赵平住里间,姐姐跟我住外面,也是饭厅。现在想来,房子那么大,隔个三间都没问题。

                虽然是部队医院,也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吹号起床,上班,熄灯睡觉。
   从“双眼井”搬过来后,爸爸开始严格要求我们了。我和姐姐必须做家务了,每天到食堂打饭,打开水,洗碗,扫地,洗自己衣服。妈妈没有工作,就是带弟弟。其实,妈妈从五七年开始随军,工龄就断了。爸爸早上出操,不准我们睡懒觉,跑完步后,还要去井边打水。那时,生活区没有自来水。

                 干完这一切,就该上学了。

                 五九年底,国际形势就相当紧张啦,中苏关系濒临破裂。全国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听说有地方断粮,人都以树叶、草根充饥了。台湾的蒋介石趁机叫嚣要反攻大陆,月底就要光复一江山岛。福建前线,天天打炮。衢县靠近福建,也算是前线了,医院的战备气氛愈发浓厚。

                  每天清晨,军号一响,篮球场上集合有上百军人。他们有的排成大队,绕场跑步,嘴里齐喊:“一二一!”有的十人一排,拔正步,还有的两人一组,身背医疗箱,抬担架折返跑。个个表情严肃,人人动作一丝不苟,好像明天就要上前线。那场面,我只在电影中见过。

                   从生活区到医院办公区要走20分钟路程,吃过早饭,大人们三两一群,神色匆匆上班了,他们大部分人走路,也有骑自行车的。当时,谁有辆自行车是很受人羡慕的。我对自行车很好奇,两个轮子,人骑上去为啥不倒呢?

                    部队工作生活,讲究正规化,等级观念强。相互称呼,必须准确,譬如“张副院长”“程副政委“叶医生”“简护士”……乱喊是要挨批评的。
  那段时间,整个营区,处在一种临战气氛中,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紧张有序,几乎听不到什么笑声,难道真要打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