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自动播放,请点击)
你听到的是(法国作曲家)肖松的《D大调协奏曲》第二乐章的主题。肖松(Ernest Chausson)不太有名,作品也不多,但公认有才,其作品少而精。不过即使如此,他的作品很少听到,(西方)古典音乐日益走向坟墓,一个小作曲家被遗忘,正常的事。
此曲原题为《钢琴 、小提琴和四重奏乐队协奏曲(Concerto in D for piano, violin, and string quartet)》,作品编号21,《D大调协奏曲》 是中文文献里的说法,领奏的是小提琴,钢琴也很显著。作为烘托得四重奏乐队,四把弦乐器就把气氛体现出来,充分说明了好的作品不在装饰,而在实质,有本事用不着啥家伙。
此曲不仅仅委婉忧郁,旋律优美,其结构着实缜密,表达的很完整。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做过一篇介绍,我也没什么添加的:
肖松的室内乐中,最突出的就是《D大调协奏曲》,它其实是一首以钢琴与小提琴为主奏的六重奏。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以惊叹号似的命运提示为开头,缓缓的忧愁似水墨洇染后,就是对似水流年的倾诉,所有岁月都如泛着深情波澜之流水,更多的辛酸,对命运也就有更多的感叹。主奏小提琴如波澜中的颠簸之船,被命运之波戏弄,只能叹息而生发美丽的委屈。这委屈变成情绪纠结,无以排解,就有无为的挣扎。但肖松是不会有愤怒的,钢琴清朗忽似清风袭来,委屈就随涟漪粼粼荡漾开去,情绪自我告慰,波澜不惊,心境就变得清淡。第二乐章是一首西西里舞曲,像在自我告慰、自我麻痹、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中,清高地翩然起舞。这是肖松音乐中最美的一个乐章,正因其美,也就倍添了更多酸楚。第三乐章的慢板显得凄清,像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整个世界都冷酷地沉睡了,只留一个孤独者无助走在一条深深的隧道之中。风寒袭人,隧道里只有寒影相伴,唯有内心的温热在支持前行。最后的第四乐章是肖松作品中惯用的,通过切分节奏的魅力意气风发,以悠扬一扫阴霾。这时,对人生与命运的回顾已经没有抱怨,只有坚定中有些自嘲的语态。在辗转反侧的反思之后,最终凝成一首昂扬着但五味杂陈的人生之歌
不过说第二乐章“像在自我告慰、自我麻痹、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中,清高地翩然起舞。这是肖松音乐中最美的一个乐章,正因其美,也就倍添了更多酸楚”,尖酸了点,不敢苟同。肖松音乐确实有呜呜咽咽抽泣的感觉,但圣人未必不哀伤、掉泪,此曲既优美却哀伤,并不冲突。
你要是没听过,那是错过了,一定要听听。
Daniel Rowland, Violin, Luis Magalhães, Piano; Francesco Sica, Violin; Hugo Ticciati, Violin; Razvan Popovic, Viola; David Cohen, Cello
【资料】
【1】维基Ernest Chausson(中文)
【3】网上无费资料(录音、乐谱)
【4】豆瓣:爱的得到与失去:法国作曲家肖松《音诗》欣赏
【附录】
肖松的另一名作《音诗》
此曲也是小提琴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