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南》 读书笔记: 提要钩玄 采花酿蜜 开山铸铜

世界无情我多情,世界多情我欢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章取材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示

  • 取材包括生活积累和读书积累。
  • 写作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又是法寓于无法之中。
  • 学习写作,一定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 一面观察,一面读书,观察和阅读结合,多看多读多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然也要从阅读中获取,但阅读只是“流”不是“源”,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 《实践论》)
  • 写文章要有两个材料库存,生活储备仓库和知识储备仓库。(高尔基  《苏联的文学》)

    一,直接取材:观察和感受      

(一)培养观察力

  • 观察不深入,没有自己的发现,把握不住生活的底蕴,就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面貌。
  • 观察就是看和想。观察要和思考结合。
  • 多想出智慧。(毛泽东)
  •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郑板桥)
  • 人心不同,各如其貌,天下没有一个无性格特征的人。
  • 你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中去。(古希腊哲学  家赫拉克利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罗丹)
  • 多锻炼,练就一副洞幽触微,高瞻远瞩的慧眼。
  • “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乌申斯基)
  • 取草虫,笼而观之,复就地而观之,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宋  曾云峰   画草虫)
  • 辟之富人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有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清  魏禧)
  •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 所谓细致观察,并不是细大不捐,现象罗列,而是要善于观察那些能代表整体反映本质的细枝末节,是“管中规豹“”见微知著”。
  • 观物则“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 物色》)
  • 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
  • 剥开来细细看,‘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应轻轻放过。唯有如此,才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朱自清)
  • 观察要看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小逻辑》)
  • 观察: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 观察: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杜甫)

(二)锻炼感受力

  • 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
  • 写文章就是写自己的感受所得,把自己感受过的那种感情用文字表现出来,使别人也能感受得到那种感情,这就叫艺术劳动。
  • 要从生活中获取丰富充实的写作材料,就要磨砺感觉器官,提高感受能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部反映敏锐的感受器。
  •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四溟诗话》)
  • 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激情溢满心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发而为文,才能兴会淋漓,感人肺腑。
  •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诗。(清  袁枚)
  • 愿爱憎之念加壮。爱也不足,憎也不足。。。于事物太淡薄,生活怎么能丰富。。。听说航海多日而渴恋陆地者,往往和土接吻。愿有爱憎之念到这样。(鲁迅  翻译的岛崎藤村)
  • 身不历,目不见,自然不会有所感受;身已历,心不入,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既‘身入’有‘心入’。
  • 摄取别人的身体和灵魂。(巴尔扎克)=  同其感情 共其生命 = 例如演员体验生活。
  • 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思想。
  • 求自得于学问,故为文之根本。(《文史通义》)
  • 感受:作诗火急追亡浦,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  )
  • 感受: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杜甫)
  • 感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 感受:春风为开了,却拟笑东风。(李商隐)

二,间接取材:读书

  • 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亦,随模铸器,一冶即成。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元  程端礼)
  • 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必定下笔 騫jian滞,文思枯窘;学贯东西,文通古今,才会下笔如注,应付裕如,写出“气象峥嵘,色彩绚烂”的精美篇章。(《东坡志林》)
  • 如果王勃不靠读书积累了那么丰富的轶事典故,佳词丽句,怎能即席吐玉泻珠般地写出名文《藤王阁序》?
  •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致颜黎民信)
  •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  《朱子大全  读书之要》)
  •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志不忘。(《学规类编》)
  • 学习态度:愈繁愈难,从容为之。
  • 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华罗庚)
  • 所读之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始已。。。最后达到‘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顷刻立就’的程度。(清  张溥)
  • 读书: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 读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
  • 读书:开山铸铜。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乎山之铜也。(朱熹 《 朱子语类》)
  • 读书: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陆游)
  • 读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读书:有眼不识泰山,有耳不能纶言。

三,材料的丰富和扩展:想象

  • 想象是消化知识的酶。
  • 想象想象,越想越像。
  • 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索中的不足和还没有发见的环节。(高尔基)
  • 想象既可以‘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打破空间的界限;又可以‘观古今于须臾,迎亿载而为津’,超越时间的界限。(《文赋》)
  • 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
  •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手法之一。(高尔基)
  • 运用想象的作者,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巴尔扎克)
  • 科幻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 作家是一些最善于,最喜欢顺着‘如果’和‘假设’想下去的人。(王蒙)
  • 艺术家也同科学家一样,必须具有想象和推测,即洞察力。(高尔基)
  • 想象: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甘于它们的离去,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请风儿带到窗子上唤起人们对夏日的怀恋。(张抗抗 《让冰凌花留在书页上》)
  • 想象:君不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骆驼?蜀犬吠日越吠雪,识与不识吾奈何!(宋 葛长庚 《菠萝蜜诗》)
  • 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陆机 《文赋》)

第二章 立意

一,立意的重要性:写文章要意在笔先

  • 立意,就是文章主题思想的确立,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 ‘意’是一本所系,一身之主,文以意为主,意高而文胜。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古人)
  • 立意就是‘字字句句受命于主脑’,否则就会如李渔所说,“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逐节铺排,有如散金碎玉”。(李渔  《闲情偶寄》)
  • 意之所至,滔滔汩汩;意所不至,不复强为。(周亮工 《王于一遗稿序》)
  • 夫意在笔先者,非作意而临也。熟之于中而会之于心。(清  张惠言)
  • 意在笔先,立意有高致,才会文思畅达,从容着笔,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 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欲多而理愈乱。(杜牧  《答庄充书》)
  • 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晋  韦烁 《笔阵图》)

二,主题的产生:主题形成有直接和间接两条不同途径。

  • 直接途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
    •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高尔基  《论写作》)
  • 间接途径:靠读书和查资料。
    • 材料的准备必须锐意穷搜,广取博采。
    • 《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列宁)
  • 联想,就是以一个事物,一个问题为中心,天南地北地想开去,神与物游,联类不穷,就可以开掘出无限宝藏。(矛盾  ‘拉拉扯扯法’)
  • 黄金要经过淘洗才能得到,精粹的,被表达得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拓尔斯基  《给戈洛娜》)
  • 立意选择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周恩来)
  • 从长期到偶然正是一个完整的思想飞跃过程。偶然只不过是飞跃的导火索,这就如同浓云密布,需轻雷一击,才会有倾盆大雨;礼花千朵,只有点燃火线,才能喷红吐绿一样。
  • 我写散文常常苦苦思索,百思不得其解,而后,偶然得之,一触即发,便成文章。(刘白羽)
  • 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 主题的产生就是把大量印象泥土压缩成石头的过程。

三,主题的选择

  • 如果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或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别林斯基)?

四,立意能力的培养

  • 写文章,立意,选材,表达都有个角度问题。
  • 北宋苏洵苏辙父子二人写的《六国论》,虽然都是针对宋王朝面临北方辽和西夏威胁的形势,要求北宋统治者积极抗战,不要妥协,但分析的着眼点和结论不同。
  • 苏洵着眼于政治形势的分析,以‘非兵不力,避在赂秦’,批评六国屈辱苛安的国策立意。
  • 苏辙着眼于战略形势分析,以‘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而招致(四国不援助韩,魏)失败立意。
  • 思路越开阔,立意角度越宽广,立意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
  • 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程端礼  《伯字论文》)
  •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闲情偶寄》)
  •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马克思 《资本论》)
  • ‘锻炼成精锐的一击’,形成一个集中单一的主题。(鲁迅)
  • ‘尖刀’已经是锋利的了,可是它仍然有刀根,刀背和刀刃之分。在与敌人的白刃格斗中,插入敌人胸膛的尖刀,首先是刀尖见红。
  • 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才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认璞为玉也。凿开顽璞,璞中寻玉。(《论文管见》)
  • 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需深沉方有得。(《学规类编》)
  • 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相对的。习惯性思维是求同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求异思维。
  •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随园诗话》)
  •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 利益能力的培养,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 立意:领异标新二月花
  • 立意:旧叶不落,新叶安托?
  • 立意:跳出窠臼
  • 立意:一树梅花万首诗。
  • 立意:象分布在地球上的金刚石矿一样,是十分稀有的,需要长时间的去探找。。。去等待;需要使用测探器遍访思想领域的汪洋大海。(巴尔扎克)

第三章 构思

一 ,构思的意义

  • 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 《文心雕龙》)
  •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也是强调要在构思上下功夫。(清  李渔)
  • “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思本题中有几层意思,孰为正意可用,孰为旁意可删。一篇体段,及文之光景,具在胸中,然后下笔,则文理贯通,自成一家高手。若只逐句杜撰,文必不共。”(清  崔学  《学海津梁》)
  • 作文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劳动,运笔前的构思工夫一定不可少,“要是没有把应该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构思的基本要求

  • 殚思竭虑,胸中有竹。
  •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
  •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 一部艺术作品必须在艺术家执笔之前,先在他的灵魂里酝酿成熟。对于他来说,写作已经是次要的劳动了。“当他还没有成为我的老相知之前,当我还没有看见他,还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之前,我是不会动手来写的。我就是这样写所有的人物。。。其余一切,只不过是技巧的事情,那就轻而易举了。”(别林斯基)
  • 不瓜熟蒂落,不卒急拈毫。
  • 写作的构思就像酿蜜,“最好的蜜是从蜂巢中自动流出来的”,有了成熟的构思,一篇好文章就是“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了。(车尔尼雪夫斯基)
  • 写文章先热后冷,先快后慢,呕心沥血,殚思竭虑,胸无成竹不动墨,不到火候不揭锅。写文章要有冷思考的过程。
  • 万勿以敏捷自豪,求速度只是傻气,你说你笔头很快,一篇诗连笔而成,这不说明你多才,只说明你欠精审。(布瓦洛 《试的艺术》

?运思谋篇,紧扣主题

  • 主题思想如果有力而清楚,它就应该对其他思想处于专制地位。这是一种机器的发动力,它像推动各种天体使它们循着轨道运转的力量一样,是和距离成反比的。(法  狄德罗 《绘画论》)
  • 天织云锦为我用,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
  •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镜花缘》“连篇累牍不能自己”,因为作者有意炫耀才学,有不少内容脱离人物刻划的需要。

二,构思的材料处理

  • 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和开掘题材
  • 应当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起。(高尔基)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晦庵)
  • 文学作品的构思“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论创作》)
  • 从小处落墨,以少胜多
  •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 《论艺术》)
  • 马远绘画被讽刺为“残山剩水”,但虽是几笔山水,却使人感到“极尽浩淼之壮观”。
  • 我力求用一尊大炮,震得满天都是火药。(契诃夫)

三,构思中的主题表现

  • 正面直取
  • 侧面烘托
  • 托物咏志
    • 写物以附意 (《文心雕龙  比兴》)
    • 以彼物比此物 (朱熹 《诗集传》)
    • 咏物的目的在于言志
  • 以反取正
  • 艺术家的使命在于能找出两件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件最平凡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就不能不使艺术家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人。(巴尔扎克)
  • 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不入画,前后亦尔。(明 董其昌 《画禅堂随笔》)
  • 假定给我们一棵极美的树作为对象,但是为了使树变成画,我们要绕树走一遭。当我们到了最美的地方时,我还要后退相当的距离来更好地观察它,等待最好的光线。在这之后,天然的树一旦跃然纸上,不是就增添了许多东西了吗?( 歌德)

四,常用的几种构思方式

  • 腹稿构思
  • 提纲构思
    • 一刀取决于提纲 (福楼拜)
    • 普希金总是花很长时间思考他的作品提纲。
    • 我考虑每天平均作出六份提纲,弄得我头晕转向。我至今没明白,我怎没有发疯。(陀思妥耶夫斯基)
  • 边想边记构思
  • 再定题之后就纵横捭阖地想开去,想到的就随手记下来,想一条就记一条,不求系统完整。

第四章  布局

学习指导和要点指示

  • 考虑一篇文章的布局,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即理清思路。思路是布局的基础,布局是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思路清楚,严密,文章才通顺,严谨。
  • 古人称布局为章法,就是结构一篇文章的规章,法则。
  • 文章大法有四:一曰章法,二曰股法,三曰句法,四曰字法。四法明,而文始有规矩。四法中,章法重要,股法次之,句法,字法又次之。重者固宜极意经营,次者亦宜尽心斟酌之。(清  唐彪 《读书作文谱》)
  • 写文章安排材料,首先要考虑章法 ( 整篇的安排),然后再考虑股法 (段落的安排),然后才要字和句的斟酌。动笔之前,对文章的布局考虑周至,胸有成竹,学出来才能条贯统序,结构严谨;否则,随心所欲地写下去,必定是“异端丛生,骈赘必多”。

一,全篇的布局

(一)  理清思路,突出主旨

  • 思路:思想进行的路数,思维的线路。
  • 要提高文章布局的本领,必须首先提高逻辑的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必须从培养训练思路的条理性做起。
  • 思路清楚,集中体现在对层次的逻辑安排上。
  • 意见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罗丹)?
  1. 常见的安排方法:
  • 记叙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和时间的顺序(事情发生发展时间的先后次序)安排层次
  • 议论文:按照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说明文:按照问题的性质和一件事情的几个不同侧面(把具有同一性质的材料,或同一性质的问题,分类归纳组成一节,一节构成一个层次

(二)  详略疏密,安排适度

  • 文章各个部分的布局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区别处理,分清主次轻重。主要之处要详写,次要处则要略写。
  • 详写就要写足写饱,“泼墨如云”。略写就要轻轻点染,一笔带过,“惜墨如金”。用书法上的术语说,前者叫“密不透风”,后者叫“疏可走马”。
  • 诗文具有宾主,无主之宾,谓之乌合。(清  布彦图  《画法心学问答》)
  • 形貌虽疏,内蕴却密。

(三)  过渡照应,浑然一体

  • 过渡照应是使文章达到结构严密,中心突出的重要方面。
  • 古人论文很讲究段与段的过渡,过换过接得好,文章就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反之就会文气不接,文脉不贯。
  • 文意连贯得紧没有接榫痕迹,所谓天衣无缝,正是过渡得精妙所在。
  • 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东方树  《昭昧詹言》)
  1. 主要过度形式有:
  • 过渡段:单立一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过渡句:用段落中的某一句过渡。
  • 过渡词语:因为,结果 (因果关系);一般来说,个别来看 (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过渡);还应着重指出,特别值得注意得是(递进关系)

(四)  照应:前后文得彼此照顾

  • 照应就是通常所说的伏笔和呼应。前面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早有埋伏。行文前有因,后又果,先有源,后有流,如古代兵法上的长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攻其腰则首尾相应。
  • 伏笔和呼应是经常连在一起的:善于文者,一题到手,预将全篇谋过,一一审定其营垒阵法。登是一番言论,必先安顿埋伏,在要处下一关键,到发明时即可收为根据。故明眼者须解得一个‘藏’字诀,欲注射彼处,先在此处着眼,以备接应。(林纾 《春觉斋论文》)
  • 伏笔设置巧妙,就会使文章结构严谨,发展合理,增强描述得生动性。

二,段落得布局

(一)  构段的基本要求

  • 单一完整
  • 长度适度
  • 过长了,读起来眼花缭乱,不便于理解。分段过于零散,把一个独立的意思分散在若干小段里,也不便于把握一层意思的主旨。
  1. 记叙文:内容富于变化,多是长短交错,一般短段多,长段少,长短段的安排比较灵活。
  2. 议论文:特别是学术论文,内容复杂,要有力地展开论证,长段落就比

(二)  段落的主旨层次

每一段落要表达一个单一明确的思想,叫段旨。段旨常用一个句子表示出来,这个句子叫中心句。中心句有的放在段首,也有的放在段中或段尾。段旨有的直接写出来,有的是渗透在全段的议论描写之中,这就可以叫暗旨。

(三)  头尾段的写作

1. 开头段。演员亮相,唱歌起嗓,写文章讲究开头。

  • 开门见山
  • 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李涂)
  • 作文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梁启超)
  • 文章最要单刀直入,最忌绵密周致。(陈眉公)
  • 曲径通幽
  • 所说开门见山,并非一定要开门点题,更不是当门一山,堵塞文路。有时还采用曲径通幽的方法开头,不是一语说破,而是曲曲道来,如同踏上羊肠小径,纡徐而行,一步步走向幽深的境地。

2. 结尾段

  •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洪迈)
  •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林 纾)
  • 简洁:止于所止,自然收束。
  • 结文章须要精神,不要闲言语。(元  王构 《修辞鉴衡》)
  • 含蓄:深沉有利,回味无穷。
  • 好的是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托尔斯泰)

三,布局的错综变幻

  • 布局也是忌直贵曲,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朱熹)
  • 章法灵活,波澜开阖,如江河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法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出入变化,不可维极。(杨仲弘)
  •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刘大魁)

(一)  断续

  • 文有断续,才会曲折生姿,一马平川,无断无续,或者有段无续,断续不周,就会使文章板滞平庸,以至破坏了文章整体的和谐统一。
  • 章法不难与续而难于断。先秦文善断,所以高不易攀,然‘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注坡蓦涧’全仗缰轡在手。(李渔 《艺概》)

(二)  曲直

  • 远山则一高一低则有势,疏林则一起一伏则有情,文章的布局也如看山看林一样,要讲究高低起伏。直线推进,数语说破,不给读者寻思的余地,不会有好的效果。倘若运用“以退为进”“欲扬先抑”等曲笔,造成一种有曲有直,回环跌宕的结构,就能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 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以直布口袋;然曲折太多,则语意繁碎,整理不下,反不若直头布袋之为愈也。(元好问)
  • 布局要错综生姿,但必须做到合理,自然,不是故意制造曲折,应该如苏轼所说的,‘随势曲注’‘随物赋形’,行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能不止。

第五章  语言

一,语言和写作

  • 语言是写文章的工具和手段,任何思想,形象,技巧,离开语言都是无从表现。特别是文学,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 语言大师,语言巨匠,他们都能淋漓挥洒,曲折尽意;他们惯常的用语,平凡的字眼,都能在笔下闪耀出奇异的光彩,给人以思味不尽的美感享受。
  •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就是词和造句两方面的技巧。(托尔斯泰)
  • 每当自己要叙述事物的时候,这些词语就象成熟了的凤仙花种子似的,弹跳而出,或者象喷泉似的,喷涌而来。(秦牧 《语林探英》)
  •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毛泽东)
  • 多读有名的文艺作品,多练习各种形式的文艺写作,多体验生活。(老舍)
  • 世人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俄  纳德松)
  • 语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 语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 语言: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方平)

(一)语言的形象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看到一个景象,脑中就立刻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地再现出来,具体,生动,丰富,完整。

(二)语言的情趣感:语言富有情味,神理,气韵,能叫人体会到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情趣。

  • ‘新绿’:希望,自然,少年
  • ‘落叶’:无常,寂寥

二,语言和思想的关系

  •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词和意的关系,炼词必先炼意,‘炼词炼意,词意综合’。
  • 所谓炼者,不在乎句险语曲,而在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古,此真炼也。(赵翼 《瓯北诗话》)
  • 言为心声,辞随意生,语言从属于思想,要受思想的领导和制约。情见乎词,语言是运载思想的车辆。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 想得正确,清楚,语言才会准确,流畅。
  • 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德  叔本华)
  • 语言的深刻源于思想认识的深刻。譬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心灵美,才能语言美。语言美是心灵美的体现,心灵美是语言美的源泉。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德’在‘言’之上,是‘德’好决定‘言’好。(孔子)
  • 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无能善。何以观心?必以言。(东汉  王充 《论衡》)

三,文章中的句子

  • 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爢,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心雕龙》)
  • 学文章,因字生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篇要写得光彩耀目必须章节没有毛病;章要写得明白细致必须句子没有毛病;句子写得清新挺拔必须不妄用一个字。

(一)文章中的句子要考虑到

  • 准确明晰
  • 把你所理解的事物用最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别人也能象你自己一样地理解。(托尔斯泰)
    • 探求好句,而理有不明。(欧阳修)
  • 言约意丰
    • 以少胜多,短语长情,以最经济的文字表现出最大容量的内容。
  • 文气畅达
    • 读起来抑扬顿挫,急缓有致,如一股自然流注的活水,没有一点儿阻隔。
    • 语言的文气,就是阅读时没有气有不顺,疙疙瘩瘩 (文气不畅)
    • 汉语句子的排列习惯,并列的语句,短的在前,长的在后,读起来才上口入耳。
    • 文气畅达与否的原则要看是否达到了和谐的要求。一个句子和其他的句子不冲突,上下文又能合拍,就是谐和,文气就畅达。检验的办法就是读。
    • 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来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夏丐尊  叶圣陶  《文章讲话  所谓文气》)

四,文章中的用词

  •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清  刘淇)
  •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
  • 每个字都应该求其尽力发掘出整个作品思想所需要的全部意义,以致在同一语言中没有任何其他的字可以代替它。(《别林斯基论文》)
  • 应该让每个字在写到纸上以前,陷在脑子里盘桓两天光景,给它涂上一层油。(契诃夫)
  • 僧敲月下门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云破月来花弄影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长笛一声人倚楼
  • 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
  • 炼句未安始弃置
  • 千回百转费寻思
  • 语不惊人死不休

五,文章要讲究

  • 语言美
    • 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述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高尔基文学论文选》)
    • 语音上的和谐美,节奏美,声感美;语形上的对称美,齐一美,均衡美;语意上的反复美,对比美,调和美。(陈望道 《美的形式》)
    • 创造美的语言:修辞中形容,比喻,拟人,迭字,摹声,绘色等等,都是创造语言美的重要手段。
  • 声音美
    • 音节整齐爽目,节奏分明,流畅疏朗,气势磅礴。声调抑扬。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重担加于自己。
    • 讲究声音美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因此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如果思想苍白,内容空洞,一味呕心吐胆,雕章绘句,必定是酌奇失真,玩华坠实。这样的文章只能是苏东坡讥讽过的‘三分诗,七分读耳’,失却了为文的价值。
    •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李咸用 《闻泉》)
  • 色彩美
    • 以我观物,故物皆为我之色彩。(王国维  《人间词话》)
    • 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断肠片片飞红
    • 日出江花红似火。
  • 朴素美
    • 语言有朴素和华丽的不同风格,格调各有不同。是并行不悖,可以互相配合,适用于不同的文章。
    • 平淡体和绚烂体
    • 平淡和绚烂的区别,是由话里所用的词藻的多少而来。少用词藻,务求清真的,便是平淡体;尽用词藻,力求富丽的,便是绚烂体。
    • 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 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
    •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啐语》)
    • 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亡征》)
    • 叶圣陶 《黄山三天》是平淡体
    •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绚烂体
    • 池塘生春草
    • 悠然见南山
    • 清泉石上流
    • 明月照积雪

第六章  修改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

  • 写文章不仅要有取材,立意,构思,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修改文章的能力。
  • 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是同样关系到文章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
  • 文章须修改,修改出佳作,这是一条重要的写作规律。

一,文章修改的意义

  • 一般说的修改,是指从初稿写成以后,经过加工,润色到定稿的过程。
  • 安能落笔便好?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李沂 《秋星阁诗话》)
  • 你应该相信,普希金的几行短短轻盈优雅诗,之所以会使人觉得好像是一会儿就得,那是因为普希金涂改的太久了的缘故。(陀思妥耶夫斯基)
  • 写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列夫。托尔斯泰)
  • 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与屡改也。(宋  何递)
  • 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对事物的认识,就表达来说,也有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由含混到准确,由粗疏到精美的文字加工过程,‘一点写成不加点缀而自工者’的情况是极少的。
  • 盖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供不已,石尽而玉全出。(唐彪)

二,修改的要求和内容

(一)  修改的要求

1. 要有耐心和毅力

  • 改章难于造篇 (《文心雕龙》)
  • 修改比起草更困难。作诗兴会所致,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袁枚)

2. 要从整篇着眼

  • 修改跟起草不同,起草是从取材开始,构思谋篇,然后一段段写下去,是从部分到整体。修改则是面前已有一个整篇,是从整篇到部分进行。所以修改要从整篇着眼,从取材立意,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语言修辞。如果拘泥于枝枝节节,小修小补,改得再好也不一定对全局有利。
  • 尽管有很好的句子,若于全篇情调不和谐,也须忍心割爱,毫不敷衍,是啊,假如在我们的蓝布制服上,绣上两朵大花,恐怕十足招笑,不如不绣。(老舍 《文章别怕改》)
  • 修改就是很好的写作学习,是对所掌握的写作知识的实践和检验。

(二)  修改的内容

1. 从修改的范围看

  • 看内容前后连贯否
  • 看有没有重复的地方
  • 润色字句
  • 善改文者,有移花接木之妙,如上下段本不相干,稍为贯穿,便成一气,是也。有改头换面之妙,如倒置前后,改易字句,便另成一种格调,是也。有脱胎换骨之法,如原本说寒,将要紧处改换,翻说成热,是也。(清  魏禧 《日录 杂说》)

2. 从修改的轻重看

  • 重作
  • 改写
  • 调整
  • 小改

3. 从修改的形势看

  • 修改形式主要有增补,删削,调换,润色四个方面。
  • 增:‘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瘦驴’。文章散如野马自然是一病,但野归野,因为有内容,经过删改就可由野到文,改成佳作;内容贫弱如瘦驴,就连删改的条件也没有了。所以为文要善删,还要善增。
  • 删:删改到不能减字削句,文章才精炼,章法才严密。(《文心雕龙》)

三,修改的方法

  • 一半是采用边读边改的修改方法。
  • 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否?别扭否?逻辑性强否?(老舍)
  • 这个方法很有效,不管出声不出声,念下去觉得不顺当,顿住了,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念几遍,修改的办法也就来了。(叶圣陶 《和教师谈写作》)
  • 边读边改的修改,可以考虑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默读,以修改内容为主,内容是否偏题离题,中心是否明确集中,层次与段落,上文与下文的内容在联系严密否,发现问题处作上修改符号,待全文读完后再回头一一修改。第二步还是默读,主要是斟酌字句。第三步是出声读,把文章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从内容到形式来一次综合修改,然后定稿。
  • 修改: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
  • 修改: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

(一)修改的三种方法

  • 绣花式修改
  • 烹调式修改
  • 冷藏式修改

第七章  记叙文基本知识

一,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叙事,写人,描景,状物的文章。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叙述: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出的概括形象说明和交代。

  • 着眼于情况的介绍,交代,不重形象的描绘,语言比较简洁,概括。
  • 叙述有极强的概括性,往往用非常简要的几句话,就可以写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人物复杂的一生,事件的原委始末。这在描写来说,是望尘莫及的。
  • 叙述遍及各种文体。议论文的夹叙夹议,诗歌中的叙事诗,散文中的叙事散文。
  • 叙述是抒情,描写,议论等一切表现方式的基础。

(二)描写: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出的具体描绘和刻化。

  • 创造传神的生活图景,以此教育人,感染人,多有增强形象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的词语。

(三)叙述和描写的关系

  • 像孪生姐妹,须臾不可分离。
  • 一般是先叙述后描写。不能一叙到底,也不能一描到底。
  • 光叙述文章就难免抽象,空泛;全是描写又会冗繁芜杂。
  • 叙述和描写安排得体,文章就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珍珠宝石制作而成的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那么,串连珍珠宝石的链条就是叙述,而每一颗珍珠宝石就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描写。
  • 高尔基指出青年人作品失败的原因就是‘只是叙述,没有描写’。(《给青年作者》)

二,叙事

(一)  叙事的基本要求

  • 叙事的基本要求是:清楚明白。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记叙的基本要素,只有把这些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了,文章才会眉目清楚。
  • 事件:原因,经过,结果。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二)  叙事的人称

  • 我(我们),你(你们),他她(他们,她们)。
  • 第一人称叙述:一般记叙文多用第一人称直接写我的见闻感受,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而且可以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也有局限性,我的活动范围以外的事情就难于表达。
  • 第二人称叙述:书信,哀悼一类文章常用第二人称,让作者跟读者(收信人或被悼念者)面面倾谈,直陈物事,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愫。
  •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有广阔的活动天地。通讯,报告文学等常用第三人称写。所以叫它为‘万能叙述角’。

(三)  叙事的顺序

  • 顺叙
  • 倒叙:先把结局或关键部分提到文章开头。
  • 插叙: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片段。插入的不是中心内容,只是片段。有情节,有时还是主要情节。文字较多。
  • 补叙:几句话或一小段,如对人物身份,来历,性格简要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说明。只是对情节中的人,事补充说明。文字较少。
  • 平叙:分叙或合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然后再合。通讯,报告文学,小说通常采用平叙的叙事方法。
  • 意识流的叙述: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意识流动轨迹的叙述方式。可以是自由联想,冲破时空束缚。‘这种写法的坏处是头绪乱,乍一看令人不知所云。’(王蒙)

三,写人

  • 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别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不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 写人必须创造出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 写人首先要熟悉笔下的人物,对要写的人物要出之欲出。
  • 人物在我脑子里排成了队伍纷纷要求出世,正在等待命令。因为一个长篇已经构思了很久,以至其中有些人物由于没有写出来而变得苍老了。(契诃夫)
  • 人物:诸葛亮和吴用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不同。
  • 人物:张飞,牛皋,李逵,程咬金都是勇猛,粗犷,急躁,暴烈,但也各有不同。
  • 人物:鲁达粗卤是年少任性,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一)肖像描写

  • 包括五官,头发,皮肤,体态以及人物的服饰,音容笑貌等。
  • 通过肖像的外在描写,透露出人物的身份,精神,气质以及经济和政治地位。
  • 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雨果)
  • 静态肖像描写:好处是描写集中,给人完整感觉。但是呆板,和人物性格刻化配合不密切。
  • 动态肖像描写:随着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人物的内心就有变化。这种方法可以步步深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比静态描写丰富,更有表现力。
  • 面部轮廓只能表示性格的一部分,面部活动才能表示性格的全部。(鲁迅)

(二)语言描写

  • 包括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
  • 说话是行动的兄弟。(柏拉图)
  • 对话就是人物性格的自我介绍。(老舍)
  • 《水浒》《红楼梦》,能使读者通过说话看出人物。
  • 对话要求简短,明快,鲁迅强调‘对话也决不是说到一大篇’。
  • 高明的作者往往通过一两句对话,甚至是一个语气词,就能把人物性格活脱脱地端出来。
  • 狄德罗说,请您把事实告诉我,请您把他的谈吐忠实地传达给我,我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 孔乙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 阿Q:妈妈的,革这伙妈妈的命。
  • 莫泊桑:喝一满杯新鲜空气。(一个酒鬼的语言,连空气也要论杯喝了。)
  • 莫里哀:我借给你一个早安。(一个吝啬鬼,吝啬到连一个‘早安’也不肯施舍。)
  • 契诃夫:爱情这东西真厉害,连大炮也轰不毁的。(一个军官谈恋爱也用武人的口气。)

(三)动作描写

  • 通过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从中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 作品要‘多行动,少说话’性格的生命在于运动,性格从属于动作。
  • 诸葛亮:借东风,空城计,斩马谡
  • 晴雯:撕扇,反抄检。

(四)心理描写

  • 刻化人物内心活动。
  • 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表现于他的语言里,而表现在他的隐秘的内心活动中。
  • 直接心里描写:我怎么想,我怎么回忆,我觉得,我感觉。独白。或作者出面分析他的内心世界。但是流于单板生硬。
  • 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外部表现反映人物的内心特征,比如肖像,动作,语言等,这比直接写人物的心理更为形象,含蓄,富有感染力。
  • 鲁迅是刻化人物的巨匠,善于用间接方法展现人物的心灵面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心理明镜般地映照出来。
  •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绘出难。
  • 写形不难,写心惟难。(陈郁 《语腴》)
  • 鲁迅的祥林嫂的眼睛:顺着眼,直着眼,眼睛凹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四,写景

  •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历史年代,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人们的政治,物质,文化生活。
  • 自然环境:阴晴雨雪,风云雷电,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山川花木,鸟兽鱼虫。
  • 景物描写不应是文章的点缀,应当是文章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一)写景的作用

  • 提供时代背景
  • 刻化人物性格
  • 推动情节发展

五,抒情

  •  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多带有感叹词,如啊,呀,呜呼等。这种抒情多是感情极度强烈时,无法遏制,从心底喷涌而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间接抒情:把要表达的情感依附于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 即事寓情
  • 借景言情
  • 寓情于理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鲁迅对地上的路的阐释。
  •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别于议论文的逻辑论证,记叙文的议论实际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以睿智的形象化语言,富有的论辩色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深沉的思想见解。 
  • 以千金之珠易鱼之一目,而鱼不乐者何也?目虽贱而真,珠虽贵而伪故也。
  •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第八章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记叙文的构思

  • 长期积累和偶然捕捉相结合,是记叙文构思的第一规律。
  • 这些素材在作者头脑里翻腾,激荡,急于要找到一个思想感情的喷口,就好比躁动于腹中的婴儿急切地要求降临人世一样。

(一)构思的三种方法:

  • 反刍:写过去的生活经历,就采用反刍的构思方法。在构思时对生活素材反复感受,体验,概括,提炼的加工制作。
    • 吴伯箫经常使用。亲身经历的事,经过回味,洗练,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
    • 反刍: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身置秀山之中,往往感受不出山的高秀之美,置身山外远望,视野开阔,静观细察,才能见出山之其美无比。
    • 反刍: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不,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经过去,当事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情感驱遣,写不下去了。(狄德罗)
  • 初念:写眼前的见闻和感受。
    • 冰心经常使用。就是写你的一个感受。到脑子里来的头一个思想。(冰心)
    • 艺术欣赏总有个先入印象,即在看戏,看画时所产生的最初的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叫第一印象。
    • 初念:文学作品开头常讲究起笔突兀,令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主要人物出场常采用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那种‘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亮相’艺术,都是为了给读者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
  • 滚雪球:写瞬间的强烈感受。
    • 秦牧经常使用。从瞬间产生的强烈感受的某一点开始,然后就调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生活积累,从多方面开拓思路,使最初的一点点感受一步步膨胀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材料的丰富和扩展,作者的认识也一步步明朗化,深刻化,再经过剪裁和熔铸,结构成一篇文章。
    • 这种构思方法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联想,想象。

二,记叙文的结构的技巧

(一)  安设文章焦点

  • 凡文章必有一段或数语成为一篇之精神所在团聚处,发源处。
  • 焦点可以起到主脑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可以是在结构上起到纽结作用的某一事物,从文字上看,可以是一段话,几句话,一个词。
  • 朱自清《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开头背影:虚写,不理解父爱
  • 中间背影:实写,开始理解
  • 结尾背影:虚写:真正理解—》揭示父子之情。
  • 焦点,即文眼。
  •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之文眼者也。(清  刘熙载)
  • 有主焦点和次焦点:主焦点是纲,次焦点是目,纲举则目张,它们的关系犹如北辰和众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并不是每一篇记叙文都要机械地去安设一个文眼,文眼是作者经过缜密的艺术构思之后出现的结构技巧,安设文眼要从文章整体的布局考虑,要由作者艺术构思的实际需要决定。

(二)  铺设结构线索

  • 线索:文章开展思想的线路。
  • 一般记叙文多以时间,空间,事物为线索,游记文章常以游者的行踪为线索,抒情文章以感情为线索。
  • 纵观式:以事物本身发展的进展为线索,按时间转移和空间转换安排结构。
  • 横贯式:并列组织材料,以感情发展为顺序。

(三)  记叙要有波澜

  • 擒纵:对所写的事物或表达的中心思想先不说破,散开写,放宽一步,旁生枝节,从多方面加以烘托,渲染,然后一步步逼近主旨。最后陡然一转,点明所写事物的主旨。
  • 悬念:是倒叙的一种方式。
  • 奇变:多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惊奇,巧合,误会等表现方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