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取材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示
- 取材包括生活积累和读书积累。
- 写作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又是法寓于无法之中。
- 学习写作,一定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 一面观察,一面读书,观察和阅读结合,多看多读多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然也要从阅读中获取,但阅读只是“流”不是“源”,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 《实践论》)
- 写文章要有两个材料库存,生活储备仓库和知识储备仓库。(高尔基 《苏联的文学》)
一,直接取材:观察和感受
(一)培养观察力
- 观察不深入,没有自己的发现,把握不住生活的底蕴,就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面貌。
- 观察就是看和想。观察要和思考结合。
- 多想出智慧。(毛泽东)
-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郑板桥)
- 人心不同,各如其貌,天下没有一个无性格特征的人。
- 你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中去。(古希腊哲学 家赫拉克利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罗丹)
- 多锻炼,练就一副洞幽触微,高瞻远瞩的慧眼。
- “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乌申斯基)
- 取草虫,笼而观之,复就地而观之,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宋 曾云峰 画草虫)
- 辟之富人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有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清 魏禧)
-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 所谓细致观察,并不是细大不捐,现象罗列,而是要善于观察那些能代表整体反映本质的细枝末节,是“管中规豹“”见微知著”。
- 观物则“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 物色》)
- 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
- 剥开来细细看,‘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应轻轻放过。唯有如此,才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朱自清)
- 观察要看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小逻辑》)
- 观察: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 观察: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杜甫)
(二)锻炼感受力
- 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
- 写文章就是写自己的感受所得,把自己感受过的那种感情用文字表现出来,使别人也能感受得到那种感情,这就叫艺术劳动。
- 要从生活中获取丰富充实的写作材料,就要磨砺感觉器官,提高感受能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部反映敏锐的感受器。
-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四溟诗话》)
- 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激情溢满心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发而为文,才能兴会淋漓,感人肺腑。
-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诗。(清 袁枚)
- 愿爱憎之念加壮。爱也不足,憎也不足。。。于事物太淡薄,生活怎么能丰富。。。听说航海多日而渴恋陆地者,往往和土接吻。愿有爱憎之念到这样。(鲁迅 翻译的岛崎藤村)
- 身不历,目不见,自然不会有所感受;身已历,心不入,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既‘身入’有‘心入’。
- 摄取别人的身体和灵魂。(巴尔扎克)= 同其感情 共其生命 = 例如演员体验生活。
- 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思想。
- 求自得于学问,故为文之根本。(《文史通义》)
- 感受:作诗火急追亡浦,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 )
- 感受: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杜甫)
- 感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 感受:春风为开了,却拟笑东风。(李商隐)
二,间接取材:读书
- 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亦,随模铸器,一冶即成。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元 程端礼)
- 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必定下笔 騫jian滞,文思枯窘;学贯东西,文通古今,才会下笔如注,应付裕如,写出“气象峥嵘,色彩绚烂”的精美篇章。(《东坡志林》)
- 如果王勃不靠读书积累了那么丰富的轶事典故,佳词丽句,怎能即席吐玉泻珠般地写出名文《藤王阁序》?
-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致颜黎民信)
-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 《朱子大全 读书之要》)
-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志不忘。(《学规类编》)
- 学习态度:愈繁愈难,从容为之。
- 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华罗庚)
- 所读之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始已。。。最后达到‘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顷刻立就’的程度。(清 张溥)
- 读书: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 读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
- 读书:开山铸铜。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乎山之铜也。(朱熹 《 朱子语类》)
- 读书: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陆游)
- 读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读书:有眼不识泰山,有耳不能纶言。
三,材料的丰富和扩展:想象
- 想象是消化知识的酶。
- 想象想象,越想越像。
- 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索中的不足和还没有发见的环节。(高尔基)
- 想象既可以‘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打破空间的界限;又可以‘观古今于须臾,迎亿载而为津’,超越时间的界限。(《文赋》)
- 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
-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手法之一。(高尔基)
- 运用想象的作者,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巴尔扎克)
- 科幻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 作家是一些最善于,最喜欢顺着‘如果’和‘假设’想下去的人。(王蒙)
- 艺术家也同科学家一样,必须具有想象和推测,即洞察力。(高尔基)
- 想象: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甘于它们的离去,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请风儿带到窗子上唤起人们对夏日的怀恋。(张抗抗 《让冰凌花留在书页上》)
- 想象:君不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骆驼?蜀犬吠日越吠雪,识与不识吾奈何!(宋 葛长庚 《菠萝蜜诗》)
- 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陆机 《文赋》)
第二章 立意
一,立意的重要性:写文章要意在笔先
- 立意,就是文章主题思想的确立,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 ‘意’是一本所系,一身之主,文以意为主,意高而文胜。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古人)
- 立意就是‘字字句句受命于主脑’,否则就会如李渔所说,“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逐节铺排,有如散金碎玉”。(李渔 《闲情偶寄》)
- 意之所至,滔滔汩汩;意所不至,不复强为。(周亮工 《王于一遗稿序》)
- 夫意在笔先者,非作意而临也。熟之于中而会之于心。(清 张惠言)
- 意在笔先,立意有高致,才会文思畅达,从容着笔,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 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欲多而理愈乱。(杜牧 《答庄充书》)
- 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晋 韦烁 《笔阵图》)
二,主题的产生:主题形成有直接和间接两条不同途径。
- 直接途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
-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高尔基 《论写作》)
- 间接途径:靠读书和查资料。
- 材料的准备必须锐意穷搜,广取博采。
- 《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列宁)
- 联想,就是以一个事物,一个问题为中心,天南地北地想开去,神与物游,联类不穷,就可以开掘出无限宝藏。(矛盾 ‘拉拉扯扯法’)
- 黄金要经过淘洗才能得到,精粹的,被表达得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拓尔斯基 《给戈洛娜》)
- 立意选择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周恩来)
- 从长期到偶然正是一个完整的思想飞跃过程。偶然只不过是飞跃的导火索,这就如同浓云密布,需轻雷一击,才会有倾盆大雨;礼花千朵,只有点燃火线,才能喷红吐绿一样。
- 我写散文常常苦苦思索,百思不得其解,而后,偶然得之,一触即发,便成文章。(刘白羽)
- 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 主题的产生就是把大量印象泥土压缩成石头的过程。
三,主题的选择
- 如果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或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别林斯基)?
四,立意能力的培养
- 写文章,立意,选材,表达都有个角度问题。
- 北宋苏洵苏辙父子二人写的《六国论》,虽然都是针对宋王朝面临北方辽和西夏威胁的形势,要求北宋统治者积极抗战,不要妥协,但分析的着眼点和结论不同。
- 苏洵着眼于政治形势的分析,以‘非兵不力,避在赂秦’,批评六国屈辱苛安的国策立意。
- 苏辙着眼于战略形势分析,以‘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而招致(四国不援助韩,魏)失败立意。
- 思路越开阔,立意角度越宽广,立意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
- 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程端礼 《伯字论文》)
-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闲情偶寄》)
-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马克思 《资本论》)
- ‘锻炼成精锐的一击’,形成一个集中单一的主题。(鲁迅)
- ‘尖刀’已经是锋利的了,可是它仍然有刀根,刀背和刀刃之分。在与敌人的白刃格斗中,插入敌人胸膛的尖刀,首先是刀尖见红。
- 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才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认璞为玉也。凿开顽璞,璞中寻玉。(《论文管见》)
- 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需深沉方有得。(《学规类编》)
- 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相对的。习惯性思维是求同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求异思维。
-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随园诗话》)
-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 利益能力的培养,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 立意:领异标新二月花
- 立意:旧叶不落,新叶安托?
- 立意:跳出窠臼
- 立意:一树梅花万首诗。
- 立意:象分布在地球上的金刚石矿一样,是十分稀有的,需要长时间的去探找。。。去等待;需要使用测探器遍访思想领域的汪洋大海。(巴尔扎克)
第三章 构思
一 ,构思的意义
- 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 《文心雕龙》)
-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也是强调要在构思上下功夫。(清 李渔)
- “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思本题中有几层意思,孰为正意可用,孰为旁意可删。一篇体段,及文之光景,具在胸中,然后下笔,则文理贯通,自成一家高手。若只逐句杜撰,文必不共。”(清 崔学 《学海津梁》)
- 作文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劳动,运笔前的构思工夫一定不可少,“要是没有把应该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构思的基本要求
- 殚思竭虑,胸中有竹。
-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
-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 一部艺术作品必须在艺术家执笔之前,先在他的灵魂里酝酿成熟。对于他来说,写作已经是次要的劳动了。“当他还没有成为我的老相知之前,当我还没有看见他,还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之前,我是不会动手来写的。我就是这样写所有的人物。。。其余一切,只不过是技巧的事情,那就轻而易举了。”(别林斯基)
- 不瓜熟蒂落,不卒急拈毫。
- 写作的构思就像酿蜜,“最好的蜜是从蜂巢中自动流出来的”,有了成熟的构思,一篇好文章就是“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了。(车尔尼雪夫斯基)
- 写文章先热后冷,先快后慢,呕心沥血,殚思竭虑,胸无成竹不动墨,不到火候不揭锅。写文章要有冷思考的过程。
- 万勿以敏捷自豪,求速度只是傻气,你说你笔头很快,一篇诗连笔而成,这不说明你多才,只说明你欠精审。(布瓦洛 《试的艺术》
?运思谋篇,紧扣主题
- 主题思想如果有力而清楚,它就应该对其他思想处于专制地位。这是一种机器的发动力,它像推动各种天体使它们循着轨道运转的力量一样,是和距离成反比的。(法 狄德罗 《绘画论》)
- 天织云锦为我用,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
-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镜花缘》“连篇累牍不能自己”,因为作者有意炫耀才学,有不少内容脱离人物刻划的需要。
二,构思的材料处理
- 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和开掘题材
- 应当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起。(高尔基)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晦庵)
- 文学作品的构思“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论创作》)
- 从小处落墨,以少胜多
-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 《论艺术》)
- 马远绘画被讽刺为“残山剩水”,但虽是几笔山水,却使人感到“极尽浩淼之壮观”。
- 我力求用一尊大炮,震得满天都是火药。(契诃夫)
三,构思中的主题表现
- 正面直取
- 侧面烘托
- 托物咏志
- 写物以附意 (《文心雕龙 比兴》)
- 以彼物比此物 (朱熹 《诗集传》)
- 咏物的目的在于言志
- 以反取正
- 艺术家的使命在于能找出两件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件最平凡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就不能不使艺术家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人。(巴尔扎克)
- 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不入画,前后亦尔。(明 董其昌 《画禅堂随笔》)
- 假定给我们一棵极美的树作为对象,但是为了使树变成画,我们要绕树走一遭。当我们到了最美的地方时,我还要后退相当的距离来更好地观察它,等待最好的光线。在这之后,天然的树一旦跃然纸上,不是就增添了许多东西了吗?( 歌德)
四,常用的几种构思方式
- 腹稿构思
- 提纲构思
- 一刀取决于提纲 (福楼拜)
- 普希金总是花很长时间思考他的作品提纲。
- 我考虑每天平均作出六份提纲,弄得我头晕转向。我至今没明白,我怎没有发疯。(陀思妥耶夫斯基)
- 边想边记构思
- 再定题之后就纵横捭阖地想开去,想到的就随手记下来,想一条就记一条,不求系统完整。
第四章 布局
学习指导和要点指示
- 考虑一篇文章的布局,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即理清思路。思路是布局的基础,布局是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思路清楚,严密,文章才通顺,严谨。
- 古人称布局为章法,就是结构一篇文章的规章,法则。
- 文章大法有四:一曰章法,二曰股法,三曰句法,四曰字法。四法明,而文始有规矩。四法中,章法重要,股法次之,句法,字法又次之。重者固宜极意经营,次者亦宜尽心斟酌之。(清 唐彪 《读书作文谱》)
- 写文章安排材料,首先要考虑章法 ( 整篇的安排),然后再考虑股法 (段落的安排),然后才要字和句的斟酌。动笔之前,对文章的布局考虑周至,胸有成竹,学出来才能条贯统序,结构严谨;否则,随心所欲地写下去,必定是“异端丛生,骈赘必多”。
一,全篇的布局
(一) 理清思路,突出主旨
- 思路:思想进行的路数,思维的线路。
- 要提高文章布局的本领,必须首先提高逻辑的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必须从培养训练思路的条理性做起。
- 思路清楚,集中体现在对层次的逻辑安排上。
- 意见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罗丹)?
- 常见的安排方法:
- 记叙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和时间的顺序(事情发生发展时间的先后次序)安排层次
- 议论文:按照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说明文:按照问题的性质和一件事情的几个不同侧面(把具有同一性质的材料,或同一性质的问题,分类归纳组成一节,一节构成一个层次
(二) 详略疏密,安排适度
- 文章各个部分的布局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区别处理,分清主次轻重。主要之处要详写,次要处则要略写。
- 详写就要写足写饱,“泼墨如云”。略写就要轻轻点染,一笔带过,“惜墨如金”。用书法上的术语说,前者叫“密不透风”,后者叫“疏可走马”。
- 诗文具有宾主,无主之宾,谓之乌合。(清 布彦图 《画法心学问答》)
- 形貌虽疏,内蕴却密。
(三) 过渡照应,浑然一体
- 过渡照应是使文章达到结构严密,中心突出的重要方面。
- 古人论文很讲究段与段的过渡,过换过接得好,文章就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反之就会文气不接,文脉不贯。
- 文意连贯得紧没有接榫痕迹,所谓天衣无缝,正是过渡得精妙所在。
- 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东方树 《昭昧詹言》)
- 主要过度形式有:
- 过渡段:单立一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过渡句:用段落中的某一句过渡。
- 过渡词语:因为,结果 (因果关系);一般来说,个别来看 (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过渡);还应着重指出,特别值得注意得是(递进关系)
(四) 照应:前后文得彼此照顾
- 照应就是通常所说的伏笔和呼应。前面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早有埋伏。行文前有因,后又果,先有源,后有流,如古代兵法上的长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攻其腰则首尾相应。
- 伏笔和呼应是经常连在一起的:善于文者,一题到手,预将全篇谋过,一一审定其营垒阵法。登是一番言论,必先安顿埋伏,在要处下一关键,到发明时即可收为根据。故明眼者须解得一个‘藏’字诀,欲注射彼处,先在此处着眼,以备接应。(林纾 《春觉斋论文》)
- 伏笔设置巧妙,就会使文章结构严谨,发展合理,增强描述得生动性。
二,段落得布局
(一) 构段的基本要求
- 单一完整
- 长度适度
- 过长了,读起来眼花缭乱,不便于理解。分段过于零散,把一个独立的意思分散在若干小段里,也不便于把握一层意思的主旨。
- 记叙文:内容富于变化,多是长短交错,一般短段多,长段少,长短段的安排比较灵活。
- 议论文:特别是学术论文,内容复杂,要有力地展开论证,长段落就比
(二) 段落的主旨层次
每一段落要表达一个单一明确的思想,叫段旨。段旨常用一个句子表示出来,这个句子叫中心句。中心句有的放在段首,也有的放在段中或段尾。段旨有的直接写出来,有的是渗透在全段的议论描写之中,这就可以叫暗旨。
(三) 头尾段的写作
1. 开头段。演员亮相,唱歌起嗓,写文章讲究开头。
- 开门见山
- 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李涂)
- 作文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梁启超)
- 文章最要单刀直入,最忌绵密周致。(陈眉公)
- 曲径通幽
- 所说开门见山,并非一定要开门点题,更不是当门一山,堵塞文路。有时还采用曲径通幽的方法开头,不是一语说破,而是曲曲道来,如同踏上羊肠小径,纡徐而行,一步步走向幽深的境地。
2. 结尾段
-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洪迈)
-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林 纾)
- 简洁:止于所止,自然收束。
- 结文章须要精神,不要闲言语。(元 王构 《修辞鉴衡》)
- 含蓄:深沉有利,回味无穷。
- 好的是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托尔斯泰)
三,布局的错综变幻
- 布局也是忌直贵曲,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朱熹)
- 章法灵活,波澜开阖,如江河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法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出入变化,不可维极。(杨仲弘)
-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刘大魁)
(一) 断续
- 文有断续,才会曲折生姿,一马平川,无断无续,或者有段无续,断续不周,就会使文章板滞平庸,以至破坏了文章整体的和谐统一。
- 章法不难与续而难于断。先秦文善断,所以高不易攀,然‘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注坡蓦涧’全仗缰轡在手。(李渔 《艺概》)
(二) 曲直
- 远山则一高一低则有势,疏林则一起一伏则有情,文章的布局也如看山看林一样,要讲究高低起伏。直线推进,数语说破,不给读者寻思的余地,不会有好的效果。倘若运用“以退为进”“欲扬先抑”等曲笔,造成一种有曲有直,回环跌宕的结构,就能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 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以直布口袋;然曲折太多,则语意繁碎,整理不下,反不若直头布袋之为愈也。(元好问)
- 布局要错综生姿,但必须做到合理,自然,不是故意制造曲折,应该如苏轼所说的,‘随势曲注’‘随物赋形’,行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能不止。
第五章 语言
一,语言和写作
- 语言是写文章的工具和手段,任何思想,形象,技巧,离开语言都是无从表现。特别是文学,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 语言大师,语言巨匠,他们都能淋漓挥洒,曲折尽意;他们惯常的用语,平凡的字眼,都能在笔下闪耀出奇异的光彩,给人以思味不尽的美感享受。
-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就是词和造句两方面的技巧。(托尔斯泰)
- 每当自己要叙述事物的时候,这些词语就象成熟了的凤仙花种子似的,弹跳而出,或者象喷泉似的,喷涌而来。(秦牧 《语林探英》)
-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毛泽东)
- 多读有名的文艺作品,多练习各种形式的文艺写作,多体验生活。(老舍)
- 世人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俄 纳德松)
- 语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 语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 语言: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方平)
(一)语言的形象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看到一个景象,脑中就立刻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地再现出来,具体,生动,丰富,完整。
(二)语言的情趣感:语言富有情味,神理,气韵,能叫人体会到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情趣。
- ‘新绿’:希望,自然,少年
- ‘落叶’:无常,寂寥
二,语言和思想的关系
-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词和意的关系,炼词必先炼意,‘炼词炼意,词意综合’。
- 所谓炼者,不在乎句险语曲,而在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古,此真炼也。(赵翼 《瓯北诗话》)
- 言为心声,辞随意生,语言从属于思想,要受思想的领导和制约。情见乎词,语言是运载思想的车辆。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 想得正确,清楚,语言才会准确,流畅。
- 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德 叔本华)
- 语言的深刻源于思想认识的深刻。譬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心灵美,才能语言美。语言美是心灵美的体现,心灵美是语言美的源泉。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德’在‘言’之上,是‘德’好决定‘言’好。(孔子)
- 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无能善。何以观心?必以言。(东汉 王充 《论衡》)
三,文章中的句子
- 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爢,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心雕龙》)
- 学文章,因字生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篇要写得光彩耀目必须章节没有毛病;章要写得明白细致必须句子没有毛病;句子写得清新挺拔必须不妄用一个字。
(一)文章中的句子要考虑到
- 准确明晰
- 把你所理解的事物用最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别人也能象你自己一样地理解。(托尔斯泰)
- 探求好句,而理有不明。(欧阳修)
- 言约意丰
- 以少胜多,短语长情,以最经济的文字表现出最大容量的内容。
- 文气畅达
- 读起来抑扬顿挫,急缓有致,如一股自然流注的活水,没有一点儿阻隔。
- 语言的文气,就是阅读时没有气有不顺,疙疙瘩瘩 (文气不畅)
- 汉语句子的排列习惯,并列的语句,短的在前,长的在后,读起来才上口入耳。
- 文气畅达与否的原则要看是否达到了和谐的要求。一个句子和其他的句子不冲突,上下文又能合拍,就是谐和,文气就畅达。检验的办法就是读。
- 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来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夏丐尊 叶圣陶 《文章讲话 所谓文气》)
四,文章中的用词
-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清 刘淇)
-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
- 每个字都应该求其尽力发掘出整个作品思想所需要的全部意义,以致在同一语言中没有任何其他的字可以代替它。(《别林斯基论文》)
- 应该让每个字在写到纸上以前,陷在脑子里盘桓两天光景,给它涂上一层油。(契诃夫)
- 僧敲月下门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云破月来花弄影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长笛一声人倚楼
- 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
- 炼句未安始弃置
- 千回百转费寻思
- 语不惊人死不休
五,文章要讲究
- 语言美
- 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述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高尔基文学论文选》)
- 语音上的和谐美,节奏美,声感美;语形上的对称美,齐一美,均衡美;语意上的反复美,对比美,调和美。(陈望道 《美的形式》)
- 创造美的语言:修辞中形容,比喻,拟人,迭字,摹声,绘色等等,都是创造语言美的重要手段。
- 声音美
- 音节整齐爽目,节奏分明,流畅疏朗,气势磅礴。声调抑扬。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重担加于自己。
- 讲究声音美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因此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如果思想苍白,内容空洞,一味呕心吐胆,雕章绘句,必定是酌奇失真,玩华坠实。这样的文章只能是苏东坡讥讽过的‘三分诗,七分读耳’,失却了为文的价值。
-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李咸用 《闻泉》)
- 色彩美
- 以我观物,故物皆为我之色彩。(王国维 《人间词话》)
- 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断肠片片飞红
- 日出江花红似火。
- 朴素美
- 语言有朴素和华丽的不同风格,格调各有不同。是并行不悖,可以互相配合,适用于不同的文章。
- 平淡体和绚烂体
- 平淡和绚烂的区别,是由话里所用的词藻的多少而来。少用词藻,务求清真的,便是平淡体;尽用词藻,力求富丽的,便是绚烂体。
- 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 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
-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啐语》)
- 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亡征》)
- 叶圣陶 《黄山三天》是平淡体
-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绚烂体
- 池塘生春草
- 悠然见南山
- 清泉石上流
- 明月照积雪
第六章 修改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
- 写文章不仅要有取材,立意,构思,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修改文章的能力。
- 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是同样关系到文章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
- 文章须修改,修改出佳作,这是一条重要的写作规律。
一,文章修改的意义
- 一般说的修改,是指从初稿写成以后,经过加工,润色到定稿的过程。
- 安能落笔便好?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李沂 《秋星阁诗话》)
- 你应该相信,普希金的几行短短轻盈优雅诗,之所以会使人觉得好像是一会儿就得,那是因为普希金涂改的太久了的缘故。(陀思妥耶夫斯基)
- 写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列夫。托尔斯泰)
- 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与屡改也。(宋 何递)
- 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对事物的认识,就表达来说,也有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由含混到准确,由粗疏到精美的文字加工过程,‘一点写成不加点缀而自工者’的情况是极少的。
- 盖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供不已,石尽而玉全出。(唐彪)
二,修改的要求和内容
(一) 修改的要求
1. 要有耐心和毅力
- 改章难于造篇 (《文心雕龙》)
- 修改比起草更困难。作诗兴会所致,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袁枚)
2. 要从整篇着眼
- 修改跟起草不同,起草是从取材开始,构思谋篇,然后一段段写下去,是从部分到整体。修改则是面前已有一个整篇,是从整篇到部分进行。所以修改要从整篇着眼,从取材立意,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语言修辞。如果拘泥于枝枝节节,小修小补,改得再好也不一定对全局有利。
- 尽管有很好的句子,若于全篇情调不和谐,也须忍心割爱,毫不敷衍,是啊,假如在我们的蓝布制服上,绣上两朵大花,恐怕十足招笑,不如不绣。(老舍 《文章别怕改》)
- 修改就是很好的写作学习,是对所掌握的写作知识的实践和检验。
(二) 修改的内容
1. 从修改的范围看
- 看内容前后连贯否
- 看有没有重复的地方
- 润色字句
- 善改文者,有移花接木之妙,如上下段本不相干,稍为贯穿,便成一气,是也。有改头换面之妙,如倒置前后,改易字句,便另成一种格调,是也。有脱胎换骨之法,如原本说寒,将要紧处改换,翻说成热,是也。(清 魏禧 《日录 杂说》)
2. 从修改的轻重看
- 重作
- 改写
- 调整
- 小改
3. 从修改的形势看
- 修改形式主要有增补,删削,调换,润色四个方面。
- 增:‘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瘦驴’。文章散如野马自然是一病,但野归野,因为有内容,经过删改就可由野到文,改成佳作;内容贫弱如瘦驴,就连删改的条件也没有了。所以为文要善删,还要善增。
- 删:删改到不能减字削句,文章才精炼,章法才严密。(《文心雕龙》)
三,修改的方法
- 一半是采用边读边改的修改方法。
- 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否?别扭否?逻辑性强否?(老舍)
- 这个方法很有效,不管出声不出声,念下去觉得不顺当,顿住了,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念几遍,修改的办法也就来了。(叶圣陶 《和教师谈写作》)
- 边读边改的修改,可以考虑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默读,以修改内容为主,内容是否偏题离题,中心是否明确集中,层次与段落,上文与下文的内容在联系严密否,发现问题处作上修改符号,待全文读完后再回头一一修改。第二步还是默读,主要是斟酌字句。第三步是出声读,把文章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从内容到形式来一次综合修改,然后定稿。
- 修改: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
- 修改: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
(一)修改的三种方法
- 绣花式修改
- 烹调式修改
- 冷藏式修改
第七章 记叙文基本知识
一,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叙事,写人,描景,状物的文章。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叙述: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出的概括形象说明和交代。
- 着眼于情况的介绍,交代,不重形象的描绘,语言比较简洁,概括。
- 叙述有极强的概括性,往往用非常简要的几句话,就可以写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人物复杂的一生,事件的原委始末。这在描写来说,是望尘莫及的。
- 叙述遍及各种文体。议论文的夹叙夹议,诗歌中的叙事诗,散文中的叙事散文。
- 叙述是抒情,描写,议论等一切表现方式的基础。
(二)描写: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出的具体描绘和刻化。
- 创造传神的生活图景,以此教育人,感染人,多有增强形象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的词语。
(三)叙述和描写的关系
- 像孪生姐妹,须臾不可分离。
- 一般是先叙述后描写。不能一叙到底,也不能一描到底。
- 光叙述文章就难免抽象,空泛;全是描写又会冗繁芜杂。
- 叙述和描写安排得体,文章就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珍珠宝石制作而成的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那么,串连珍珠宝石的链条就是叙述,而每一颗珍珠宝石就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描写。
- 高尔基指出青年人作品失败的原因就是‘只是叙述,没有描写’。(《给青年作者》)
二,叙事
(一) 叙事的基本要求
- 叙事的基本要求是:清楚明白。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记叙的基本要素,只有把这些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了,文章才会眉目清楚。
- 事件:原因,经过,结果。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二) 叙事的人称
- 我(我们),你(你们),他她(他们,她们)。
- 第一人称叙述:一般记叙文多用第一人称直接写我的见闻感受,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而且可以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也有局限性,我的活动范围以外的事情就难于表达。
- 第二人称叙述:书信,哀悼一类文章常用第二人称,让作者跟读者(收信人或被悼念者)面面倾谈,直陈物事,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愫。
-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有广阔的活动天地。通讯,报告文学等常用第三人称写。所以叫它为‘万能叙述角’。
(三) 叙事的顺序
- 顺叙
- 倒叙:先把结局或关键部分提到文章开头。
- 插叙: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片段。插入的不是中心内容,只是片段。有情节,有时还是主要情节。文字较多。
- 补叙:几句话或一小段,如对人物身份,来历,性格简要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说明。只是对情节中的人,事补充说明。文字较少。
- 平叙:分叙或合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然后再合。通讯,报告文学,小说通常采用平叙的叙事方法。
- 意识流的叙述: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意识流动轨迹的叙述方式。可以是自由联想,冲破时空束缚。‘这种写法的坏处是头绪乱,乍一看令人不知所云。’(王蒙)
三,写人
- 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别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不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 写人必须创造出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 写人首先要熟悉笔下的人物,对要写的人物要出之欲出。
- 人物在我脑子里排成了队伍纷纷要求出世,正在等待命令。因为一个长篇已经构思了很久,以至其中有些人物由于没有写出来而变得苍老了。(契诃夫)
- 人物:诸葛亮和吴用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不同。
- 人物:张飞,牛皋,李逵,程咬金都是勇猛,粗犷,急躁,暴烈,但也各有不同。
- 人物:鲁达粗卤是年少任性,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一)肖像描写
- 包括五官,头发,皮肤,体态以及人物的服饰,音容笑貌等。
- 通过肖像的外在描写,透露出人物的身份,精神,气质以及经济和政治地位。
- 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雨果)
- 静态肖像描写:好处是描写集中,给人完整感觉。但是呆板,和人物性格刻化配合不密切。
- 动态肖像描写:随着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人物的内心就有变化。这种方法可以步步深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比静态描写丰富,更有表现力。
- 面部轮廓只能表示性格的一部分,面部活动才能表示性格的全部。(鲁迅)
(二)语言描写
- 包括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
- 说话是行动的兄弟。(柏拉图)
- 对话就是人物性格的自我介绍。(老舍)
- 《水浒》《红楼梦》,能使读者通过说话看出人物。
- 对话要求简短,明快,鲁迅强调‘对话也决不是说到一大篇’。
- 高明的作者往往通过一两句对话,甚至是一个语气词,就能把人物性格活脱脱地端出来。
- 狄德罗说,请您把事实告诉我,请您把他的谈吐忠实地传达给我,我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 孔乙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 阿Q:妈妈的,革这伙妈妈的命。
- 莫泊桑:喝一满杯新鲜空气。(一个酒鬼的语言,连空气也要论杯喝了。)
- 莫里哀:我借给你一个早安。(一个吝啬鬼,吝啬到连一个‘早安’也不肯施舍。)
- 契诃夫:爱情这东西真厉害,连大炮也轰不毁的。(一个军官谈恋爱也用武人的口气。)
(三)动作描写
- 通过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从中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 作品要‘多行动,少说话’性格的生命在于运动,性格从属于动作。
- 诸葛亮:借东风,空城计,斩马谡
- 晴雯:撕扇,反抄检。
(四)心理描写
- 刻化人物内心活动。
- 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表现于他的语言里,而表现在他的隐秘的内心活动中。
- 直接心里描写:我怎么想,我怎么回忆,我觉得,我感觉。独白。或作者出面分析他的内心世界。但是流于单板生硬。
- 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外部表现反映人物的内心特征,比如肖像,动作,语言等,这比直接写人物的心理更为形象,含蓄,富有感染力。
- 鲁迅是刻化人物的巨匠,善于用间接方法展现人物的心灵面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心理明镜般地映照出来。
-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绘出难。
- 写形不难,写心惟难。(陈郁 《语腴》)
- 鲁迅的祥林嫂的眼睛:顺着眼,直着眼,眼睛凹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四,写景
-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历史年代,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人们的政治,物质,文化生活。
- 自然环境:阴晴雨雪,风云雷电,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山川花木,鸟兽鱼虫。
- 景物描写不应是文章的点缀,应当是文章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一)写景的作用
- 提供时代背景
- 刻化人物性格
- 推动情节发展
五,抒情
- 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多带有感叹词,如啊,呀,呜呼等。这种抒情多是感情极度强烈时,无法遏制,从心底喷涌而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间接抒情:把要表达的情感依附于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 即事寓情
- 借景言情
- 寓情于理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鲁迅对地上的路的阐释。
-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别于议论文的逻辑论证,记叙文的议论实际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以睿智的形象化语言,富有的论辩色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深沉的思想见解。
- 以千金之珠易鱼之一目,而鱼不乐者何也?目虽贱而真,珠虽贵而伪故也。
-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第八章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记叙文的构思
- 长期积累和偶然捕捉相结合,是记叙文构思的第一规律。
- 这些素材在作者头脑里翻腾,激荡,急于要找到一个思想感情的喷口,就好比躁动于腹中的婴儿急切地要求降临人世一样。
(一)构思的三种方法:
- 反刍:写过去的生活经历,就采用反刍的构思方法。在构思时对生活素材反复感受,体验,概括,提炼的加工制作。
- 吴伯箫经常使用。亲身经历的事,经过回味,洗练,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
- 反刍: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身置秀山之中,往往感受不出山的高秀之美,置身山外远望,视野开阔,静观细察,才能见出山之其美无比。
- 反刍: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不,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经过去,当事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情感驱遣,写不下去了。(狄德罗)
- 初念:写眼前的见闻和感受。
- 冰心经常使用。就是写你的一个感受。到脑子里来的头一个思想。(冰心)
- 艺术欣赏总有个先入印象,即在看戏,看画时所产生的最初的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叫第一印象。
- 初念:文学作品开头常讲究起笔突兀,令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主要人物出场常采用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那种‘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亮相’艺术,都是为了给读者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
- 滚雪球:写瞬间的强烈感受。
- 秦牧经常使用。从瞬间产生的强烈感受的某一点开始,然后就调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生活积累,从多方面开拓思路,使最初的一点点感受一步步膨胀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材料的丰富和扩展,作者的认识也一步步明朗化,深刻化,再经过剪裁和熔铸,结构成一篇文章。
- 这种构思方法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联想,想象。
二,记叙文的结构的技巧
(一) 安设文章焦点
- 凡文章必有一段或数语成为一篇之精神所在团聚处,发源处。
- 焦点可以起到主脑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可以是在结构上起到纽结作用的某一事物,从文字上看,可以是一段话,几句话,一个词。
- 朱自清《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开头背影:虚写,不理解父爱
- 中间背影:实写,开始理解
- 结尾背影:虚写:真正理解—》揭示父子之情。
- 焦点,即文眼。
-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之文眼者也。(清 刘熙载)
- 有主焦点和次焦点:主焦点是纲,次焦点是目,纲举则目张,它们的关系犹如北辰和众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并不是每一篇记叙文都要机械地去安设一个文眼,文眼是作者经过缜密的艺术构思之后出现的结构技巧,安设文眼要从文章整体的布局考虑,要由作者艺术构思的实际需要决定。
(二) 铺设结构线索
- 线索:文章开展思想的线路。
- 一般记叙文多以时间,空间,事物为线索,游记文章常以游者的行踪为线索,抒情文章以感情为线索。
- 纵观式:以事物本身发展的进展为线索,按时间转移和空间转换安排结构。
- 横贯式:并列组织材料,以感情发展为顺序。
(三) 记叙要有波澜
- 擒纵:对所写的事物或表达的中心思想先不说破,散开写,放宽一步,旁生枝节,从多方面加以烘托,渲染,然后一步步逼近主旨。最后陡然一转,点明所写事物的主旨。
- 悬念:是倒叙的一种方式。
- 奇变:多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惊奇,巧合,误会等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