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期间我参加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家宴和聚会,并把活动的部分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看过后说,除了圣诞树,其他的如美食、形式和内容都和国内过春节一样。细想还真是这样,也许因为在加拿大春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我们把圣诞节当成春节来过了;也许还因为故国的一切,包括我们的青春、理想和激情,早已深嵌在我们这一代海外游子的心灵深处。因了这份情,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感怀和思念家乡和亲朋们。
还记得早前有一段时间,在某一微信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热衷于回忆和讨论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军训的逸闻趣事。那时候大学生的军训,除了要学会如何打背包和叠方块豆腐外,还要经常进行实弹射击、半夜站岗、紧急集合等训练,美其名为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
年轻的学子,在每日的跌摸滚打中,既锻炼了身体和意志,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当然也时不时闹一些笑话。比如夜里睡得正香的时候被叫起来紧急集合,半夜站岗会唱歌的站前半夜,不会唱的只能是后半夜的岗。又比如夏天军训,三十多度高温,站在毒辣辣的太阳底下,体质弱的女生不一会就晒晕过去了。还有部队教官训话时,曾自创出“夏练三伏,冬练....最冷的天!”这样的“名言警句”。就这样经过军训的大学生们,以后打背包都打得特别结实,捆个行李箱就跟玩儿似的,叠被子都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豆腐块,就是现在面对加拿大的严寒天气,也会不由想起“冬练最冷的天”这句话。
我上大学时所在的城市,得中国改革开放的先机,在各个领域都走在中国的前沿。那时候我们几乎是最早一批走向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我们学校配有专门的学生义工,帮助搭建学生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学生也可以根据所学的专业和能力自己去外面找工(有点象滑铁卢大学的coop系统吧)。我自己就是在人来人往的大马路上“摆摊”,成功地同时拿下了几份家教工,教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我乐此不疲,一做就是四年,风雨无阻。那时珠江两岸的渡轮上,海印大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以及漆黑狭窄的小巷里,都可见一个骑着单车、瘦弱单薄的年轻女孩的身影。
那时花城花开似海,春天的木棉,夏季的凤凰,秋有杜鹃,冬伴梅花,一年四季春满羊城。周末闲暇时我常和同学朋友结伴四处游玩,穿街过巷,尽情在花海里徜徉。回到学校后,拿上饭菜票就直奔饭堂打饭,简单的叉烧包排骨饭,却堪比美味佳肴。如今回想那些年看过的花草,逛过的街市,蹭过的饭菜,多得数不胜数,叫人直呼“年轻真好”!
2017年即将过去,微信圈里,各个年龄阶段的朋友,都在晒18岁时的照片,从叱咤风云的科技大佬,到刚刚成年的90后,那一张张青涩的笑脸,是每个人懵懂时光的真实记录。谨以此文献给我远逝的青春年华!
那些年,我们风华正茂
那时候
我们是天之骄子
大学的军训场上
我们挥汗如雨
偌大的阶梯教室
人人专心聆听
明亮的图书馆里
不停奋笔疾书
那时候
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凤凰树下
我们追逐嬉戏
夏日的校园
不仅有蝉鸣声声
还有赛场的欢呼声
周末的舞厅
挤满了青春的身影
深夜的大排档
为我们升起袅袅的青烟
那时候
小伙子爱看武侠小说
幻想成为一代宗师
劫富济贫 救助苍生
姑娘们喜读言情小说
一颗多愁善感的心
为天下有情人未成眷属
流干了眼泪
而港台的流行歌曲
响彻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那时侯
勤工俭学是潮流
诗刊文摘黄金时代
载有我们笔耕不辍的成果
我们唱着《血染的风采》
与猫耳洞里的战士结交笔友
甚至弃笔从戎
奔赴老山前线
成为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那时候
这座城市里还没有
星罗棋布的地铁
也没有那么多
现代气派的大桥
只有珠江两岸
昼夜不停的渡轮
迎来送往一批批的寻梦者
那些年
我们风华正茂
我们借七月炎火
点燃生命的激情
我们摘下梧桐叶子
吹出梦想高飞的音符
我们用热烈奔放的旋律
谱写多彩斑斓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