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弹洞昔日血 – 前南三国旧战场徘徊

与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日弹洞昔日血    – 前南三国旧战场徘徊

南斯拉夫的历史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阶段:1918年12月-1945年春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1945年春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和1945年春-1992年4月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曾用名省略)。

顾名思义,南斯拉夫就是欧洲南部的斯拉夫人之国(Yugo即“南方”)。那是斯拉夫民族主义者世代追求的目标。他们一方面急于摆脱奥匈帝国的奴役(23岁的波斯尼亚塞族青年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于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Sarajevo)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夫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抱团取暖,不仅能够在动荡不已的欧洲苟且一隅,而且能够与其他列强并驾齐驱,至少在欧洲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普林西普当年行刺斐迪南大公的萨拉热窝拉丁桥

南斯拉夫由8个政治区域组成: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暨黑塞哥维那(波黑)、塞尔维亞、黑山、马其顿6大块加上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Vojvodina)两小块。其中塞尔维亚的综合实力最强,始终是事实上的龙头老大。

南联邦地图

在泛斯拉夫主义的大山头里,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塞尔维亚、大克罗地亚、大阿尔巴尼亚等小山头,所以在君主立宪的王国时期,南斯拉夫各地就经常为权益的分配而纷争不休,克罗地亚在二战中甚至因之而投身于法西斯阵营。

铁托的共产党游击队在赶走德国人、取缔王室、建立一党专政以后,将一切反对派、分裂派投入监狱或干脆枪毙,把一切异端扼杀在摇篮里,一时万马齐喑。同时,铁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折衷、在东西方阵营之间骑墙的政策卓有成效,保证了南联邦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和政治上的相对稳定。

然而跟一切强人政权的结局相仿,1980年4月铁托的去世使得南联邦中央政府在应付新旧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种族、宗教方面的挑战时日益力不从心。

与东欧剧变和苏俄解体几乎同步,南共先行自我消亡: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的4个共和国的党组织在1990年1月与中央脱钩,继而放弃了列宁式的一党专制而接受多党民主竞争,最后在各自的大选中被人民抛弃,统统靠边沦落为在野党。

南斯拉夫随之也成了历史名词:从1991年6月起到1992年4月,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先后宣布独立,剩下的塞尔维亞和黑山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南联盟)。黑山在2006年公投后选择与跟塞尔维亚分道扬镳,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独立,至此,巴尔干半岛返回到了近百年前的小国寡民。

跟东欧的“天鹅绒”转型与苏俄各加盟共和国的平和散伙不同的是,南斯拉夫的瓦解经历了多场战争的腥风血雨。

2012年夏,我去由前南斯拉夫分解而成的6国时,在其中的3国目睹了史称“克罗地亚独立战争”、“波斯尼亚战争”、“克罗地亚-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留下的各种痕迹。

一 克罗地亚独立战争 —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

在克罗地亚紧锣密鼓酝酿独立的同时,居住在克罗地亚境内、占人口总数约12%的塞族人担心自身的社会地位会随之恶化,因而要求继续留在南联邦之内,并闹起了独立之中的独立。他们甚至一度在克宁(Knin)一带用树干和推土机构筑路障,堵塞了进入克罗地亚沿海旅游胜地如赫瓦尔(Hvar)、斯普利特(Split)、杜布罗夫尼克等处的通道。

克罗地亚政府自然不能容忍其经济命脉受到威胁,他们动用直升飞机往克宁运送特种警察部队,企图以武力排除路障。而南联邦中央政府里的塞族政治家则不能听任在克罗地亚的同胞受到欺凌,他们针锋相对,派出战斗机把克族的直升机赶了回去。

1990年12月,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成立自治区,这被克罗地亚政府视作叛乱。

1991年6月,克罗地亚宣布独立,这被南联邦中央政府视作非法。

1991年10月,在克族地方军和塞族叛军之间大大小小两百多次小规模的冲突以后,南联邦人民军开始全面炮击和封锁杜布罗夫尼克及其邻近地区,他们对世界文化遗址杜布罗夫尼克老城长达三个多月的围困特别震惊了世界,激起了公愤。

下图是战后重建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全景:

以下几张照片是老城后面Srd山顶上的“1991-1995战史陈列馆”里展示的当年硝烟笼罩下的老城以及不堪入目的老城主街:

在国际社会的调停斡旋下,克罗地亚的战火在1995年11月平息。克罗地亚实现了独立,并保持了领土的完整,克族政府同时作出了保障境内塞族人口一切正当权益的承诺。

二 波斯尼亚战争和克罗地亚-波黑战争 —萨拉热窝和莫斯塔尔(Mostar)

1)萨拉热窝

虽然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在1995年底才正式结束,但实际上在1992年初就接近偃旗息鼓了,因为南联邦人民军已经移师北上,他们需要准备应付波黑出现的紧急状态。

波黑的情况跟克罗地亚相似又相异。相似处一是独立潮流大势所趋;二是内部族群利益不一,塞族反对独立。相异处一是波黑有三大族群(波族(44%)、塞族(32.5%)和克族(17%));二是在族群之上,又有伊斯兰、东正教与天主教的深层对立。

于两轮公投以后,波黑在1992年3月3日宣布独立,脱离南联邦。同日,波黑塞族宣布成立“塞族共和国(Republic of Srpska)”,脱离波黑。

4月4日,波黑政府下令在首都萨拉热窝的全体预备役军人和警察进入紧急状态,塞族共和国随即号召所有塞族居民尽快离城。

4月6日,塞族武装在南联盟人民军人力和装备的全力支援下,开始围困萨拉热窝,并在5月2日基本完成了包围圈。直到1996年2月29日,萨拉热窝被围1,425天,比二战中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围困还长了3个月。约14,000人在围困中丧生,其中包括5,434个平民,6,137个波黑和克族士兵以及2,241个塞族士兵。

从军事角度看,萨拉热窝包围战非常特殊,因为占据四周高地的塞族武装只有13,000人,而守城的波黑和克族武装却有7万人。

塞军依赖炮火上的绝对优势,企图居高临下,以长期围困断绝萨拉热窝的食物和药品供给,迫使萨拉热窝投降,不过他们同时也难以攻城。而波黑和克族武装则无力打破包围,只能固守。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塞族人恃强凌弱,对萨拉热窝的围困违反人道,因此对塞族人、尤其是以米洛舍维奇为总统的南联盟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1992年6月底,塞军被迫把机场的控制权交给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维和部队此后的空运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萨拉热窝的生存。

从1994年2月起,北约应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断断续续开始了对萨拉热窝围困的军事干预。塞军在其二百余处炮兵阵地遭到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精确轰炸以后,不得不从萨拉热窝撤军。

下图是陈列在萨拉热窝著名的地道博物馆里的当年围困的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在包围圈的北线东侧有个缺口。那缺口处就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控制的机场。因为塞族人投鼠忌器,不敢炮击那一片,于是波黑人于1993年3-6月间在机场的底下挖了条340米长的地道。他们通过那地道运进了大量民生物资,也运进了大量武器弹药。

当年地道的进口。

萨拉热窝本是个非常漂亮的城市,如今在那些山坡上,却东一处西一处散布着白花花的穆斯林墓地,就像一张五官极其精致的妙龄少女的脸上却长着一片片白癜风斑块。

在围困期间,平均每天有329发炮弹落在萨拉热窝城里。城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35,000幢被彻底破坏。

有人问我们的穆斯林美女导游:如果从前的塞族邻居回来,你们还能回到战前的和睦相处吗?

“不”,姑娘的回答不假思索。

“你看看前面,”她指向一片惨白的墓地,“家家户户都有了太多的忌日。”

不知为什么,姑娘的话让我想起了“红灯记”里李铁梅的那句唱词“仇恨入心要发芽!”

主修英国文学的兼职导游

化废为宝,用子弹炮弹壳做成的旅游纪念品。

在波斯尼亚战争中,双方都犯下了滥杀平民、种族清洗、集体强奸等等反人道罪行。

2)莫斯塔尔

莫斯塔尔位于波黑的东南端,是黑塞哥维那最重要的城市。在近代史上,它跟克罗地亚的关系更为紧密。

波斯尼亚战争一开始,莫斯塔尔就陷入了南联邦人民军和波黑塞族武装的包围。当时与塞军对抗的是克族和波黑的联军。1992年6月7日,克军组织反攻,意在“围魏救赵”,解除塞军对杜布罗夫尼克的封锁。克军在6月底达到了其预定目标,塞军从莫斯塔尔周围全线撤退。

莫斯塔尔

塞军退出以后,在1993年初,克军开始跟波黑军争夺莫斯塔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对峙于内雷特瓦(Neretva)河的两岸。

经过那两场战事,莫斯塔尔城内的教堂和清真寺无一幸免,无数民宅弹痕累累。以下4张照片即为见证。

由奥托曼帝国在十六世纪建造的老桥是莫斯塔尔的标志和骄傲。在横跨内雷特瓦河427年以后,它在1993年11月9日被克军的60余枚炮弹摧毁,成了战争的又一牺牲品。下图中是由匈牙利工兵和土耳其工人在2004年7月建成的复制品。

克-波黑冲突在1994年3月停止。

三 科索沃战争 —诺维塞德(Novi Sad)、尼什(Nis)、贝尔格莱德

居住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源远流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贝尔格莱德中央政府大大加紧了对科索沃的控制,如对阿语电台、电视台强加清规戒律、关闭阿语报纸、从医院、学校、银行等机构大量解雇阿族人等,所有这一切无疑给阿族人的积怨火上浇油。一度被美国官方认定为恐怖主义组织的阿族激进分子的地下武装“科索沃人民解放军”在1995年从阿尔巴尼亚走私了大量枪支弹药,开始以暴力手段谋求科索沃独立。南联盟当局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随即派遣大批军队和警察进驻科索沃。

1998年2月,以南联盟正规军为一方,以科索沃游击队为另一方的科索沃战争爆发。

双方在那一年半里都没少犯谋杀、强奸、纵火、虐待俘虏和平民等罪行。而一百多万阿族平民流离失所则是这场战争造成的最大灾难。

为此,联合国安理会在1998年9-10月间要求1)双方立即停火;2)南联盟撤军;3)进驻国际维和部队;4)安排难民返回家园;5)重建科索沃政体。经过多轮谈判,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北约的压力下被迫同意撤军,并接受国际观察团进入科索沃。

然而塞阿双方并无和解的诚意,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违反停火协议,重燃的战火越烧越旺。

1999年1月15日发生的“拉切克(Recak)屠杀”是科索沃战争的转折点。那天塞军集体枪杀了45个拉切克村民,其中包括一个女人和一个12岁的男孩。塞军称那些人都是科索沃叛军。

“拉切克屠杀”以后,北约威胁将空中打击南联盟境内的目标,除非南联盟接受国际社会的要求而以政治手段解决科索沃问题。

在此后的谈判中,南联盟拒绝允许北约军队进入科索沃。

1999年3月,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轰炸南联盟。他们在彻底摧毁了南联盟的空军、军用机场和防空系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以后,按部就班,从海空对南联盟各地的政治军事机构和工业交通通讯等设施进行随心所欲的定点打击。那长达78天的轰炸造成了3,500多人死亡、1.25万人受伤。

据北约的统计,他们总共投下了28,000余枚炸弹,不过仅造成了500左右平民的死亡(其中相当部分是误炸的科索沃难民)。北约不无自豪地宣称,那是“历史上空中打击力量最精确的运用”。

1)诺维塞德

诺维塞德比德拉瓦拉丁城堡(Petrovaradin Fortress)

诺维塞德是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省府,南联盟的第二大城市。在1999年春,它承受了北约37次空袭,除了军用设施、炼油厂、通讯大楼、公路、桥梁以外,被炸的还有省政府大楼、教育部大楼以及许多民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时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政府坚决反对贝尔格莱德政府的科索沃政策。

北约在每次发起攻击以前都会发出“预警”,因此在诺维塞德只导致了两个平民的死亡。

诺维塞德被炸37次的“变天帐”

流经诺维塞德市区的多瑙河上所有的三座大桥被毁前后对比

北约轰炸后残留的桥墩

没有桥梁以后,军队用小气艇和浮筒帮助市民渡河(网络照片)

断墙颓壁

2)尼什

尼什市中心

尼什是罗马帝国康斯坦丁大帝的故乡,南联盟的第三大城市、工业中心之一。

1999年5月7日,执行北约轰炸任务的一架荷兰战机把本该投到机场的两颗子母弹误扔到了市中心近旁。母弹落地炸开以后,内含的子弹乱飞,造成了14个平民死亡,28人受伤。这是北约在78天里杀死平民最多的一次轰炸。

荷兰空军从此不再使用子母弹。

尼什在科索沃战争中被炸了40余次。

尼什北约轰炸遇难者纪念亭

3)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圣萨瓦(St Sava)大教堂

1999年北约空袭在贝尔格莱德留下的最著名的废墟是当时的国防部大楼。鉴于其不言而喻的象征意义,北约在4月底5月初先后两次用巡航导弹把那些建筑打得千疮百孔。

塞尔维亚政府在好多年里根本不考虑将废墟夷平重建,而是保持原样以象征北约的暴行和“塞尔维亚的苦难”。(据说在2017年他们终于决定先拆除废墟,将来有钱时再恢复原状。)

在回顾北约对贝尔格莱德的轰炸时,不能不提到美军对中国使馆的轰炸。

1999年5月8日凌晨,从密苏里州怀特曼(Whiteman)空军基地远程而来的B-2隐形轰炸机向中国使馆发射了五枚全气候精确控制导弹,造成三位记者死亡、二十人受伤和建筑的严重破坏。

被炸的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网络照片)

克林顿、北约和美国国务院声称误炸,并罕见地公开向中国政府和死伤者家属反复道歉(不过中国媒体对美方的道歉数日匿而不报)。

5月12日,美国所有驻华(包括驻香港)机构降半旗向死者致哀。

事后,美政府主动向死伤者家属支付了四百五十万美元的抚恤金和赔偿金,并经过谈判向中国政府支付了二千八百万美元使馆建筑的赔偿金(中国政府同时向美国支付了二百八十七万美元以赔偿在5月9日-12日四天期间大陆民众冲击美驻北京、成都、广州等地使领馆时造成的破坏)。

美国中央情报局是该次轰炸的策划者。美国人坚持他们的目标是南联盟的军用物资供给部总部(又说是仓库),不过对导弹为什么会命中中国使馆先后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如地图过时、看错卫星照片、标错坐标等等。他们的解释前后不符,甚至不能使自己的外交人员信服。克林顿政府和北约在整个事件中脸面丧尽。

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无人相信“误炸”,西方媒体也有人认为是蓄意轰炸。问题是谁也提不出合理的蓄意轰炸的动机。

有人说轰炸的目标是设在使馆内为塞尔维亚的军事机构服务的通讯设施。

有人说使馆收留了几个南联盟的高级情报官员。

另有人言之凿凿地说中国使馆的地下室里藏着被塞尔维亚击落的美军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的导航设备、带有隐型涂料的表皮残骸、发动机喷口的耐高温部件等,美军的轰炸是为了毁掉这些东西以阻止中国获得核心军事科技。

中国半官方断言轰炸是美国对中国政府在科索沃战争中的立场实行的惩罚。中国政府为南联盟政府撑腰,强烈谴责北约绕开联合国自行其是,坚决反对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

这事件确实扑朔迷离。

好在中央情报局的文件早晚总有解密的一天。

2012年在贝尔格莱德时,我没机会去看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不过在1986年秋,我曾经在当时的中国驻南使馆住过一夜。那时使馆搞“小三产”,向过往的出差人员和学生提供膳宿。记得为了动员我在使馆的食堂用餐,大使夫人和大厨先后到我房间里聊了会家常。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正是恍如隔世。

米洛舍维奇在波斯尼亚战争中很快就签署了《代顿(Dayton)协议》,而在科索沃战争中却不顾塞尔维亚本土被炸得七荤八素而顽抗,主要是因为俄国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使用否决权拒绝批准北约的军事行动,这让米洛舍维奇指望俄国能够拔刀相助,为南联盟主持正义。只是在对俄国彻底失望以后,他才低头妥协。

米洛舍维奇在2000年被迫辞职。

我想世界上大概没有人能够理清巴尔干半岛上的是是非非。那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我在前南斯拉夫见到的那些墓地、炸弹、千疮百孔的建筑,都凝聚着太多的眼泪、鲜血和苦难。

我无法理解,地球这么小,明明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世界更适合人类的生存,为什么不少人总是要摇晃着“主义、宗教、主权、民族”等等大旗蛊惑民众、喊杀喊打?尤其是我的同胞们,看看每天漫天飞的微信、博客、新闻,我们中间有多少战争狂人和疯子!那种动辄斩尽杀绝的暴戾、那种“武统”、“碾平”、“把地球打回石器时代”的叫嚣,那种嗜血成瘾的兽性!而转贴(包括写贴)的那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就是我们的同事、邻居、熟人和朋友。这让我不寒而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