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能有多爱自己的孩子谈起?

本文为作者原创,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古话无不显露出我们的先人对子女的关心和期望。那既然这是事实,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讨论古人爱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请先看几个例子:

现代社会,当一家人要有孩子降生之前,必定要举家欢呼。老人给孩子已经起好名字;父母早就准备好了婴儿的房间,衣服用品,甚至教育基金。

现代社会,当一家人因为意外突然失去一个孩子,必定悲痛欲绝,甚至听说过父母为此精神失常。的确,无论有没有做父母经验的人听说这样的故事,都会觉得无论怎样的悲伤,都不为过。

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古代也会是相同的情景吗?

爱德华一世,13世纪英格兰国王,68岁去世,在位35年。他和第一任王后一起生活了36年直到她去世。两人一共诞下过子女16名。

第一位:生于1255年,女儿,死产,没有名字。

第二位:生于1261年,死于3岁,女儿,凯瑟琳(Katherine)。

第三位:生于1264年,死于33岁,女儿,埃莉诺(Eleanor)。

第四位:生于1265年,死于当年,女儿,琼(Joan)。

第五位:生于1266年,死于5岁,儿子,约翰(John)。

第六位:生于1268年,死于6岁,儿子,亨利(Henry)。

第七位:生于1271年,死于当年,女儿,無名。

第八位:生于1271年,死于36岁,女儿,Joan of Acre。

第九位:生于1273年,死于11岁,儿子,阿尔方索 (切斯特伯爵)。

第十位:生于1275年,死于58岁,女儿,玛格丽特。

第十一位:生于1276年,死于2岁,女儿,伯伦加莉亚(Berengaria)。

第十二位:生於1278年,死于当年,女儿,無名。

第十三位:生于1279年,死于53岁,女儿,玛丽(Mary of Woodstock)。

第十四位:生於1280年,死于当年,儿子,無名。

第十五位:生于1281年,死于35岁,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Rhuddlan)。

第十六位:生于1284年,死于43岁,儿子,爱德华二世。

作为一国之主,孩子们一定会受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子女没有活到成年。至于当时一般的英国民众,由于条件的限制,儿童的死亡率就更要高得多了。那么,作为那个时期的父母,孩子的诞生或者死亡对他们来说,与现今的人们会是一样的心情吗?

同样这里还有我国古代的例子,生活于17-18世纪的康熙皇帝。他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其父顺治皇帝共生育了十四个子女,但只有四子一女活到婚龄。并且历史传说康熙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从小出过天花,有了抵抗力,这样寿命会比较长,会保持皇位稳定。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社会,都面临着同样卫生条件落后,医疗手段有限,大量儿童夭折的社会现象。当时的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看法,当时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或者去世,还会如当代人类一般“矫情”吗?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禁要提供出来作为更进一步的思索:

当我们在平时以上帝的视角来回顾历史的时候,会不会常常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行为产生困惑?甚至觉得作为正常的古人怎么会做出这种行为呢?

但请不要马上把他/她归入“封建主义腐朽的思想”,“王公贵族都是冷血”之类。也请想一想,你是不是在带着现代人的普世价值观在考察历史?你真得做到了把自己代入为一个古人,以一个先人的视角来审视了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