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仇恨--张扣扣事件及金球奖大片《三块广告牌》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撑着小伞走南闯北。如今降落在多伦多这快沃土,我愿把我在这里生活的甜酸苦辣讲给大家听。希望你们喜欢我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张扣扣复仇杀人案最近舆情汹涌。张扣扣为母报仇,隐忍22年,终于在除夕手刃仇家,用仇人王家的三条人命为他母亲抵命。许多人为此叫好。还称赞他是一个血性汉子。我却有一种隐隐的担心。他母亲被王家打死,他一家遭遇的苦痛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他。他这次杀了王家三口,王家的几个家庭从此也会陷入仇恨的泥潭。没准几年之后,王家的后代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复仇,这种冤冤相报何时能了?

仇恨宜解不宜结。如何化解仇恨是一个难题。我最近看的一部好莱坞影片《三块广告牌》给我许多启示。

《三块广告牌》在2018年的金球奖上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剧情类电影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电影剧本奖四大奖。并获得2017年威尼斯一个最佳剧本奖和一个金狮奖提名。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

电影讲叙的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州的一座小镇,女主海耶丝是一名单亲母亲,她的女儿死于一场奸杀案,警方却迟迟无法抓到真凶。

女儿的死让母亲深陷于仇恨之中。她仇恨警察的不作为。于是在小镇的一条公路旁租了三块广告牌,分别写着:

 

强奸致死

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你在干什么,威洛比局长?

她用这种方法来逼迫警察局长。

仇恨深入她的每一根毛孔中,她对任何人都没有好脸色,fuck、fuck是她的口头语。她去看牙医,与牙医口角,乘牙医不备,拿起了牙医的钻头钻透了牙医的手指;她与牧师谈话,咒骂教会的娈童行为有牧师的责任;她脸色铁青,线条坚硬,从来没有笑容。

当警长与她谈话告知她破案的难度时,她嗤之以鼻;当警长说自己患了胰腺癌而且没有几个月的活头时她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依然步步紧逼。电视台采访了她,三块广告牌上的大字时时压迫着羞辱着身患绝症的警察局长威洛比。

海耶丝与丈夫离异,女儿和儿子与她一起生活,女儿死后,只有儿子陪伴着她。她收入有限。当她为续租广告牌的租金犯愁时,来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女孩给了她5000美金,并声称这钱是一位墨西哥小孩为她募集的。

狄克森是一名有暴力倾向和种族歧视的警察,他没有父亲,与患病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视警长如父。在海耶丝用广告牌羞辱威洛比局长之后,他多次找女主和广告商的麻烦,甚至把广告商从二楼窗户扔了下去。

仇恨的母亲与警察对峙,警察的不当行为让仇恨的火焰越燃越烈。三块广告牌被人放火烧掉,海耶丝以放火烧警察局回应。仇恨的烈火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要吞噬小镇安宁的日常生活。

当这一切变得不可收拾时,警长以他的特殊行为改变了仇恨的母亲和愤怒的警察。

威洛比警长安排了一个动人的人生告别的仪式。

他带着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女儿到湖边游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草鲜花,世界是如此美丽,生命是如此美好。但是,这却是威洛比人生的最后一次享受。当夜,他开枪自杀,自杀之前留下的三封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给妻子的信中说他自杀的原因是不愿意让家人及自己经受接下来的疾病的残酷折磨。

他给海耶丝的信中首先是对没有抓住奸杀她女儿的凶手道歉,然后告知海耶丝他为她付了广告牌的租金(原来那个墨西哥孩子是警长)。读完这封信,海耶丝陷入沉思。

威洛比警长给迪克森的信中写到:
“放下怨气,你知道要成为一名警察,需要的是爱,因为内心平和才能深刻思考,你甚至不需要一把枪,当然也不需要怨恨,怨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海耶丝和迪克森的扭曲的人生开始了变化。

迪克森彻底改变了,当他被新来警察局长开除后,回警局送钥匙时正巧遇到海耶丝焚烧警察局,他被严重烧伤,但是却冒死抢救出海耶丝女儿的案卷,并且以一己之力去破案,终于找到了嫌疑犯。

海耶丝的改变是一点一滴的。当她与帮助过她的侏儒(此人在《权力的游戏》里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餐馆约会时,巧遇前夫及其19岁的女友。前夫走到她前面告诉她一句话:“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并且说这句话是那个女孩子说的。她镇住了,第一次向前夫的这个女友表示了友好。

最后,迪克森带着抢与海耶丝一起去寻找嫌疑犯,当迪克森说那个嫌疑犯在海耶丝的女儿遇害时有可能在海外(伊拉克或阿富汗)作战时,海耶丝第一次笑了。这笑可以理解为放下仇恨后的释然。一段仇恨就这样化解了。

这个电影之所以获得那么多好评不仅仅是由于我叙述的这些内容,它还包含许多深意。它揭示了许多社会的、人性的的深层次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化解仇恨才是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仇恨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爱。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用大爱化解仇恨的基督徒。

那是20年前我刚刚移民多伦多的时候。每一个新移民都要过一个关口,那就是语言关。过不了这个关,找工作、生活都是难题。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名叫奥黛丽的女士,她有80多岁了,银色的卷发配着白里透红的面庞,满脸的皱纹,那皱纹笑起来像菊花一样美丽,每一根皱纹都舒展有致。而她常常是面带笑容。她组织几个老太太义务为我们补习英文,face to face talking,一对一口语练习。比花钱请的家教都认真。一字一句地纠正我们的发音,的确对我的英语提高帮助很大。

与奥黛丽接触的时间久了,才得知这么一位笑口常开看起来快乐幸福的女人却有着极其悲惨的人生经历。

一次我在她家看到桌子上有一个年轻人的照片,照片里是一位褐色头发蓝色眼睛的非常英俊的小伙子。

“是你的儿子吧?”我问。

“是的”她笑容满面的脸闪过一丝少有的痛苦。

“他死了。死在墨西哥。”

“什么时候?”

“那是他在滑铁卢读大学的时候,他利用暑假去墨西哥做义工,被杀害了。”

我一时惊呆了,想到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母亲,我无比难过。

“凶手抓到了?”我问。

“抓到了,但是我选择不起诉。”

啊!我被彻底震晕了!我想她失去儿子时与我那时的年龄差不多。我的人生中从未听说过母亲原谅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的事情。

作为一个母亲,我当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她的这种胸怀的。

她说,她儿子的生命已逝,杀了凶手,儿子的命回不来,但是会让另一个母亲失去儿子,让另一个家庭陷入痛苦。

选择原谅不仅仅是少死一个人,而是让凶手及凶手的家庭和朋友都得到救赎,并且感受到主的大爱。同时,她自己也跳出了仇恨的泥潭,余生不再受煎熬。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双赢!

这时,我想起了雨果《悲惨世界》里的神父,他对冉阿让偷银器的原谅拯救了冉阿让。

奥黛丽中年丧子,晚年丧夫,送走了前后两个丈夫。但是这些苦难没有打倒她。她的脸上没有愁苦,没有幽怨。她活得愉快而精致。我每次去她家,她都化好妆,穿戴齐整地在家门口等着我。

是什么样的修炼可以让她达到这样的境界?如若信仰的力量能让生命如此有质量,能信教也是一种幸福。

中国人的一些传统意识需要重新审视,纵然法律有许多不公道的地方,张扣扣这种行为也不是值得称道的。仇恨需要化解,张扣扣这样的人的情绪需要疏导。

 

 

 

 

 

 

黑眼睛的苏珊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露得'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评论,真有水平!
haiwai_2017 发表评论于
「恨不能止恨 愛才可以」…「如果不想要人家那樣對你 你就不要那樣對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這些話都是佛陀和孔夫子的教誨

一件讓人生恨的事發生後 如果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 讓仇恨繼續延燒 極可能燒出更多的恨 讓更多人捲進仇恨的漩渦 也讓群我關系在仇恨的負能量裏撕扯、浮沈…

所以無論從法制、刑律、道德、教育、宗教等哪一個層面來著手 「化解仇恨 讓愛啟程」都是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而一個人的內心情感 從產生恨到去愛 並非一步到位 內心能量的轉變 需要外在關懷和引導的配合 且必定會經過幾個轉折的過程:恨_責怪_反省_釋懷_愛

我在 YouTube上看到一段對這個片子的分析 裏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可以作為化解個人仇恨及消弭社會對立的參考:

1)責怪: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 是因為總是忙著責怪別人

2)反省:有時只有悔恨才能讓自己明白 以前錯在哪裡 今後該往哪去?

3)釋懷:釋懷不代表你原諒了那個錯誤 而是選擇不讓自己繼續當個受害者

推薦這部有深度 且可以給你很多啟發的電影,《意外》(臺灣的翻譯)
https://youtu.be/Pv48nPa5qqc
露得 发表评论于
仇恨是人心的监狱,饶恕其实是让自己的心灵得自由。推荐一部电影Unbroken,基于真实故事,主人公的饶恕经历非常感人。
喜爱心 发表评论于
TYPO, 最后一句应该是: 而能协助矫正修行的是原则与法制。
喜爱心 发表评论于
爱可以化解恨,但不能化解恶。再简单一点,恶必须清除。很多时候我们把恨与恶混淆了。LZ 文章中提到的基督徒母亲不起诉杀死儿子的凶手。这里有一个背景的缺失,她的儿子怎么死的,为什么会被凶手杀死,凶手当时又是什么情况去杀他的儿子,是过失还是有目的的?这些我不清楚。但有一点,如果这个罪犯再次犯罪,那是不是更多的人会受到牵连痛苦? 这一点我想这位母亲应该有智慧去判断,也是在判断下做的决定。 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所谓的慈悲宽恕是有针对性和理由的,而不是愚昧的放任。每个人都需要对其行为过失承担责任,也必须理解清楚相应的后果,才会有所顾忌自律。爱是辅助,自身的修行才是主力。而能协助矫正修行的则是原则与记录。
braker999 发表评论于
就三句(那三板)简单英文楼主都可以翻译错两个地方,要多看些英文电影了。这电影几乎通篇都是说仇恨发泄在身边的人伤害无辜,但爱能化解仇恨,确实很符合宣教人士的胃口。但结尾导演镜头一转,变成了:仇恨发泄在身边的人会伤害无辜,应该把仇恨用在邪恶的人。标准的好莱坞论调,对自己人关爱,对敌人不手软。楼主不可能看不明最后一段,但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不提。
Sawmill 发表评论于
张扣扣妈那种性恪的女人,不但毁了自己,毁了儿子,更是毁了别人家…。
高枫大叶 发表评论于
有些罪犯放出来后,还接连杀人,如何宽恕?
茵茵梦湖 发表评论于
仇恨让人失去理智,变得盲目而难以对焦,张扣扣这次杀的是仇家,但并非他姐姐说的真正的凶手老二。
海耶斯该做的是否雇个私人侦探继续侦办案件,而不是把怒火对准警察,他们并非凶手。
张扣扣案让人看到那种野蛮生长的麻木而残忍的可怕环境,当众解剖会给一个未成年人造成多大的精神伤害实在难以估量;斯大林的冷酷铁血,也和他九岁时看到酗酒家暴的父亲被当众杀害有关吧。
山地 发表评论于
人生有许多选择,我倾向支持法制。道德辅助。对双方都进行心理辅导,争取判决使双方心服口服。在许多国家刑事案受害者不起诉司法程序也会自动起诉,当然受害者的原谅会减轻刑罚。
肥肥乖乖 发表评论于
宽恕的前提是正义得到彰显,罪恶得到法律的惩罚或者罪人有深刻的忏悔 - 就是你说的那个基督徒的在知道罪犯会被公平审批后选择饶恕了他。设想,那个罪犯如果被判无罪,那位基督徒朋友还会有宽恕的心态吗?
张扣扣的母亲被打死后,明显法律有失公允。在法律不能维护公平正义时,血亲复仇,是天然正义。否则,对罪恶的宽容, 是对受害者的不公。
我胖我的 发表评论于
感谢楼主的思考,我刚好看了这部电影,也为张扣扣的这个案子触动。谈谈感想,交流为目的,不是辩论哈。首先,《三个广告牌》的结尾处之所以有深意,在我看来,不是一段仇恨的消解,而是一切悬而未决。枪已上膛,一切就绪,出发前,两个人在车里对话。海耶斯问迪克森:你想好了(要杀了他)吗?迪克森说:我没想好。海耶斯答道(也是电影最后一句台词):那我们走着瞧吧。然后二人上路。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结尾提供了无限选择。人生有各种选择,我们一直都在不停选择。有的时候、特别是关键的时候,做出选择就没有回头路了。当事人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旁观者能做的更有限。我觉得旁观者尤其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我绝不是说不赞成张扣扣杀人的都是不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也觉得这个事情不是化解仇恨这么简单的,这个选择也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举个例子:我有一个瑞士同事讲过这么一个事情。有一个女孩被奸杀了,警察抓住了凶犯。在法庭上,女孩的母亲突然拿出手枪,手刃凶犯,然后伏法。母亲说:他必须死。随便给我什么刑期,我的一生已经毁了,我根本不在乎。当时瑞士全社会都一边倒地声援这位母亲。所以,这个事情是基本人性,值得我们所有人继续思考。
可怜无数山 发表评论于
公平的说,基督教在西方调和人际关系中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中国传统就没有宗教,只能靠威权和道德来协调
雨女 发表评论于
我们从小看的电影里都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