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华盛顿3月8日电(记者 余东晖)“大家好,我是吴华扬,我是美国人。”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的会长吴华扬7日参加布鲁金斯学会的研讨会,突然以一句中文的自我介绍开场,让全场听众一愣。随即他用纯正的英语说:“I'm not a spy.”(我不是间谍)全场听众笑了。
近期接连有旅美华裔学者因为与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而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长声称美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华人学习工作,可能进行情报收集,需要进行“全社会应对”,这种贴标签的言论引发亚裔社区反弹。在此背景下,作为带头维权的百人会会长,吴华扬这种戏剧性的开场白自然是别具意味。更大的背景在于,以特朗普政府新的国安战略和国防战略直接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为转折点,美国会不会终结已经持续40年的对华接触加防范战略,转向直接竞争甚至对抗?这种辩论在美国外交学界持续有日,近期更有沸沸扬扬之势。
以奥巴马时代高官坎贝尔(Kurt Campbell)和拉特纳(Ely Ratner)在最新《外交事务》杂志撰写题为“中国清算”(The China Reckoning)的文章引发热议为标志,断定过去几十年美国对华手法失败,美国需要直接与中国竞争的声音,在美国学界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这篇文章直指“美国七十年如意算盘一再落空,从未能影响中国走向”,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都失败。文章指出,一直以为可以凭藉接触和威慑来影响中国进程的美国,无论是抡起“大棒”,还是拿出“胡萝卜”, 都无法影响中国的发展轨迹。两位作者得出结论:华盛顿正面临现代史上最有力和最可怕的竞争者。迎接这种挑战,华盛顿首先要放弃对中国一厢情愿的期待,接受以前对华战略失败的事实;其次美国要专注自己以及亚太盟友的发展。
美国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7日举行主题为“美国对华接触是否终结?”研讨会。第一个发表主旨演讲的美国国会众议员、国会美中工作小组主席拉森(Rick Larsen)明确说“不”。他承认,对中国的焦虑在美国普遍存在,国会有议员视中国为“近期的敌人”,更多议员要求对中国采取更加“鹰派的”手法和态度,来准备“不可避免的”冲突。美国对待中国到底是要更鹰派,还是更现实?拉森主张:要更现实。如何做到更现实?拉森引用“美式橄榄球类比”--美国是要做防卫教练,还是做主教练,产生新的进攻与防卫策略?是使用新剧本还是重新启用更有针对性的老剧本?拉森主张重祭老剧本,即利用美国已有的管用的进攻性工具,未必是进攻中国,而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拉森从教育、商业、贸易、投资、军事等方面阐述美国应当通过现有的途径,采取已有的工具,加强自己的优势。比如美国应当利用现有的金融机制,为新兴国家提供融资,而不是一味抵制“一带一路”;美国必须继续鼓励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百万强计划”;美国应当重启与中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而不是直接收紧对中国来美投资的审查;通过多边演习继续与解放军接触,避免误判等等。他指出,虽然国会倾向于与中国竞争,但双方仍有合作空间,应通过扩大合作,寻求尽可能强劲的双边关系。他指出,美中关系时高时低,像股市,像过山车,但总体是一点点向上。只有通过继续接触,这个关系才会成长,这需要双方继续投入,偶尔还需要“一两杯白酒”。
在分组讨论部分,中国的影响力和美中学术交往成为热议话题。近期西方机构和媒体热炒“锐实力”(sharp power),指称中国、俄罗斯利用各种方式对西方社会进行“渗透、操控”。中国政协发言人王国庆日前指西方的这种炒作是“炮制新词‘黑’中国”。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会上一方面大谈中国正投入巨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想影响西方舆论界、学界和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布鲁金斯、卡内基、约翰·霍普金斯、彼得森···都会成为他们的目标” ;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试图干预美国的机制和价值观,包括最近在美备受非议的孔子学院,总体而言是在遵循其中文教学、文化交流的使命,还是良性的(benign)。他一方面主张要将中国在美扩大影响力的项目“放在聚光灯下”进行密切监督;另一方面又担心美国媒体存在着不分青红皁白,将所有交流项目都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有负面影响的叙事方式,似有“麦卡锡的潜在含义”(MacCarthy undertone)。
现为加州大学法学教授的吴华扬表示,自己不是间谍,不是发言人,更愿意成为“建桥者”。他指出,现在的问题其实不在于美中是否接触,关键在于:按照谁的条件来接触?他认为,以前多是西方主动,想以接触来影响中国改变,但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举世无双,这使得美国仍将主导美中接触不再是一个“好的假想”。美国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想为世界提供美国主张和领导性替代品的强大国家,谁来设定接触的规则和条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吴华扬指出,美国现在许多对中国的批评来源于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他强调,越多接触,越多研究,总是越好。美国如果没能抓住机会研究中国,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对现在美国,华人回祖籍国探亲、经商、学术交流,都很容易招来怀疑,很容易成为争议性话题的现象表达担忧。他认为,美国作为自由多元的国家,既然想与中国交往,想进入中国市场,要做的是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谈判力,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此次研讨会的组织者、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对中评社记者表示,举办此次研讨的初衷是,美国对华政策何去何从,应当进行讨论,应当有多种声音,而不是一面倒的声音,比如怀疑过去的接触政策,认为对华接触失败等,未来这种辩论还会继续下去。他说,也许美国会调整政策,但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应该有全面、公开、透明的辩论,不能只听到一种声音,比如那种“政治正确”的声音,或者麦卡锡的声音,以为美国对华接触完全不利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