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教学经历之二十二
庞静 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三日
三年级的英语阅读组在这个学期开始时正式开始了每天的阅读。一共四个组,每组八至十位同学。我和刘老师各自分别负责两个组。阅读组活动通过微信进行。我们每周一至周四早晨往各群发送当天的阅读课文,语音文件,和检查理解程度的问题。孩子们抽出课外时间学习当天的文件,然后把自己念课文的语音文件和问题答案发到微信群里。老师逐个听每人的朗读,看他们的答案,通过微信,逐一辅导。我在外旅行时,请儿子的朋友毕老师每天往群里发作业。请我当年清华的朋友宋老师辅导孩子们。几个月下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孩子们的英语综合能力的进步。如此,我们每天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一阵子下来,真累了。
下学期二年级的英语阅读初级组也要启动了,鉴于前一段的经验,我们不打算对每一个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们计划成立两个组,一个是阅读辅导组,一个是阅读组。我们只对辅导组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们虽然不对另组同学逐一辅导,但是会听同学们的阅读,并纠正主要的问题,会发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将来如果辅导组同学跟不上进度,我们会从另组中选认真阅读的同学来替换。
虽然这样计划,但我心里面还是为自己有限的精力而内疚。我跟三年级的孩子们讲了这件事。他们下学期将开始中级组的阅读。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天天读,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你们的程度完全可以辅导初级组的同学。只是你们太忙了,我不太确定你们有没有时间去帮助他们。所以我让他们自己找你们联系。”
君怡看着我,很认真地建议:“你应该把我们的名单给他们。”
“可是,我不知道你们谁能做这件事。” 我说。
“你可以先问我们。” 君怡坚持。这小姑娘将来的行事风格已初见端倪。
当时,班里其他同学都仰着头看我。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赞同君怡的提议。“这样吧,你们如果愿意辅导二年级同学的英语阅读,就跟我报名。然后我把名单交给二年级同学。” 刚说完,呼拉拉,孩子们都拥向我来报名。这时候,我切身感受了当老师的快乐。
君怡爸爸是软件工程师,他感慨孩子从抵触天天阅读到习惯的过程,想为孩子们编一个手机阅读界面。他想在界面中加入孩子阅读时间和次数的记录。我并不认为所费时间等于努力程度。有些孩子学习时很专注,效率高,花的时间少。有些孩子学习时三心二意,花了很多时间,效果并不好。我希望孩子们效率高,为自己赢得更多玩的时间。
快期末考试了,这周是这学期最后一课。二年级的课程内容是讲孩子们应该培养的七个好习惯 (Severn Habits for Children)。我还匀了一些时间给孩子们讲英语阅读组的事情。在西方社会,这七个习惯通常也被称为领导必备的素质。我先用英语和中文定义每个习惯。孩子们明白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生活的实例来说明这个习惯。然后再给他们一组图片,让他们用这个习惯为主题,根据图片上的人物背景讲故事。
定义完 Proactive, 弈帆举了例子:一个孩子看到地上赃纸,自己主动去捡起来,丢进垃圾桶。有几个孩子模仿她的例子,也讲类似的例子。我希望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有创意。孩子们也许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又是弈帆举例:一个路上行走的老婆婆摔了,一个好孩子去扶她起来。我告诉他们,这个情况有点复杂。在路上看到任何人摔倒,都不应该马上去扶。应该先问问摔的人哪里痛,如果他叫痛,就不应该挪动他,以免造成更大伤害。应该叫医生,等待医生来处理。
讲到寻找双赢的途径处理问题时,尔德举例说我们球队比赛。第一场我们赢了,第二场我们就让他们赢。我说那还叫运动吗?!运动是要有运动精神的。我打球时只想赢。让我输人家,我干脆不打。看孩子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我说喜欢运动的人享受的是运动过程,拼搏中彼此尊重,互不相让的同时又发现对方的特长,想出对策,输了再战,这都是运动精神,发扬运动精神就是造成双赢局面。我很难确定孩子们领会了我的话。但是我相信他们对运动精神 (sportsmanship) 这个词有印象了。
三年级的课讲 State of Matter, 物质形态,有视频。许多孩子的课外课已经学了水的循环。所以,这个内容对他们来说很容易。我把水循环的实验步骤留给他们,他们假期可以在家里玩。
应孩子们的要求,我给他们设计了一个 猜字游戏。而且让他们自学了 Teamwork 的讲义。孩子们分两组。每组同学轮流猜字。猜字同学背对黑板而坐。组员们看到黑板上的字之后,用各种方法形容这个字,形容的句子中不得出现这个字,描述过程中不能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不能用中文或英文说出词义。如果犯规,得“-1”分。猜字同学根据teammates 的描述猜字。先猜到,得“+1”分。猜字同学听到别组同学的描述自己,也可以猜,谁先猜到谁得分。比赛中只有一个人讲话,哪个组有“窃窃私语”,得“-1”分。两位家长是裁判。大家玩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