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教育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式教育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106/119520.html

第一篇:合格的家长成长系统

第二篇:Presentation与提问潜藏的能量

第三篇:无处不在的科普

 

昨天是春假后第一天返校上写作课,我还在春假的愉悦中有点迷离。昨天要写的主题是各自国家在佳节和特殊日子里赠送礼物的传统。想来想去,送礼物的传统嘛,刚刚过去的农历春节微信上下红包满天飞,以各种名目送红包不就是中国送礼物的最典型传统吗?农历新年送红包,小孩出生百日宴一周岁送红包,长辈生日送红包,金榜题名送红包,喜结连理送红包。长辈送小孩红包,晚辈送长辈红包,老板送员工红包,送祝福炫财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送红包。红包里含有最深沉的祝福,也最直接的祝福。

老师说,按照英式传统,送礼物通常会有漂亮的包装,美式传统不会那么精心,但也会把礼物放进包装袋。选礼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不仅有祝福,还会带给收礼物的人惊喜和幸福。所以是需要特别用心的事情。收礼物的人则通常会在送礼的人面前打开礼物,并表达谢意。

我自己呢,隔三差五会有礼物收,从来都不缺少礼物。想想最近一次收到的最惊喜又感动的礼物,是一位朋友特意打来长途电话,告诉我为我选了一件礼物,并发来照片告知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礼物从来不在于有多贵重,而在于用了多少心,用心是礼物最真实的祝福。打来电话的人看起来从来都不是用心的人,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昨晚去蹭饭,不仅蹭饭,还蹭故事。我把课上对主题的分析讲给她听,她讲前一阵子从美国出发跟团去法国旅行的事。团里服务非常好,还配有管家。但是到了每一个著名的历史景点,还是能感受到各种惊喜。比如,他们去诺曼底,团里特意从当地请了一位专家来讲当时的历史。专家特意驱车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要知道,不是导游地陪,而是专家哦。也许那位专家亲历了历史,也许对诺曼底登陆那段二战历史有独到的研究,总而言之,这种安排一下子就提升了此次行程的格调。不过引发她思考并遗憾的是,团里从中国大陆始发的团友的表现。登陆诺曼底后,他们见到漂亮的海岸线,立即扬起了丝巾摆出各种放飞的姿态,完全对历史讲解置之不理,让特意造访诺曼底的这批美国游客大惑不解。后来去一处将士墓地逗留一小时,这批游客更是表示无聊就差闹事了。

回来继续每日一片。昨天点击到的是《美丽人生》(意大利语:La vita è bella,英语:Life Is Beautiful),这部电影在大陆网站的评分是9.5。我想喜欢看片的人都看过这部一对儿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的故事,尤其对父亲给儿子营造的温馨快乐的成长画面印象深刻。影片最后,一声枪响,父亲再也没有出现,但孩子用父亲编造的游戏等到了美国大兵的到来。父亲营造的美丽生活将会陪伴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一辈子度过一辈子美丽的人生,不因纳粹,不因封闭,不因失去,不因死去而有所改变。即便是在纳粹的恐怖下,也有机会勾勒美丽人生的线条,有的人死去却鲜活地把最美好的世界送给了活着的人。(请参考《美丽人生》故事介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4%BA%BA%E7%94%9F_(%E6%84%8F%E5%A4%A7%E5%88%A9%E9%9B%BB%E5%BD%B1)

就在想,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下,每天都活在历史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历史。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就由成长期父母和周边社区给营造的氛围来决定,这是国家、民族、宗教、普世、自由、民主这些高端的单词以外,最务实的情怀。这就是生活,生活是现实的。活在红包漫天的世界,自然觉得那是理所当然 ,活在精心营造的氛围里,诚意和用心一定会成为习惯。我们能做的是,自己的出现能营造出怎样的氛围和生活,那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美国这个国家显然在建国之初一路发展下来就深谙这些道理,虽然那时候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高速还是遥远的未来。美国这个国家营造了怎样的全民教育环境呢?后来我们发现,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在学校完成的,而是家庭和教会。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交通便利,国家公园和社区图书馆开始普及。再去看一些洛杉矶著名的私人捐赠的博物馆,比如Getty Center,Huntington Library等等等这些项目的捐赠家庭或者主人全都有工业革命的烙印。

是的,看似历史薄弱的美国起初通过遍地的教会完成国民的基础教育,随着工业化发展带动学校教育,直到如今形式上实现了大学录取不分男女、不分种族,学校教育成为全民基础教育普及的基础。美国的小孩甚至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电影《wonder》讲述的就是一个得了罕见疾病,使得样貌特别的孩子一直在家接受教育,直到小学五年级才走出家庭融入学校生活的故事(故事里包含的细节非常多,值得推荐)。

最羡慕美国大众有遍地可享受的免费或者廉价的公共教育资源,为国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科普。延伸到道路深处的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绵延的海岸线围绕着森林湖海,每一个国家公园附近偏僻的小镇都会有设备良好的社区图书馆和学校,每一个社区图书馆都有与最新科技连接的端口,让读者有机会享受畅通无阻的信息服务和知识储备。

每一个国家公园都设有博物馆为孩子们系统介绍人文地貌,每一位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都好像神奇的百科全书一样认真地为孩子们解答所有的谜团,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擅长科普,每一位都好像那区域自然科学的形象代言人,他们是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科普人员。许多公园不仅会对景点针对性的展示和讲解,还设有专门的孩童课堂。国家公园的年票非常便宜,露营可以用最节省的方式解决住宿问题,而且可以最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

社区图书馆,但凡有城镇的地方就有社区图书馆,再偏僻都会有学校和社区图书馆。也许城镇的收入和消费水准并不高,但社区图书馆的设备总是不会让人失望,最让我失望的反而是尔湾的一家利用率极高的社区图书馆。我所走过的几十家图书馆,成人部自不必说,每一家图书馆一定会有儿童区域,好一些的甚至会分化出青少年阅读区域。绝大部分图书馆都会安排一系列公共课程,家庭故事会,儿童故事会。会有各种针对性的活动安排,不仅注重阅读,还注重与社会的连接。这就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过程,每个人都有参与,最终营造出学习型社会的大氛围。

我见过太多流离失所的人,在社区图书馆拿着图书在打盹儿。也许他们不再有翻身的机会,也不再具有学习能力,不再有重塑自我的信心,但国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机会,不会因总统是谁而有所改变。他们永远有机会,唯缺少激活自己的密码。

再说说博物馆。去年同期我在华盛顿D.C,  遍地的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狠狠地发誓,一定要带孩子们到华盛顿小住。事实上我们走过的每个国家公园都有博物馆,每一家孩子们都会有发现,每一次旅行回来都会茁壮不少。洛杉矶同样有许许多多供大众共享的博物馆,藏有许多真迹,经常举办各种展览的Getty center不仅风景怡人,甚至是免费的。

现在谁在面前炫富,我会直接问询他有没有运营博物馆、社区图书馆、办学的财务储备或者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能婉转一点说吗?不能低调一点问吗?许多人捐赠都不留痕迹的。真正拥有文化情怀的的人哪会如此炫富?就是!真正拥有财富的文化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文明的杠杆儿就一定会倾斜。这种事情当然不能低调问,当然要火辣辣地直接问。三十+女性不需要装模作样的矜持,更不需要五十岁的成熟。就直接问,问到对方为自己掌握着财富却未有公益之心汗颜为止。哦,对了,公益与否是个人自由,不好强加。那就再聊,聊到对方为公益有所考虑为止!好吧,我可不是什么“好人”。(《可参考《三十+女性成长进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106/116107.html

对的,大量的免费和收费低廉的科普离不开公益,而这种公益仅仅依靠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拨款一定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许多的科普公益资金来自大众捐赠。当一个区域生活的人,不仅懂得捐赠财富,还懂得捐赠过往经历、知识储备的时候又会怎样呢?

记得我的小儿子上TK班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科学课。他们的科学课包括生物、动物、植物、还有天文和地理的学习。有一次幼儿园安排去社区大学参加活动,大部分家长都有随行。接待我们的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却带我们走进了完整的穹顶天体世界。工作人员先带孩子们看宇宙天体=>之后介绍太阳、月亮、地球,日食月食=> 之后锁定地球讲解海洋的和大陆,以及动植物分布=>讲解农场和食物来源=>最后再带我们观看穹顶的星云密布,那些孩子们居然在找星座辨别方向。

那位工作人员胡子花白,带着怀表的绅士打扮,看起来像伽利略时期的人,居然可以完全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根据以往社区类活动的工作人员的配置,多半这位花白胡子的科普爷爷就是天文学的爱好者,或者是天文学的博士来从事义工呢。整个科普活动约一个小时,所有的小朋友的投入极了,而且每一个知识点互动的参与性都极高。在学校教育中学习后,再到天文馆,加州科技馆玩耍,到社区图书馆看到相关图书和摆设,就会发现,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我比我们要熟悉太多。科普在他们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得以应用,信息和知识传递是有效的结合体。

再具体一点。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美国人,甚至可以说每一位在美式教育里受益的成年人在讲解自己擅长领域的信息的时候,都会两眼放光,散发着明星一样的风采,为对方带来一套系统讲解的科普正餐。无论他们在哪里。

美国社会为大众方方面面营造了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是一种enjoy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多少,怎样选择利用这些环境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但是,至少,国家的管理者为大众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为大众提供了遍地的学习机会。这就是大众科普。

美国人懒了。但是就我接触的每一位美国妈妈都彪悍无比,勤奋而效率。我接触的美国人每一位都有超出想象的自律和工作态度,知识和信息储备。当然,他们也有我所不能理解的狡猾和“笨拙”。

这些一个个的细节,只要能跟进节奏,怎么会不喜欢呢?实在太喜欢了!对了,这些科普的结构和细节正是美式生活,美式教育,美式学习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

4/3/2018

nightrider 发表评论于
@qi91856:

What is your point? Why do they not study in any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ir own? Is it not a demonstration and evidenc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尤其开心US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qi91856' 的评论 : 想说明什么呢?这80%的外国博士生占美国在校学生的比例是多少?美国接受外国学生来读博士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人有多少人会服务美国,服务本国?换个角度再请教,是否可以理解为全美国人有机会优先享有这80%外国精英学生的知识转换的服务,而他们本国人还真就不见得有这样的机会?本系列通篇在谈大众教育,您提出精英教育的概念?精英教育如果不能服务大众,就是失败的教育。文明需要平衡,明白?
qi91856 发表评论于
美国工科和科学博士学位80%是外国学生。

尤其开心US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甫田' 的评论 : 刚仔细看了您的问题, 您说的是这一段儿吗:“是的,看似历史薄弱的美国起初通过遍地的教会完成国民的基础教育"
... ...这段文字好像在陈述历史,并没有观点。不晓得您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有怎样的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文明进程是无与伦比的,包括教育形式。另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从来都是。按照圣经的叙述步骤,宗教、家庭的起源远早于政治、早于国家。教育从来都不是考取什么大学拿了什么学位。
您的问题似乎也是牛顿的研究方向,开个玩笑。新教在与时俱进这一点上下了大工夫,圣经的应用性非常广泛,解读方式也并非艰涩难懂。当您走进各种各样的教会,尤其几千位年轻人聚集一堂的“尼克胡哲”的演讲现场,看到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走进教会,在社会上有所成功,就足以证明教会的力量。这个主题会在本系列中占据一个章节,敬请关注。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刚才的回复是针对你的这段对我的回复:回复 '甫田' 的评论 : 很好的问题!诺曼底登陆是人类近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中国的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有写这是非常重要的战役,而且是题点。所有的旅行团在报团的时候都会有经停路线介绍,否则就是强制消费,更何况是规格不低的国际旅行团。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此行不会不知道将会登陆诺曼底,也都会做些攻略和预习。
欧洲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行,一路上都将会涉及到地理历史和人文,这也正是路线的价值所在。引起惊讶的是一群人对历史的漠视,以及探索新环境的方式。不用说美国人,就连在欧美日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大陆人都会自己反省,会对这种表示遗憾。本篇举此案例的用意正是说明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大量科普。别说欧洲行了,到哪儿旅行都一样。用我的清新风表达就是,太不会玩儿了,比不学无术还糟糕。用文学城最犀利古怪的一剑叔的笔锋表达就是一群猪圈儿里的猪,一群没有自由的假装自由的猪。
———-
:)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尤其开心USA' 的评论 : 哦,开心同学????,首先就要谢谢您的坦诚回复。???????? 。别的俺就不想多说了。仅祝安好。
尤其开心US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甫田' 的评论 : 您的问题特别好,转场,稍后和您沟通。这些内容如果没有在美国养育过小孩,并参与到他们的课程中是很难写出来的。全都是细节
甫田 发表评论于
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在美国,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学校完成的,而是家庭和教会。又说美国科学文化教育高度普及…。很想知道教会教育可能是完全脱离宗教神话的吗?像上帝创世造人和耶稣的神迹等等,它与科学教育是如何(尤其是在儿童脑中)同一共存的?历史课上要讲宗教战争的吧?要讲世界至今存在的诸多宗教信仰形式及其矛盾吧?它与家庭与教会教育也会是有,甚至是严重的冲突的。到时候也就只能见仁见智自己选择了吧?但这样一来“最重要的教育由家庭与教会完成” 又如何解释呢?
尤其开心US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甫田' 的评论 : 很好的问题!诺曼底登陆是人类近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中国的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有写这是非常重要的战役,而且是题点。所有的旅行团在报团的时候都会有经停路线介绍,否则就是强制消费,更何况是规格不低的国际旅行团。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此行不会不知道将会登陆诺曼底,也都会做些攻略和预习。
欧洲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行,一路上都将会涉及到地理历史和人文,这也正是路线的价值所在。引起惊讶的是一群人对历史的漠视,以及探索新环境的方式。不用说美国人,就连在欧美日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大陆人都会自己反省,会对这种表示遗憾。本篇举此案例的用意正是说明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大量科普。别说欧洲行了,到哪儿旅行都一样。用我的清新风表达就是,太不会玩儿了,比不学无术还糟糕。用文学城最犀利古怪的一剑叔的笔锋表达就是一群猪圈儿里的猪,一群没有自由的假装自由的猪。
甫田 发表评论于
不太明白你在文章开头举例:“从中国出发到诺曼底的游客” 相比较听教授讲二战史更热衷海岸线的表现,为什么会引起同团美国游客惊讶?
诺曼底那段二战史直接与美国有关。美国人,只要上过几天学估计就会因童年记忆而对此产生关切。
而中国游客中不见得有世界史爱好者,即便有,因没有早年切身记忆关联、更有,这是一次付费旅游( 而非付费历史课)吧?一到地方立刻被美丽的海岸线吸引,很正常啊。真的不相信会因此引起完全不同历史背景的美国游客惊讶。很可能是给博主讲故事的人自己过于敏感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