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8) - 怎么“管”孩子?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学会欣赏彼此的不同,会享受更广阔的世界。
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养娃(1) -认识自己
养娃(2) -养娃如种树
养娃(3) -孩子成长形式-台阶~斜坡
养娃(4) -人的硬件
养娃(5) -人的操作系统
养娃(6) -人的衍生软件
养娃(7)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

 

观察两棵小树的成长,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养娃如种树”:
1. 父母如何扶持才能使孩子正常成长?
2.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父母什么样的扶持?

这次先从父母的角度来聊聊应该怎么扶持“管”。重复一下“管”的定义:任何让人不开心、不高兴、不满意的语言或行动,都是“管”。
无论什么树种,大的、小的、阔叶、长青,种树的扶持方法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父母“管”孩子的方法还是有一定之规、有法可循的。

心态上:冷静 & 尊重
父母扶持孩子,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根基,否则孩子一晃,自己可能先倒了。
孩子小的时候,难免有点磕碰,父母亲要保持稳定情绪,冷静处理。胳膊腿磕破点皮,和小朋友闹点情绪,受点委屈,父母没有必要紧张兮兮的,反而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既然是扶持,就尽量不要喧宾夺主,要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和选择。如果父母觉得某些垃圾食品不好,有些衣服不好看,不要买回家就好了。当孩子还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就不要带他们去那些很正式公共的场合,尽量避免与孩子的正面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即“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也符合了父母的愿望。(善意的欺骗啊!)

孩子大些后,很多时候做的决定可能也会与父母的经验结论不一致,做父母的,可以给他们讲清楚不同决定的可能结果,以及不同结果的利害冲突。如果孩子还是要一意孤行,就让他们去做好啦!早点尝尝苦头,更有利于他们长大独立。而且我觉得,越是早体会失败,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也会越小,毕竟我们还可以扶一扶。

我的原则是:在没有生命或伤残威胁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The Gift of Failure》里说,初中可能是孩子们学习独立自主的最佳阶段。

行动上:陪伴 & 交流
孩子五、六岁以前,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做为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时间。竹竿扶持着小树,那可是24/7一直都在。朋友聚会上孩子多,最好有父母一方陪伴。孩子们一旦产生矛盾,父母及时帮助调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上学后,多和孩子们交流,多听他们的想法。孩子们诉说的时候,父母亲要认真听,不光是听问题,还要听感受,千万不要论断好坏对错。多多交流即能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有的孩子喜欢聊,有的孩子不喜欢。我家女儿从小喜欢聊天,起初只是跟我和朋友聊,上了高中以后才开始和学校老师交流多些。儿子跟我都不聊,我问什么都是耸耸肩。直到去年,他才开始主动说说学校的事儿,而且一旦发现我流露出一丝追问的意图,或是问到他表达不好的东西,他就关闭不说了。周围朋友圈里,还没见过这么不爱说话的孩子。

孩子有成长向善的趋势,他们遭受压力、感觉不舒服时,就会寻求帮助。如果孩子有了问题,第一时间去求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别人,应该是交流上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破损。

程度上:三七分
我是用三七分来衡量“管”和“不管”的程度,就是三分“管”、七分顺。这个“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就像是小树需要的水土和阳光。

物质世界上的“三七分”是我从老话俗语里听来的。女儿一出生,妈妈就跟我说,“要想小孩身体好,每顿只吃七分饱;要想小孩不生病,穿衣得挨三分冻。”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知道这个吧。

2、3 岁以后,孩子开始要这要那的玩具,我基本上也是量力而行,负担得起的大多都买了,应该大致也是三七分。女儿七岁左右,给圣诞老人开了很长的单子,里面有不少是游戏机,我一气之下捅破了她的童话世界,她自己也就收敛多了。我们都不是什么巨富、首富,量力而行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鼓着肚子,一味满足孩子们的欲望。我觉得早点让他们认识现实,没什么不好的。
初中开始,学业加重,时间也会成为三分“管”里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太多,没有时间来练习,做得不夠好的,孩子们自己就停了。现在他们16,14岁,物质上已经基本自控,好像两三年没有提什么离谱的要求了。

精神世界里的关爱,我不知道有什么老话可寻。不过我看过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据文章里的普查数据显示,夫妻之间互动,如果顺着对方的话说有70~80%,那么婚姻关系就会比较让人羡慕。低于30~40%,夫妻就会吵吵打打,甚至离婚。具体数据记得不是很准确,但能说明些趋势,好像和我们的三七分也是蛮接近的。注意哟,大人也需要精神关爱。

对于怎样叫顺着对方说,文章中有个例子:妻子在厨房忙,抬头看见外面阳台上有一只小鸟,开心地叫:“哎,快来看,阳台上有只漂亮的小鸟!”。顺着妻子的说法是:“真的?我来看看。”、“嘘!小点声,我拿相机来。” 逆着妻子的说法是:“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鸟?我见多了!” 延伸到孩子身上,下班回来看见孩子在打游戏,顺着孩子说好话:“玩什么游戏呢?我来看看。”、“这个游戏好玩吗?我也想试试。” 逆着孩子的说法我就不说了,就是我们常用的“管”。

想不出什么好话说,就别说了。实在看不惯孩子的行为,可以直接走过去,平和地建议:“眼睛都累了吧!起来活动活动。” 、“帮我收拾一下桌子,该吃饭了。”虽然阳光不够灿烂,应该比阴云密布强吧!

日常生活中,我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尽量顺着孩子们说话。留下那30%,除了用来包涵我的不小心流露的不满,或实在是抑制不住的怒火以外,还得留着用来纠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噢,针对大些的孩子,还得抵抗学业、课外活动等来自家庭外面的各种压力。
一次,我家爸爸参加初中学校的家长参观活动(Open house),拿着孩子的课程表,每十分钟换一个地方,中间有五分钟的时间用来找教室。他跑了四个教室就回家了(一共九个),说已经累得晕头转向,当晚跟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逼你们了!有时候我觉得,外界的压力可能很快就把这30%的“管”给填满了,父母只有关爱劝解的份了。

我不喜欢利用父母的权威来“管”孩子,当然,这并不等于我没有用过,尤其孩子小时候,还没有体会到这些。
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所引起的焦虑,已经使得我们不自觉想要掌控孩子。如果父母再认为应该“管”,“管”是理所当然,我觉得很容易就管多了,久而久之,自控变手动,可能就有点像培育盆景了,一朝疏忽或照顾不当,结果可能会比较难预测。我喜欢种菜养花,但一直没有勇气养盆景。当然,也是自己太懒,我还是尽量依靠孩子们的自控系统吧!

这些观点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谈,可能并不准确,大家挑着用。我是觉得如果我能更早一点领悟这些,我可能会少发很多脾气,少生很多气,孩子们小时候也可以少受很多无辜的打骂。幸好他们那时候还小,没有记住太多我的坏言行(我问过他们),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还不算太大吧,就像那划破了的树皮,很快就长好了。

所以父母也不需要太紧张,今天多宠点儿,明天管严些,小孩也没有那么脆弱。只要脑子里有这根三七分的弦,不要任性地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绝对正确,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具体操作:
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用手机录下全程对话,然后回放,记录一下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顺着、逆着、平和建议各有多少次,对方如何反应。
此法不仅适用于改善亲子关系,也适用于改善夫妻关系哟!

还有三篇就结束啦!

有兴趣关注我的微信号,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每个娃都不一样啊!加好友,可以单独细聊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