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文青们醍醐灌顶的中国艺术特展

这一天天的日子就象张白纸,该画啥?如何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明尼阿利斯的文青(或者伪文青们)见面,都会有一段很高端的对话,“去MIA(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看中国清朝文物特展了吗?”“必须的,带着娃一起去的。没说的,我们被震倒了!”

说来惭愧,尽管我在明州生活也快20个年头了;尽管我知道,MIA的许多中国古董收藏,比如青铜器、漆器、服饰和家具在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我步入这个艺术殿堂的次数大约不超过十根手指头。

近期,MIA亚洲艺术部主任柳扬博士与舞台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先生(Robert Wilson)合作策划,推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清代艺术珍品大展,“中国末代王朝的威势与华美”(Power and Beauty in China's Last Dynasty)。艺术家们以实验性的展示手法和突破性的戏剧理念,在我们和国宝之间,添加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正是借助这个新奇视角,我们得以穿越浩渺时空,恍惚间置身于皇家宫殿五彩缤纷的琉璃瓦下,体验发生在那里的神秘故事……

暮春的周末,明州文青们还享用了一个特殊福利, 聆听柳博士亲自为我们揭秘策展背后的花絮和思索。

热爱中国文化的威大师

威大师作品之一

柳博士开讲啦

让我滥用一下蒙太奇的手法,把特展和讲演的不同画面剪拼起来:

早春的某日,漫天飞雪,我们一家是这样融化在MIA的这个特展中的……

首先,我们被引进了一个小黑屋,并在里面静静地端坐了些许时光。等待的期间,时有物件坠落的声响,好像是在放大宁静的效果。一个神秘的声音和我耳语,“You slow down, you see more。”据说这便是第一展厅“幽暗”想要达到的效果,

柳老师注解:那物什掉落的背景音响来自我家的几双筷子;)。在和威尔逊合作的日子里,他总是姗姗来迟,我们在无奈的等待中,便渐渐地进入了冥想状态。威大师把这独特的工作开场方式引用到展厅,希望观众在清除脑中杂念之后,再去拥抱艺术。当然,我们还是把大师建议的十分钟静思消减了一半。 

正当我默默冥思时,一侧墙面打开,眼前出现了一个白色方格大盒子,盒子的每一层上,都摆着一些来自紫禁城的精美瑰宝。画面的陡然切换,使我的感官经历了从黑暗到明亮,从静谧到音响,从空寂到辉煌的突变,而我也一下子从现代的明尼阿波利斯都市飞翔到了大清的皇城根下……

我们放慢了脚步,围着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宝匣子,转了几个“回”字。虽然每一件艺术品都美得让人心痛,我们还是挑出了每人的最爱。

一向理性缜密的理工男LG青睐的是一件色彩斑斓的景泰蓝。三个戏童抬着一个鼓状的饰品,他们的一只脚俏皮地翘着,另一只脚构成了器皿的支点。果然是精巧的匠心,别致的情趣。LG常常将美学问题转化为物理命题,不知他是否又在进行一场平衡、结构、支点之类的严肃思考。

喜爱吉祥喜庆图饰的老人,挑选的是一个剔红寿春宝盒。我对春盒尚不陌生,不但听马爷嘟嘟过,还专门去观复博物馆一睹风采。眼前是一个正方形漆器,盒盖上方的“春”字里面,一位老寿星正襟危坐;下面的聚宝盆里七七八八地挤满了珊瑚、如意等宝物,这样的图案自然让老人倍感亲切。

我心仪的是一个由竹节雕刻的棕褐色笔筒。诺大的直径,让人惊叹毛竹的伟岸。竹筒上镂空着交错的修竹,修竹里是姿态各异的倜傥书生,我数了数有小人七个,估摸着说的是“竹林七贤”那一段。面对古朴幽雅的文房之物,我粗暴地叹了一声,“厉害了!”

总而言之,这第二展厅所要传递的“繁华”意境我们是体会到了。

柳老师注解:“琳琅满目的展品,为什么没有说明?”对于观者的疑惑,柳老师是这样诠释创造者的艺术构思的-“What is it?”很重要, “What it is!”更有趣。艺术家让我们在一个个独特的环境中,伴随着相应的音响/音乐,灯光,乃至气味,让所有的感官都活跃起来,这时,我们才能更接近艺术的本真。

第三展厅是以“秩序”为主题。五件华美的宫廷服饰平行有序地排列,背景墙却是些茅草装饰,艺术家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搞不透。

配着有节奏的木击声和明暗交织的灯光,我把皇帝的龙袍认真地研究了一番。明黄色调和九条游龙是我们熟知的,那颇有讲究的黄袍下摆,也有很多的说法。比如,那些倾斜的线条,名谓水脚;那些翻滚的水浪,意为“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我们还试着寻找龙袍特有的“十二章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藻、火、宗彝和米粉),但是没有找全,大概眼神不好。

柳老师注解:在质地上,草束的粗糙与龙袍的精美是强烈的反差;在色泽上,草束的棕黄与朝服的金黄是和谐的衬托。柳老师又进一步为我们讲解黄袍的内涵。原来,前下方开衩的是男人专用;原来,九龙中的一条是藏在衣内;原来……涨知识!

接下来的两个展厅是一组极为鲜明的对照。

一间是宽敞的,幽暗的,一个战国时期的错金小铜人在里面孤独地伫立,大厅不时回荡着孩童的嬉笑声。铜人一手微曲,一手平展,手姿造型极为奇特,我不由得模仿了一下,引得周边的看客也纷纷仿效。LG猜测这大约是个灯台的底座。

另一间则是眩目的,霸气的,一条红色蛟龙在金色墙壁的四面上下翻腾,缠绕着一把高高在上的乾隆时期的描金漆宝座。突然,一阵阴险的尖叫声穿过编钟声的缝隙,直刺我的耳膜,让人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

一边是手足胼胝的黎民百姓,一边是至高无上的天朝骄子。创造者以艺术手法再现帝王与庶民的对峙,触目而又惊心。

柳老师注解:以超现实的手法营造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末代王朝,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也许你习惯了以传统思维展示文物――密密麻麻的展品,正规正矩的解说;也许你选择以中国风情诠释国宝――比如张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但艺术的体现必然是多维的,审美的传递也应当是动态的,也就是所谓的见仁见智。柳老师透露了一个小秘密,那声嘶力竭的尖叫是威尔逊本人的一次行为艺术:)

走进展厅“后宫 ”,我们仿佛轻轻地撩开了深宫的神秘面纱。一位美国女孩子把焦距对准了精美奢华的女子头饰;一对会说中文的老美父女在琢磨着一件考究童装的穿法,而我的眼却直直地盯着那桎梏了中国女性800多年的畸形审美产物“三寸金莲”。

此时,在耳边萦绕的背景音乐竟是普契尼的《图兰朵》,那带着淡淡哀伤的咏叹调出现在这样的氛围,竟然和东方式的西宫春怨意境极为吻合,“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每一个展厅都有不同的气味。此厅缕缕的茉莉清幽使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无尽遐思之中……

柳老师注解:诚然,最触动心灵的毫无疑问是展品本身的魅力, 然而威尔逊大师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再包装与加工,无疑使古老的文明绽放出愈加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展厅,鲜明的威式风格同样深深烙印在每一件展品中-方椅的两条后腿是悬空的;宫廷女子的宝钿花钗在空中漂浮……静默成为“能够说话的静默”

佛陀主题

MIA的镇馆之宝-乾隆御制的表现兰亭雅集题材的玉山子

御制缂丝五百罗汉之幸福生活

我好像已经剧透了许多,但是没关系,置身于威势而华美的中国末代王朝,你受到的震撼其实是我无法用文字描绘的。走出展厅,我的耳畔响起了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一段话:“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在于寻求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部分图片来自友人

XQQ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漂亮姑娘' 的评论 : 向你学习
漂亮姑娘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真的涨知识,因为喜爱历史,所以喜欢文化。
XQQ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anax' 的评论 : 愿闻其详
XQQ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阎立华' 的评论 : 各花入各眼
nanax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审美大概宋朝之后就没落了
阎立华 发表评论于
这展真不咋的
XQQ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华人策展人非常优秀,文物的呈现方式极为新颖
XQQ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umiao' 的评论 : 诗歌造诣也登峰造极。但近代史上,在科技领域一败涂地。
wumiao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历史上科技精神不太提倡,往往在艺术类方面精雕细琢。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真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