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共必舔者,为五斗米折腰,为五毛钱下跪,网称“五毛”。
遇国必护者,护短、遮丑、死要面子,网称“臭虫”。
那么,逢中必反者,反共、反华、反中国文化,这类人网称什么呢?
我简单地做了一次research,发现目前网上对这类人还没有统一的、准确的称谓,大部分网民都习惯怒斥这类人叫“傻牝”。说实在的,这个名字虽然到位,但不好听、不文雅,也不响亮。
今有好事者我某,出于公道、厚道和妖道,特给这类人定名为“冯 • 大妈”。大家若愿意接受,以后咱们就这么叫——你遇到冯.大妈了吗?哦,是的,我遇到冯.大妈了,在超市撞见的。见鬼,我今天一早就被冯.大妈打了,晦气!
冯.大妈,德语写作Von Tante 。Von,指“……的”,“属于……”,具体指“某贵族家庭的某某”的意思。
古代日耳曼人只有名,没有姓。由于同名的人众多,为了区别,便把“von”附在名字后面,再加上出生地的地名,即“某地的某某”,用于区别另一个同名字的人。但在十七世纪以后,“von”往往只是表示贵族名字的一部分,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公、侯、伯、子、男等。
中文将“Von”音译为“冯”,后面加个小圆点,不和姓名连写在一起。如《战争论》的作者Carl Von Clausewitz,中文译作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五毛”与“臭虫”,主要集中在国内。从国外的角度讲,国内是一个单元,无需细分彼此。而逢中必反者,则主要蛰居在国外。国外的范畴可就大了,俄美英法德,印加日韩澳,仅欧亚大国就有十好几个。中国人哪儿都有,逢中必反者也到处都是,所以,需要加以区分。这是“冯”字的第一层含义。
逢中必反者,绝大多数都来自有身份,有地位的家族、家庭,绝对不是平头百姓。其中又以国民党势力范围内,“地富反坏右”分子,知识分子和城市大小资,文革受害人,以及中共历次内斗的失败者本人及其子女为主。所以,必须给他们冠以贵族的头衔,加个舶来“冯”。这是“冯”字的第二层含义。
大妈是中国的一种称谓。广义大妈指中年妇女,侠义大妈指大伯父的妻子。近年,随着广场舞和休闲旅游的兴起,“中国大妈”也随之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代表蛮横、撒泼、臭美、自私、一根筋、不好惹、尤其不能受刺激。
逢中必反者,除了大妈以外(大妈中逢中必反者还真不多见),其余者无不具有大妈的特征,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我随便就可以列举三条来:
1、大妈肯定是女性。逢中必反者多半来自中国的江南地区,主要指江浙沪。这里是中国女性意识泛滥成灾的地区,老爷们骨子里都象老娘们,婆婆妈妈。
2、神经脆弱,受了刺激便歇斯底里,一点不讲理性。女人都是感受型的人,所以,她们普遍比较敏感、脆弱,一次打击,终身为仇。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怕直中直,就怕仁不仁”、“天下最毒妇人心”吧。逢中必反者,其实也正是这号人,以偏概全,一概而论,不可理喻。
3、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有的大妈们都是这脾气,你不小心得罪了她们,you done。逢中必反者也一样,一言不合,则天雷地火,顿时杀灭。
反中,起源于烦中,由烦而反,因反愈烦。处于更年期的大妈,容易心烦;缺乏理性、血压偏高的逢中必反者,也容易心烦。所以,我称逢中必反者为“大妈”,那是恰到好处,恰如其“缝”的。
不过,逢中必反者可不是普通的“大妈”,他们是留洋的、贵族的、世袭的“大妈”—— 冯 • 大妈。冯者,谐音“逢”;大妈者,谐音“大骂”。因而,冯 • 大妈还有“逢着……就大骂”的讽喻哩。
反中,就是Anti China,Anti CP Government,Anti Chinese Culture。麻烦的是,中国的“中”,颠来倒去还是“中”,左右翻转不变形。反中,就象是狗咬刺猬球,到头来,刺猬毫发未损,而顽皮狗却被扎得满口是伤,鲜血淋漓。
呃——,我把逢中必反者戏称为“冯 • 大妈”,还有谁不同意?还需要补充什么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就祝愿冯.大妈:一路“反”好!
20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