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二十八:营卫气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s://ccthere.com/article/3995514

弦音醉舸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二十八:营卫气别 24

黄帝问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毋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亦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而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毋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问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不夜寤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其营气衰小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得瞑。

黄帝曰:宗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毋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于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掖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掖出□内,注目内眦,上颠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注[平按:“注”《灵枢》、《甲乙》作“主”。]脉出掖下臂,入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别者,上额循颠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行?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掖,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周而复大会于手太阴。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营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洩。

黄帝曰:愿闻其中焦之所出。

岐伯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谓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也?

岐伯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毋汗,夺气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毋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本篇是传统医学对人体生理阐述的重要篇章,本篇核心并不在1、营卫的来源2、三焦的定位及生理功能,而是在“阴阳相贯,如环毋端”。

“阴阳相贯,如环毋端”,并非下文黄帝自言自语的“故气从太阴出,注于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掖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别者,上额循颠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这段文字代表了黄帝学派的思想,与岐伯代表的学派思想无关,不做进一步评价),而是是卫气在体内体表间出入的循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亦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而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毋已,与天地同纪。”这段文字简单来说就是讲卫气在早晨的时候(睁眼)到达体表,以体表运行为主,到天黑的时候回到体内,以体内循行为主(期间中午的时候卫气在体表隆盛,夜半的时候在体内最盛,安于五脏),更详细的描述可见《灵枢》“卫气行”专篇,这里强调“睁眼”卫气到达体表,并无玄虚,和现代医学吻合「昼夜节律的生成与调节都在CNS内,主要的调节器位于下丘内的视交叉的上核(SCN)」。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卫气由于在脉外,故而可以自由出入体内体表,而在“脉中”的营气,便自然有着脉的壅遏,属于营血循环系统,这概念的实质与现代血液循环系统并无二致(只是古人并不懂得心血管系统),营气不参与卫气出入的循环,但直接受着卫气循环的作用,卫气循环类似于现代的植物神经功能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的抑制转换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的体表体内流量分布。这个认知,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汇通的根基。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其营气衰小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得瞑”,这个阐述老者睡眠时间少的原因,直接指到“老者之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是造成卫气出入混乱而睡眠紊乱的原因。

至于“三焦”的定位和功能,描述文字浅近,定义较明确,不深谈,只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概括的并不精准。

“人饮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只是酒精是个良好的脱水剂罢了!回到开头,“营卫的来源”,正是“受气于谷”(从五谷中转化生成)。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