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校长的“鸿X志”说开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京大学,是我心目中的麦加,其人文风气之盛,在中国首屈一指。惊闻北大校长在校庆120周年的讲话中,将“鸿鹄志”念成“鸿X志”,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本人也来凑个热闹,谈点想法。

   一、网友们为什么惊讶。因为北大代表的地位,不允许一校之长犯这么常识性的错误。姑且不论建国际一流学府,就当今北大在国内的地位,就相当于古代的国子监,北大校长就是国子监祭酒。即便是那所谓读书无用的文革时期,我们的老师除了读两报一刊外,就是读一些北大、清华的学子的动态之类。他们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国年轻人的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北大成了“五四”运动发祥地的原因。在我们上中学的那个年代,北大、清华在我省(应该也算教育大省和强省)的招生计划只有区区90名左右,平均到每县不到一人,其择优录取率可想而知。上大学后,高我们一届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我们系主任(当时已是博导)还利用到北京学术交流的机会,屈尊去北大研究生宿舍看望他。由此可见,北大在我们莘莘学子中的崇高地位。

  林校长为什么会出错,这是由于汉字的多音、多义的复杂性决定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读错字的时候。我本人在上小学时,曾将“泰国”读成“秦国”。我在《我的小学老师》一文中,也曾经提到我的一位代课老师将“俺”读成“电”,将“赣”读成“贡”的事。就是我在教大学时,一次去听一位音乐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不止一遍地将贝多芬“酗酒”说成“凶酒”。为什么我们的错,没有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当然有那时没有网络的客观原因,但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在北大,更不是北大的一校之长。

  所以,作为化学家的林某读错“鸿鹄志”,我们能宽容;但作为北大的林校长,读错“鸿鹄志”,我们不能原谅。

   二、人文教育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那个年代,是政治挂帅的年代,是学工、学农、学军的年代,目标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后来,粉碎“四人帮”之后,勇攀科学高峰,片面强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知识是进行了恶补,但人文知识欠缺的短板仍然存在。导致少数忽略了人文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大学时期看露天电影时,我们就听到有将“法西斯”当成“法兰西”的错误。为了减少这些常识性的错误,重视人文教育实在必要。令人欣慰的是,国内的国学似乎开始繁荣起来了。教育的改革也在进行中,作为教育指挥棒的高考,语文和数学的比重将会明显提高。

   到时,我们的科学家不仅能造出一流的“芯片”,还能写出一流的韵律诗词。

   三、应该倡导务实的社会风气。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奢华、享乐之风开始盛行起来,江、胡时代,全国遍盖楼堂馆所,一遍灯红酒绿。如果将这些楼堂馆所,换成学校教学楼、体育馆、博物馆,不仅我们的青少年、社会民众受到了教育,也不会腐蚀我们的社会精英,使他们沉下心来,有更多的精力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那样,即便基础不完整,也不会念错“鸿鹄志”,甚至还能造出中国自己的芯片,真正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中国梦。

柳溪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不是我们不饶人,只是不想再出现第二例这样的错误,需要反省出错的原因。
寒一凡 发表评论于
不知道这位校长有多难受呢,得饶人处且饶人吧。祝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