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记载着远古时代的发鸠山上有一种叫“精卫”的鸟。这种鸟长得很像乌鸦,头顶的羽毛是有花纹的(其状如乌,文首)。书里说精卫鸟有一个习惯爱好,就是喜欢叼着树枝向大海里面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我总相信这种古书里的记载往往都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类正处在与大自然亲密互动的阶段,还没有更多的能力与自信去改天换地,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们就会对看到的东西,特别是比较奇异的东西做较为平实的记载。当然《山海经》关于这个精卫鸟也加了一段抒情的想象,那些就不足为信了。
那么到底精卫鸟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衔着树枝填海呢?精卫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它去向了哪里?现在世界上还有没有精卫鸟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算了我还是一次性卖完吧。
据我昨晚在梦里的推演,古代的精卫鸟就是现在的喜鹊。第一个理由是外形。喜鹊从外表上看非常像乌鸦,也是一身黑色的羽毛,尖尖的喙,不同之处是喜鹊的腹部是白颜色的,而且头顶上的羽毛有花纹。这些都非常符合《山海经》里面对于精卫鸟外貌的描述。
第二个理由是喜鹊有很高超的筑巢技巧。普通鸟类筑的巢多是敞口的盆状巢穴,喜鹊的巢却是球形的,而且前后有两个门。筑巢技巧的高超说明喜鹊具有强有力的喙,可以与爪完美的配合来增强工作能力。
第三个理由是喜鹊非常聪明。喜鹊通常会在自己的巢附近再建几个疑巢,用来迷惑别的鸟类。这种复杂的心智是其他鸟类所不具备的。复杂的心智说明喜鹊具备很强的探索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乌鸦也是很聪明的。喜鹊比乌鸦还要聪明。有记录说,喜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通过镜子测试的鸟类。就是说它天生就可以在镜子前识别自己的影像。要知道人类只有18个月以上的婴儿才可以在镜子中识别自己的影像。而狗却一辈子也无法认出在镜子中的自己。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是喜鹊非常喜欢旅游。全世界各个大洲,包括大洋洲都有喜鹊。这一点在其他的鸟类里面并不多见。
分析完喜鹊的几个重要特征之后,我来还原一下《山海经》里关于精卫鸟故事的真实情况。精卫鸟生活在东海附近的发鸠山里,每日的生活忙忙碌碌也单调至极。对于喜欢思考,热爱冒险的精卫鸟来说,终生囿于一隅是不可忍受的。它们每天站在树枝上,眼望东海,脑子里却一直“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飞行员是真正的鸟儿”。它们之间每天讨论的话题也都是“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终于有一天,第一批勇敢的精卫鸟决定要挑战大海,他们在凌晨出发,迎着太阳鼓足勇气飞向大海。可是第一批精卫鸟没有成功,只有少数飞了回来,大多数都筋疲力尽后坠海了。幸运飞回来的精卫鸟告诉大家,大海茫茫无边无际,毫无歇脚的地方,如果只是一味的向前飞,终有力气用尽的那一刻,那时候只能掉在海里死掉。是啊,如果要有一处歇脚的地方就会好很多!
聪明的精卫鸟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它们看见河水里总有漂浮的树枝,有些树枝还纠缠在一起,就像一条小船一样,完全可以撑起一群精卫鸟的重量。于是从那一刻起,住在发鸠山脚的人类就会看到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精卫鸟,爪子上钳着枯树枝飞向大海,有的时候会看到几只十几只这样的精卫鸟合力抓起更为粗壮的树枝一起飞向大海。他们会飞入到大海的深处,然后将枯枝抛向大海。那些人类完全不理解精卫鸟的做法,只是惶恐的觉得也许要大难临头了。甚至还有很多渔民开始担心精卫鸟的这种做法早晚有一天会把大海填满,到时候人们就无处可渔了。不过那个时代的人类还远不是精卫鸟的对手,只敢站在地上议论纷纷,却不敢干预精卫鸟的行动。
于是精卫鸟就用这样的方法,在茫茫大海中筑起一个个可以暂时栖身的“巢穴“,并利用这样的巢穴一步步的飞进大海的深处,越飞越远,在飞越大海的过程中又发现不同的岛屿,有些精卫鸟停留了下来,有些继续坚持探索。随着不同的洋流的走向,有些精卫鸟到达了美洲,有些去了非洲,有些到了大洋洲。另外有一批意志最为坚强的精卫鸟,一直没有放弃探寻大海的尽头,直到有一天季风将它们吹到了南极洲,于是他们被迫停留在这里,再也飞不回去了。但是这群坚强的鸟,很好的适应了南极洲恶劣的环境,努力繁衍下来,成为南极洲第一批也是唯一一种鸟类居民。后来再次发现南极洲的人类已经无法辨认出精卫鸟原来的样子,他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肚子上也积满了脂肪。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的肤色,永远的黑色脊背白肚皮。人类以为自己发现了新的生物,并把它们命名为“企鹅”。实际上人类并不知道从精卫鸟进化到企鹅的艰辛过程,当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企鹅会总是站在冰面上向着大海长久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