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淹没“低”吗?

离开了主流,失忆。也选择了忘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过时的热点:为什么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却没被评上中科院院士?

2015年10月5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 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 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
  • 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
  • 中国科学技术奖公布,屠呦呦名落孙山。

然而,因为屠呦呦没有成为院士而备受争议。同时还因为没有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奖而质疑中国科学技术奖存在黑幕。

这里只讨论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

1. 把同类事物分为从高到低等次。如科学技术成果表征为不同奖的层次。一般认为层次为:

  • 诺贝尔奖
  • 专业性国际奖
  • 院士
  • 国家科学发明奖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同时,把同专业也分为各种不同专业水平层次,如:

  •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 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助教
  • 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小学
  •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车间主任

2.“高”层次淹没“低”层次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在讨论问题时不经意地采用了高”层次淹没“低”层次的逻辑,如认为教授比助教水平高,博士学问比高中生渊博,董事长能替代车间主任指挥生产。甚至是跨专业性的替代,如管理层专业人士替代技术性专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非对应技术专业的管理人员指挥技术专业性人员如何做具体的技术性工作。

回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件,提出屠呦呦没有成为院士和没有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奖而质疑的人士是一种典型的“高”层次淹没“低”层次的逻辑,并没有研究其对应的标准或程序差异。其实,一种奖都是对一个成果的某个面贡献做出的表彰。

  • 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的时候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中医,而是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 一名印度记者随后问,屠呦呦的获奖是否意味着西方医药界对传统替代药物的看法发生改变?

            这一问题让出席会议的诺贝尔大会成员有点意外。大会成员、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很外交地说:“寻找新药的途径有很多种,人类通过不同植物寻找治疗方式由来已久,这可以激发我们寻找新药的新观念。”

不过,弗斯伯格教授也明确指出:“我不认为我们会直接用这些草药”。

新闻发布会主持、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兰达尔(Urban Lendahl)也赶紧补充说,草药只是起到了“激发创新”的作用,最终通过技术做成了“现代的、有效的药”。

 

  • 在诺贝尔周,沃尔本每天都会和屠呦呦见面,虽然语言不通,但有来自美国的屠呦呦女儿一家的帮助,两人互动良好。“由于身体原因,她有的活动不能参加。但只要出现,就会给人以应对自如的感觉,人格魅力尽显。”

“颁奖给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新疗法的发现。”是沃尔本10月5日宣布屠呦呦的获奖理由。理由虽然简短,但诺奖委员会的筛选过程绝不简单。

对沃尔本来说,今年他首任秘书长一职,“我需要确保各个环节有序有效进行。作为秘书长,我会收到报告,然后分配任务,确保所有的成员都可以阅读评奖材料。我的工作当然还包括每年十月初宣布获奖名单。”

谈到评奖标准,他说,“把奖项授予一项新发现且该发现带给人类最大利益这两点很重要”,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当这些数据展现在诺奖评委会委员面前的时候,屠呦呦毫无悬念地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我们对每位诺贝尔获得者的研究工作都会认真详细地研究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学术上我们“认识”很久了。屠呦呦不论是从学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作为获奖人她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 出席发布会的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朱琳·吉拉斯(Juleen Zierath)补充说:“他们用了很复杂的方式提取这些有活性的自然物,这不是说把一些植物混在一起就行,而是用了复杂的方式提炼。”
  •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田禾:诺奖委员会将奖项颁给关注影响上亿穷人流行病的屠呦呦,是一个有情怀的决定。其背后蕴含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而非嘉奖中医。
  • 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以及其对疟疾的治疗,她开发的这种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都有几亿人感染疟疾,没有这种治疗方法,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已经不在人世。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

但是极其古怪的事,中国本身并不大规模采用这种药治疗疟疾,因为中国基本采用仿造的西药治疗疟疾。

在这个方面,院士是否也包括这方面的奖励。如果包含,则应该位列院士,否则就需要讨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