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适应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不如人意的一些报道,诸如夫妻离异,子女叛逆,抑郁成疾等等,往往令身为移民的我辈不由感伤心惊,也唤醒了每个移民内心曾有过的不同梦想。人们不禁要问:生活在加拿大,移民“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愿望倒底是实现了还是埋葬了呢?
《纽约客》杂志曾登载过一篇反映美国新移民的中篇小说,题名为CINDERELLA SCHOOL(by LARA VAPNYAR),里面讲述了一位追求美国成功梦的俄罗斯青年女子,怎样由寻梦的玫瑰色天堂落到维持生存现实世界的故事。
Evgenia Levina(Genya)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主修英语语言艺术,她的英语技能较之其他新移民(包括她的丈夫Vadim)要好得多。她不仅能够应付日常交流,听得懂好莱坞电影对白,而且确实拥有一份标准的英语教学文凭。Genya认为,自己是合法移民(持有美国绿卡),又有较高文化程度,英语也不是问题,应该很容易找到一份理想的专业工作,并开始追求自己的美国梦,与周围的俄罗斯、乌克兰裔新移民相比,她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她曾骄傲地说:“我们不是来谋生存的,我们来到美国,是为了人生的成功!”
所以,当学电脑的丈夫很快找到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时,她并没有气馁,毕竟技术类会更容易找工一些。Genya在《纽约时报》的找工栏目里圈下适合的信息,一家一家投递简历、上门面试,但半年过去了,她仍旧没有找到一份工作,甚至前台接待员都不够格,因为她带有口音的简单英语还不足以适应工作场合的需要。她甚至猜想,面试者将她的“英语语言艺术”文凭与实际英语技能相对比时,将会怎样在背后笑话她的不自量力。
沮丧的Genya此刻才意识到,寻梦所需的语言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了她的设想。 最后,她不得不违背初衷,象大多数同族的新移民一样,降格以求,在本族裔的小企业中找寻饭碗。或者,就得象丈夫和朋友们建议的那样,再去读一个会计或电脑类的文凭。Genya丢弃了《纽约时报》,换成俄语社区报《Our Brooklyn》,并在上面找到一条俄国人开办的私立学校CINDERELLA SCHOOL)的招聘广告,上面称要招一名说俄语的英语教员,并要求英语教师文凭。
Genya由此“幸运地”开始了在这家俄国小公司里的教师生涯。该公司实际上很不正规,雇员五花八门,既有算命,也有心理、生理咨询,甚至还代卖一些偏方药品之类。Genya的学生只有家庭主妇和保姆两类,前者学一点英文,为的是购物方便,后者学英文,是为了好跟雇主讲条件。但是,在经过半年多求职的挫折之后,Genya很珍惜这份工作,她认真教学,方法灵活,受到学生的好评。老板找来《Our Brooklyn》的记者,将她的教学经验写成文章,在该报发表。 这是Genya非常快乐的一段日子。她幻想自己已走上成功之道,有如穿上水晶鞋的CINDERELLA,或许影响会日渐扩大,这样就会被主流社会注意到,并能从此开始真正的教学生涯。
当Genya将她的“成就”欣喜地告诉丈夫时,Vadim却一眼看穿,并向她指明,这不过是老板付费广告的一种形式罢了,没有人会把这样的软广告文章当一回事。 果然,当老板因难以维持而找茬解雇Genya时,他恨恨地表示,为延揽生源而登的文章,等于是白花了广告费!Genya的梦彻底碎了,当失业的她抱着一摞录制的好莱坞电影教学磁带在大雨中往地铁车站赶路时,Genya想,繁华的曼哈顿与她隔着透明的玻璃墙,她每天都能看见,就是怎么也融不进去。
对比加拿大中国移民的情况,我们与Genya真是有太多相似之处。除了掌握电脑、会计等一些实际技能的移民能比较快地在本地公司找到一个低层职位外,不少人只能到本族裔移民开办的小公司就职,族裔社区报纸、族裔旅行社、族裔维修店、美容店、餐馆、洗衣店等等,这些公司虽然在安置、接纳新移民,并使后者能基本维持生存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毕竟实力差,规模小,资金不足,员工普遍工资低、工作强度高,福利不健全,更谈不上培训与提高,而且,由于工作语言基本上是本族语言,长期在其中工作,严重妨碍了移民升入社会的中上层,使其生存状态更加边缘化、贫困化。
令人奇怪的是,在经历了最初的焦虑与失落,并相继找到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之后,不少移民朋友开始学会在生活中寻找自我解脱自我满足的种种途径。我们安慰自己,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适应。但是,当静下来回首往事时,昔日曾居于母国社会主流的我们,谁敢说当初移民到一个新国家,就是为了培养良好平和心态而来的?我们怎样从寻求成功梦想一步一步下滑到维持生存并从此心安理得?国家,就是为了培养良好平和心态而来的?我们怎样从寻求成功梦想一步一步下滑到维持生存并从此心安理得?
且让我们修改一下文中的名句,并把它记在心里:“We hadn’t come to Canada for survival; we had come for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