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四年即公元830年十二月二十四(甲子),退休致仕的左仆射杨於陵去世。杨於陵字达夫,是弘农人,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他曾祖父杨珪曾任辰州掾曹,祖父杨冠俗曾任奉先尉,父亲杨太清曾任宋州单父尉。杨於陵在天宝末年寄居在河朔一带。安禄山叛乱时,他父亲殁在叛军之中,杨於陵那时才六岁。年长后,他客居在江南。杨於陵十分好学,颇有奇志。二十岁弱冠时他进士及第,最初成为润州句容主簿。当时韩滉节制金陵。韩滉生性刚严,很少接待他人。当杨於陵作为属吏去拜谒感谢他时,韩滉十分惊奇,还跟他妻子柳氏说:“夫人常想选择佳婿,我见过很多士人,但都不如这位杨主簿。”后来真的将女儿嫁给了他。秩满后,杨於陵成为鄂岳和江南二府从事,经累迁官至侍御史。
韩滉自江南入朝后,总管朝廷财赋重任,得到唐德宗的眷顾礼遇,权倾朝廷内外。杨於陵自江西府罢职回来后,因为岳父的权势和自己的得宠,正如日中天,便不想有所进取。于是他定居在建昌,以读书和山水为乐。韩滉去世后,他才在贞元八年(792)入朝,成为膳部员外郎,接着历任考功和吏部三员外,负责吏部和兵部的南曹。当时宰相要调任自己的至亲,但预备的文书不符合朝廷格式,杨於陵不顾情面,反驳回去,因而得到舆论的好评。不久他升迁右司郎中,又转为吏部郎中,接着改任京兆少尹。后来他出任绛州刺史。唐德宗听说他的雅名,当他将要辞行赴任时,唐德宗下诏将他留下,拜他为中书舍人。当时李实任京兆尹,仗恃唐德宗的恩宠。杨於陵和给事中许孟容都不肯依附于他,所以被李实构陷,结果许孟容改任太常少卿,杨於陵改任秘书少监。贞元末年,李实他们失败,唐德宗升迁杨於陵为华州刺史,出任潼关防御和镇国军等使。没多久,他升迁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因为政绩很好,他不久就入朝官拜户部侍郎,又改任京兆尹。先前,有钱的民户都爱挂名在禁军,其实和平民毫无区别。杨於陵上任后,改革了这一弊病。每五丁的编户,得有两丁参加禁军,四丁和三丁的也都有相应的规定。于是京师的豪强才开始有所畏惧。杨於陵后来经两迁出任户部侍郎。
元和初年(806),他作为考策官,提升直言极谏的牛僧孺等人,结果得罪了执政大臣,被支出朝廷担任岭南节度使。监军使许遂振强悍暴戾,贪婪专恣,干预军政。然而杨於陵奉公洁己,许遂振无可奈何,便制造他的流言蜚语奏闻朝廷。唐宪宗感到惊讶困惑,幸赖宰相裴垍为杨於陵申辩,唐宪宗才恍然大悟。元和五年,他入朝成为吏部侍郎。许遂振最终自己获罪。杨於陵担任吏部共四年,任上监察奸吏,在调补官员方面十分公允,被当时人们称道。当初,吏部考试判别时,还另派考判官三人校核。元和初年朝廷取消了这一做法。元和七年,吏部尚书郑馀庆因病请求告退,朝廷重新设置考判官,让兵部员外郎韦顗、屯田员外张仲素、太学博士陆亘等人担任。杨於陵自东都过来,上言说:“本司考判,自然会出于公心。没有依次设置的考判官,并不了解本司内部的公事。考判官只论考判的结果,而不考虑本司是否缺员。本司只考虑缺员多少,然后确定是留是放。所以不方便设置考判官。”宰臣和执政觉得已经任命了韦顗等人,不好再取消,于是让他们只负责考判科目选人,其余的平常补调,则由本司自已决定。杨於陵又觉得甲库(根据开元十九年敕令设置的专门存放中书门下制敕,以及兵部吏部考功刑部簿书的库房)年代久远,档案开始腐朽,甲库官吏趁机为奸,因此奏请更换(估计即重新抄写)大历七年至贞元二十年的甲库存档,并让本司郎官监督更换。
元和九年,妖人杨叔高自广州来参见杨於陵,请他成为自己的辅佐。杨於陵让人拿下他,然后奏请杀了杨叔高。他接着改任兵部侍郎兼判度支。当时朝廷在淮西用兵,杨於陵让他的亲信出任唐邓供军使。节度使高霞寓因为军队攻击不够及时,送文碟给度支,但杨於陵不肯更换供军使,而军队后勤状况没有改善。高霞寓屡次战败,唐宪宗下诏督责他。高霞寓便上奏,归咎度支部门后勤供应跟不上。唐宪宗十分愤怒,于元和十一年将杨於陵贬为桂阳郡守,后来又将他量移(酌量近移)为原王傅。不久他重新升迁户部侍郎,兼知吏部选事。朝廷征服了李师道后,将他的淄青地盘分为三镇。唐宪宗考虑应当有所安排,便任命杨於陵兼御史大夫,出任淄、青十二州宣慰使。他后来回朝奏报,朝廷还比较满意。
唐穆宗即位后,他升迁户部尚书。长庆初年(821),他官拜太常卿,出任东都留守,但因为年老,他上表辞职。宝历二年(826),他改任检校右仆射兼太子太傅,很快就以左仆射退休致仕。朝廷下诏给他全额俸料,但他恳让不受。杨於陵器度弘雅,进止有常。居官三十多年,历任朝廷内外重职,始终不失他的清正。他居官奉职,也很有操守,时人无不景仰他的风度品德。这时他去世(《旧唐书传记》作十月),终年七十八岁。唐文宗册赠他为司空,谥号孝。
十二月二十六(丙寅),唐文宗李昂任命前河南尹冯宿为工部侍郎。两天后,他任命太子宾客分司白居易为河南尹,取代韦弘景;任命韦弘景为守刑部尚书兼东都留守。
闰十二月初二(壬申),太常卿郭钊去世。郭钊是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孙子,郭暖的儿子。他姿仪魁伟,身长七尺(相当两米一),嘴巴方正,下颌丰满,沉默寡言。他母亲是升平长公主,所以他是唐代宗的外孙,得到超等的恩宠,刚出仕就成为太常寺奉礼郎。唐德宗时,他经累迁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初年,他成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任左街使。元和九年(814)十一月,他成为检校工部尚书,兼邠州刺史,出任邠宁节度使。几年后,他成为检校户部尚书,入朝担任司农卿。郭钊虽然是大功臣的后代,又是皇帝的亲戚,但在待人接物上却十分谦和,恭慎自持。不管是居家还是理政,都没有骄横怠慢的神色,也没有奢侈的过失,所以士君子都很尊重他。元和十五年正月,唐宪宗病危弥留,掌权的宦官们打算商议废立,纷纭未定。唐穆宗还在东宫当太子,心里非常忧虑,便派人向郭钊问计。郭钊说:“殿下身为皇太子,只管早晚去探视陛下的膳食,谨慎地守在陛下身旁,耐心等待,又何必忧虑!”迄今人们都称赞郭钊作为元舅办事十分得体。
唐穆宗即位后,册封皇太后,让她居住在南内兴庆宫。他还推崇外氏,任命太后的兄弟郭钊兼司农卿;没多久,又任命他为检校户部尚书和河阳三城和怀州节度使。年中,他改任河中尹兼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郭钊历任藩镇,作为汾阳王郭子仪的胄胤,他也很有才干,不单凭外戚的权势。任上他简约不挠,地方得到治理,风俗也得到改良。唐敬宗即位后,尊郭太后为太皇太后,征郭钊为兵部尚书兼检校尚书左仆射。翌年,他出任梓州刺史和剑南东川节度使。唐文宗即位后,加他为司空。大和三年(829)冬,南蛮攻陷巂州,接着入寇西川。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失政,无法抵御,蛮军结果攻陷成都府的外城。朝廷没有时间任命主帅,便让郭钊兼领西川节度使。蛮军已经入寇樟州,诸道援军尚未来到,川军寡弱,根本无力作战。郭钊只好写信给蛮人首领蒙嵯巅,责备他侵寇中国。蒙嵯巅说:“杜元颖不守自己的封疆,却屡次侵犯我国,所以我来报复他。”于是和郭钊修好后撤退。朝廷嘉奖了他,授任他为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他接着与南诏国立约,互不侵扰。不久他就因病请求替代。大和四年,他入朝成为太常卿兼检校司徒。闰十二月,他在回京的路上病故,唐文宗下诏追赠他为司徒。
闰十二月二十二(壬辰),朝廷废除齐州的归化县,将它并入临邑县;也废除了齐州,属下县改隶沧州刺史管辖。这年,京畿、河南、江南、荆襄、鄂岳、湖南等道都发大水,伤害了庄稼。朝廷拿出官米赈济灾民。
也在这年,勃海宣王大仁秀去世,他儿子大新德早死,孙子大彝震继立,改元咸和。
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春正月初一(庚子),因为连续十天天气阴晦,唐文宗取消元会。正月十八(丁巳),他为沧德节度使的军队赐名为义昌军。同时,太原干旱,朝廷为那里赈济谷粟十万石。正月二十(己未),唐文宗下诏,规定请求入朝觐见的藩镇节度观察使,必须先上表奏闻。其他的则由自己决定行程日期。
正月二十一(庚申),卢龙监军上奏,说节度使李载义与敕使在球场后院饮宴时,副兵马使杨志诚和他的党徒喊叫着作乱。李载义和他儿子李正元逃到易州,杨志诚又杀了莫州刺史张庆初,自称留后。唐文宗召宰相们来商量这事,牛僧孺说:“范阳(即幽州卢龙)自安、史以来,就不是朝廷所有。刘总暂时献了这地盘,朝廷花费了八十万缗钱而没有丝毫收获。今天杨志诚得到它,就像前些日子李载义得到它一样。陛下可以趁机加以安抚,让他捍御北狄,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唐文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月二十四(癸亥),唐文宗下诏,说端午节辰,藩镇照惯例将有所进奉,至于杂彩布匹,允许进献生白绫绢。正月二十六(乙丑,《旧唐书》误作己丑),他任命代理渤海国务的大彝震为检校秘书监,封他为忽汗州都督和渤海国王。
再说,李载义自易州奔赴京师,唐文宗因为他有平定沧景李同捷之乱的功劳,并且事奉朝廷十分恭顺,便于二月二十三(壬辰)封李载义为太保(《旧唐书》作守太保),照样兼同平章事。唐文宗还赐给他在永宁里的一座宅第,其他赏赐也很优厚。朝廷然后任命杨志诚为卢龙留后。
司马光评论说:从前圣人顺应天理、体察民情,知道百姓不能互相治理,所以设置长吏引导正道;知道群臣不能互相指使,所以建树诸侯相互牵制;知道列国不能互相臣服,所以拥立天子加以统治。天子对于诸国,必须褒扬良善而罢黜恶劣,抑制豪强而扶持弱小,安抚恭服而惩处违法,严禁强暴而诛杀叛乱。然后发号施令而四海之内将莫不服从。《诗经》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李载义作为藩屏大臣,有功于国,无罪而被杨志诚驱逐,这是天子必须惩治的事。如果一无所问,就将领土和爵位授予,那么将帅的废置和生杀生都将出于士卒之手,天子虽然在上,却有何作为!国家拥有藩镇,岂是仅仅为了得到那里的财赋而已!都像牛僧孺说的那样,那只是姑息偷安的办法而已,岂是宰相辅佐天子驾御天下的道理!
这期间,新罗王金彦升去世,他儿子金景徽继立。
二月二十七(丙申),唐文宗任命桂管观察使李谅为岭南节度使。
再说,唐文宗和宰相宋申锡密谋要诛杀宦官,宋申锡引荐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并将唐文宗的密旨告诉他。王璠泄露了密谋,结果神策中尉王守澄和他亲信郑注知道了这事,暗中做好防备。
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很贤惠,又有声望。郑注于是让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说他阴谋改立漳王为帝。豆卢著是郑注的亲表。二月二十九(戊戌),王守澄在在浴堂将这事上奏,唐文宗信以为真,非常愤怒。王守澄想立即派二百骑兵去屠杀宋申锡一家,飞龙使马存亮一再谏诤道:“谋反的只是宋申锡一人而已。何不召南司的其他宰相来一道商量这事?如今突然这样大动干戈,京城将自己陷入混乱!。”王守澄这才作罢。那天刚好是每十日休朝的日子,唐文宗便派中使将宰相们全叫到中书东门。宋申锡得知后也来了,但中使说:“陛下所召的人中没有宋公的名字。”宋申锡知道自己获罪,只好望着延英殿,用牙笏叩打自己的额头,然后退下。三位宰相到了延英殿,唐文宗将王守澄告诉他的事转告他们,宰相们面面相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唐文宗命令右军差役到宋申锡的宅第去逮捕孔目官张全真和家人买子缘信等人,又让王守澄去逮捕豆卢著所告发的十六宅宫市品官晏敬则,以及宋申锡的亲信王师文等人,带他们到禁中审问,结果王师文逃跑了。
三月初二(庚子),宋申锡罢相,改任右庶子。自宰相以下的大臣里,没人敢公开为他喊冤。仆射窦易直甚至说:“‘人臣无将,将而必诛(将在古语中有造反的意思)。’”听到的人无不感到惊愕。只有京兆尹崔琯和大理卿王正雅连续上疏,请朝廷将内宫调查的结果交付外廷核实,还说:“王师文尚未捕获,那么案件就无法定案。请将豆卢著和宋申锡一同交付外廷审理。”当时人们都因此对他俩无不欣然尊重。于是这一案件才稍微得到缓解。王正雅是王翊的儿子。晏敬则等人则自己诬认和服罪,声称宋申锡派王师文去向漳王转达自己的意思,预先结交于他,想成为异日的知己。
案件落实后,唐文宗于三月初四(壬寅)将太子太师太保以下以及台省府寺的大臣全部召来,当面咨询他们的意见(《旧唐书-宋申锡传》说法略有不同:文宗又召太师太保、仆射、尚书丞郎、常侍、给事、谏议、舍人、御史中丞、京兆尹、大理卿,到中书省和集贤院参验这事。翌日,估计即初四,他打开延英殿召宰臣及议事官前来,文宗亲自询问他们)。中午时,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罗泰、蒋系、裴休、窦宗直、韦温,拾遗李群、韦端符、丁居晦、袁都等十四人,跪伏在玉阶下,再次请求到延英殿应对,还说:“北军所告的事,请不要在内宫审理,还请求陛下交付法司复审。”崔玄亮哭着陈奏进谏了很久,唐文宗说:“朕已与公卿大臣讨论过了。你们暂且退下。”并先后四次让他们出去,但崔玄亮他们坚持不肯退下。崔玄亮叩头流着泪说:“要杀一个平民还不能不慎重,何况一位宰相!”崔玄亮援引今古事例,辞理非常恳切。唐文宗的怒火稍微消了点,说:“朕会再和宰相们商量。”崔玄亮等人这才退下。唐文宗于是又把宰相们叫进来。牛僧孺说:“人臣的最高位置不过宰相。如今宋申锡已是宰相,假使都像他们说的那样,那么他还要什么!宋申锡应当不会这么做!”郑注担心一旦复审,他们的阴谋将会败露,便劝王守澄只要将宋申锡贬黜就好。
三月初五(癸卯),唐文宗下诏将漳王李凑贬为巢县公,右庶子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同正。最初朝廷打算将宋申锡处死,但怕舆论群起反对,于是又想将他流放岭南。唐文宗终于领悟到外廷的意见,才有贬斥开州的诏命。马存亮当天就请求退休致仕。崔玄亮是磁州人;王质是王通的五世孙;蒋系是蒋乂的儿子;舒元褒是江州人。晏敬则等被这事株连而处死和流放的多达数十上百人,宋申锡最后也在被贬的地方去世。
宋申锡字庆臣,祖父是宋素,父亲是宋叔夜。宋申锡少年时孤苦贫穷,有文学才能,进士及第,出仕时任秘书省校书郎。韦贯之罢相后到湖南任职,聘他为从事。后来他累次在节度使幕府当僚佐。长庆初年(821),他官拜监察御史,并于翌年升迁起居舍人。宝历二年(826),他转礼部员外郎,很快又出任翰林侍讲学士。宋申锡自从策名以来,直到在朝廷任职,始终清正谨慎,耿介廉洁,从不结党求进。长庆和宝历年间,风气很不好,朝臣朋党的现象非常严重。当宋申锡被重用时,舆论都认为是对正气的激励。唐文宗即位后,拜他为户部郎中兼知制诰。大和二年(829),他正式官拜中书舍人,再次成为翰林学士。
当初,唐文宗经常担心宦官权柄太盛,自元和和宝历以来,最终导致宫禁的惨祸。当王守澄掌管禁兵时,仗恃他是唐文宗的故旧,更加专横跋扈。有个叫郑注的,仗恃王守澄的权势为奸牟利,出入禁军,卖官贩权,以致朝廷内外无不扼腕和愤怒焦虑。唐文宗也很清楚,但控制不住局面。宋申锡时居内廷,唐文宗察觉他的忠厚,觉得可以信任,曾召他前来应对,和宋申锡私下谈及王守澄的事,表示对他无可奈何,让他和外廷朝臣商量如何去掉他,并约定让他成为宰相。宋申锡顿首谢恩。没多久他就官拜左丞,并在一个多月后加平章事。宋申锡平时谨慎正直,得到超常的宠遇,当时群臣对他满怀希望。然而他到了中书省后,却是循规蹈矩,实际能力和人们对他的期望颇不相副。宋申锡后来的事前面都已细说,就不赘述了。
当初,宋申锡获罪时,怡然不以为意。他从中书省回到私第时,停留在外厅,穿着素服等待诏命。他妻子出来跟他说:“相公身为宰相,人臣位极于此,为何还要辜负天子造反?”宋申锡说:“我平生深蒙厚恩,提擢到相位,不能锄去奸乱,反而被他们罗织罪名。夫人是了解我的,我岂能造反?”两人因而相对落泪。
宋申锡自从深居内廷直到成为宰相,一直觉得时风奢侈靡逸,身居要位的人更是收纳贿赂,形成风气,且不要和远古相比,即使和贞元时的风气比较也相差甚远。宋申锡入相后,约束自身,恭谨廉洁,尤其以公正清廉为己任。各地送来的馈赠,他一无所受。到他获罪时,被有司部门抄家,结果发现他将馈赠退还给藩镇的信件,朝野为之叹息。大和七年七月,他在开州去世。唐文宗下诏说:“宋申锡虽然不能周全谨慎,自己触犯朝廷宪章。听说他在边僻荒野去世,朕依然觉得悲伤恻隐。现允许他归葬乡里,以示宽怀的恩典。”开成元年(836)九月,唐文宗下诏恢复宋申锡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赐给紫色官服,兼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还封他儿子宋慎微为城固县尉。这都是后话。
宋申锡事件刚发生时,京师人心惶惶,都以为宰相真的勾结亲王谋逆,三四天后,大家才知道是诬构。士人们无不痛恨王守澄和郑注,所以谏官号哭着为宋申锡辩解,他才免于大祸。
要想知道唐文宗后来的事,请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