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色定义为眼睛所见,声定义为耳朵所听。
声色一样好,一样差,怎么会声妙于色呢?
声妙于色,是指在观察相与相,相与心的关系的时候。
以色而言,眼睛只能见到光亮所及,没有遮挡之处。这就给人一人印象,东西是彼此分开的,世界是由互相外在的个体组成的。
但从声来看就不如此。比如一个人静处野外,鸟啼虫鸣,无论有多少,只要在可听范围之内,都可以尽收耳中。如果在此处留心,就会发现,现象虽然彼此分开,但这种“分开”并不是空间上的,可以既独立存在又互相融摄。
当然,如果人心有所选择,比如只想听蛐蛐叫,就会觉得别的声音是噪音,或者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但这是用心的问题,不是声的问题,也不是听的问题。
声音的世界之于耳朵的关系正如相的世界之于真心的关系----一切相在真心中本来都是互不相外,互不相碍,浑然一体。但是我们的心会在这个整体中取相聚焦,把这些相一个个地分开:东西彼此不同,时间刹那相续,事情分因断果。。。
于是就有这个不断演化的世界,希望更好的忙乱生活。
当然这没有什么错。这是真心中本有的功能,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这一切都要发生。
然而,这不是唯一的。这只是两种选择中的一种:比较有吸引力,但是会产生痛苦的一种。因为它专注于差别与执着,这两样东西与自我是一体两面。
另外一种是混然与释然。它专注于从差别中看到互通,从执着中看到虚幻。
前一种方式与色对心的影响很像。
后一种方式与声对心的影响很像。
而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分类,其实是贵眼轻耳的:重视差别,忽视同一。贵眼轻耳才有物质文明的进步。物质的发达可以满足欲望,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自由的心被拴在东西上,不自由了。
反过来,重耳轻眼,明了差别,但是更重同一。这样,物质会进步得很慢或者不会进步。这是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自由的心可以在一切现象中快乐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