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六十六:刘备去哪儿三顾草庐?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战场游记之六十六:刘备去哪儿三顾草庐?
 
 
 
 
      诸葛亮当农二哥(如果他不是谦虚或装穷,那么“躬耕”的恐怕不是地主)时住的草庐究竟在湖北省的襄樊市还是河南省的南阳市,两地为此争执了一千多年。公说公有理,婆的理更多。1990年,邮电部印制了一套“三顾茅庐”的纪念邮票,决定在“诸葛草庐”所在地举行首发式,但最后却在地点上犯了难,因为南阳市和襄樊市都声称自己才是诸葛亮的草庐所在地。最后邮电部只好和稀泥,让两地都举办了首发仪式。
 
 
 
 
       我倾向于襄阳隆中才是刘备三顾草庐的地点。其资料最早见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也说明当时沔水(汉江)不是南阳和襄阳的分界线。此说为裴松之采纳,司马光《资治通鉴》也认同。《三国演义》也照此说非常生动地渲染了一番,全书主角就此粉墨登场。
 
 
 
 

       三顾草庐时,南阳郡虽说是荆州属下的一个郡,但却是曹操占据。邓县属南阳管辖,而隆中又属邓县管辖,当时由刘表占据。据《三国志,贾诩传》:
       太祖(曹操)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上面讲的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的事情。因张绣投降,宛城(南阳)便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建安六年,刘备被刘表派驻新野抵御曹操。这期间他与守宛城的曹仁手下大将夏侯惇、于禁之间打过几次小仗。怎么还敢带着全军两员最重要的将领三次潜进敌占区去访问诸葛亮?须知南阳的卧龙岗就在宛城区。
 
 
 
 
 

     当时的南阳郡(郡治宛城)辖37县,其中的蔡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辖下的枣阳市)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家。故南阳誉为帝乡,与首都洛阳并称宛、洛,其地位及繁华程度远高于襄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应该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村,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而不是躬耕於南阳城郊的卧龙岗。
 
 
 
 
  

道光年间,湖北宜昌人顾嘉衡在南阳任知府期间,写了一副和稀泥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其实,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曾编写过一本《诸葛亮小传》,1976年5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定价1角8分的书明明白白地承认湖北襄阳才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南阳市委实事求是的态度,比顾嘉衡强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