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来美国,回大陆,这不是在谈旅游行程的安排。这是一大批中国人在两代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故事。
从当初少年离开家乡开始,到如今年迈心系家乡或是又回到故土。岁月蹉跎中,其內容是缤纷多彩的,也是苦乐交融的。这不是少数个人的经历,是这个时代洗练一些中国人的过程,它装满了多少个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儿女情长,还谱写了整个时代中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也襯托着其中大格局更迭起伏的巨変。
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这些人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去了台湾的所谓外省人的第二代。成长后,其中不少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甚至精英。他们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就像他们来自大江南北的不同口音一样,各有特色。大多数是随着父母或亲友身不由已地去了台湾,又顺着时局潮流来了美国,随后的六七十年里,跟着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他们寄篱异域却心系故国,以不同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回归大陆贡献家乡。
他们大多数是抗战婴儿,在日寇侵华烽火燎原日子中成长。温饱难求朝不保夕,生存活命是他们童年中的最大渴望。颠沛流离的日子中,學校教育的多少与家庭传承的润泽深浅则因人因地而异。而随后的个人前途与人生过程更是靠着一己奋发向上的毅力自求多福,置身在完全不同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欧美社会,这批人别无他途只能背水一战,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求得立足之地。
绝大多数是赤手空拳来到新大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状态复杂,亚洲面孔的年青人,会不时的遭受到公开歧视的压力,甚或敌视的眼光。故事中,许多都是具备完整学历与丰富社会经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多年拼搏奋斗的努力累积中得到的。从年青时期开始,几乎所有人都是单枪匹马,在强势文化的欧美社会,毫无选择,只能憑着自己的决心与靱性,去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完全没有社会关系,更谈不上走后门的人情安插等等的方便渠道或不法捷径。无论是求聀还是在聀工作都必须靠个人条件与能力。至于独立开拓事业的发展,更是需要成倍的投入。
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初到的头一二十年里,对这片新大陆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更多的是对美国梦的响往,几乎每个人都在为他们憧憬的未来编织着美好的远景。现代化的欧美生活环境与丰富的物质条件,让这些从战乱烽火中存活下来的年轻人难能自持,对眼前的西方文化由衷的倾服与钦羡是自然的。然而进入第三和第四个十年之后,异域的冷酷现实与切身体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他们逐渐变得冷静与客观了,领略到了非我族类周遭中的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但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且在已无退路的大环境中,容忍与抗争两者交织而成的应对方式成了常态。但当他们有较多可支配的条件与时间的随后岁月里,这些人开始了真正的思考,也可说是他们懂了,他们成熟了。
无论认知中的西方价值观所标榜的自由平等与人权如何超然高贵,但在面对种族与文明差异时,它却显露了脆弱本质甚至虚幻。双重标准时不时地不断再现,隨著岁月的推移,那股子压力就变成了不再是充耳不闻所能抵消的负担。这些久居海外的华裔美国通们终于不得不承认,他們多半生所追求的美国梦远非仅有物质上的满足就能一蹴而就的。略帶嘲讽的是,就在这觉醒中的周遭,一股势不可挡的声势,正促使他們的下一代己开始畅谈今后如何回到大陸去追逐中国梦了。
然而,隱忍不发的华夏传统文明因素,和他们与生俱来的不忘初心之故国情抔,加上后天漫长岁月中沉淀出来的其他优势。大多数都深刻了解自已来自何处与为何滞留异域的因果关系。时光的流逝,不仅未让他们淡忘华人的传统文化与根源,事实上他们渴望故国强盛与民族复兴之心更加殷切。这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任何外在因素的驱使,更非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的影响所致。
数以万计的这批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历练,异域体会,以及智慧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很少有过的。去台湾、来美国、回大陆,不是史诗,是个默默磨炼与成熟的过程,但它是充满千千万万的感人故事与中西互动人间冷暖的曲折篇章。是众多离乡背井的华人当中,寄人篱下生活的真切记录的一部份,独一无二的一部份!
大洋彼岸梦绕魂牵的故园並没有荒抚,远走他乡的游子们也並不一定都能再回去常住,但他们正不断的以不同方式的关怀和回馈从旁辅助,好让神州早日重新回到它数千年里原来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