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当政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始,中国开启了一个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实力,也赋予当时已到了如党的11大政治报告所言的“崩溃边缘”的中共政权以新的生命,一度以“中国发展模式”扬名世界,甚至达到能和西方模式分庭抗礼的程度。
历史往往是不断地重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段长度,广度,内容和“改革开放”类似的时代,史称“同治中兴”,但在中国历史书通常被称为“洋务运动”,其实同治中兴的内容不仅限于洋务运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段历史,以期发现一些启迪!
同治中兴是指从1860年清朝结束了与英法的战争开始,一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亦有认为直到清朝结束为止)的长达30-50年间,清朝在政治上倚重汉人精英,经济上有了大幅度的开放,引进了新的工业和经济模式,而在军事上建立近代化陆海军的事件。垂死的满清皇朝彷佛获得了新生,从本来在太平天国和外国侵略者打击下奄奄一息的状态,又延长了60年阳寿,最后也是以禅让,而非崩溃状态结束了其历史存在。
清朝是个外族征服性的政权,因此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是压倒一切的政治原则。虽然满族皇帝会采用一些如皇帝说汉语,娶汉妃的方式来缓解满汉矛盾,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到了乾隆晚期,民族压迫政策就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了。乾隆晚年,清朝人口已达数亿,满族人撑死了没上一千万,靠压迫性的民族政策已难已为继了。从同治起(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清朝起用大量汉族官员,大幅度地减少了民族压迫政策,汉人的主观能动性被释放出来了,不仅在汉人的帮助下平定了太平天国等叛乱,也大力发展了生产力。客观上这是一种解放,生产力被解放了,思想也被解放了。慈禧时年25岁,作为大清的决策者,真不知这位年轻少文的宫中女子,是哪里学来的政治权术和远见。
1978年文革后的中国,也和同治前的大清有的一比。中共是个一党专制的政权,如果说清朝是族天下,中共就是党天下,因此维护中共的垄断统治地位是压倒一切的政治原则。当时中国虽然没有民族压迫政策,却有阶级压迫政策。社会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阶级贱民。如果说建政早期,阶级斗争还有凝聚团结的作用,那么到了70年代末,则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了。邓小平取消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也是一种解放,这和清朝放松民族压迫政策的作用是类似的。在这点上,二者有可比性。
科技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是决定性的。清朝按说是个蛮族政权,文明水平要低于明朝,但清朝的人口和生活水平却要高于明朝很多,这与其归功于其执政水平,不如说是科技的作用。清朝初年,大量来自于美洲的植物被引进,如玉米番薯等,产量高生产要求低,大量荒地变成农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同治中兴时,大量引进国外新的科技,增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决定性的,也就是为什么“洋务”成了同治中兴最重要的特征。经济的发展,是同治中兴的成就的根本。在晚清,清朝面临了很多次挑战,但都没垮下去,甚至于甲午战败后,清朝还延续了快20年,都赖洋务之功。很多人把甲午战败作为清朝改革开放的终结,这是不正确的,虽然北洋海军覆灭了,但清朝还在,工厂还在,1895年后大清的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
开放,或者说“洋务”,在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了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物质,一切都好办了。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也经历了越战,64等巨大挑战,但都没改变开放的主旋律。开放,是这些年成就的根本动力!
同治中兴延续了清朝的寿命,但却没有把中国带向成为日本一样的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满清皇族也没有像日本天皇,英国王室一样成为永久性的皇家,根本性的问题,却还是在政治上。清朝有两个死结,一是皇室不愿改为宪政,二是满族不愿放弃族天下的垄断地位。洋务的发展,就必然要引进西方的宪政政体。当时虽然全民民主政权仅美国一家,但所有的西方列强都是宪政,包括俄国,德国这些帝国。宪政下的皇帝,虽然可以世袭,但权力受到制约,不像康熙那样可以生杀予夺了。而族天下的要求,使得占绝对多数的汉人不满。就说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宣传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是指满人,中华是指汉人,战争中汉人反而心向日本了,这也就是大清在初败后就匆匆投降的原因。按说,中国广有千万疆土,数亿人民,只被歼灭了北洋海军和一些陆军,远未伤筋动骨,继续打下去,日本断无胜途。但慈禧考虑到万一汉人跟着日本人反了,那大清就完了,因此草草割地赔款了事。
本朝改革开放到了今天,能不能带领中国走出“发展中国家陷阱”,变成稳定的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在近现代史上,曾有一些一度发展得很好的国家,最后都沦落了。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的还是当年的八国联军。类比满清的同治中兴,本朝也有两个死结,一是领导不愿宪政,二是党不愿放弃党天下的垄断地位。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因为人性是不变的,所以很多都是绕着人性翻来覆去地重复。人性虽然不会改变,但思想可以改变。如果不从历史中学习点什么,那等待本朝的,可能只是一个同治中兴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