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饺子想开去的

散文, 小说, 诗词, 美术, 书法。 无拘无束兮如行云,连绵不绝兮若流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好吃不如饺子”, 北京人都这么说, 但它的出处却无从考证。迄今不知是谁建立了这个有名的定律。连我这么有学问的人都不知道。

小时候我被迫读一套一句顶一万句的书, 凡五卷, 就是相当于五万卷正常的书。虽然始终没得到读万卷书的感觉, 却着实识了些字。可是“饺”字肯定不是从那里学的, 不记得这五万卷书里有任何关于饺子的说法。

后来又在一架飞机上打了个盹儿, 就行了万里路, 到了一个鸟不拉屎, 哪儿也找不到饺子的地方。只好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有条件要吃饺子, 没条件也要吃饺子! 当看见用自己的双手变出白花花的饺子的时候, 才顿悟那五万卷书确实没有白读。

西方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 你想成为什么人, 先要坚信你自家个儿就是这么个人。所以想要成为有饺子吃的人, 一定要笃信你正在吃饺子。这个精髓, 那五万卷书里也确是教过的。但是我还是觉得五万卷和西方人都没抓住重点的极重点, 这就是: 哈啦子, 只有哈啦子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记得还是祖国的花朵的年代, 班上有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小哥们儿。有一次上课时, 老师照例对着黑板讲与饺子全无干系的东西。小哥们儿实在撑不住了, 就爬在课桌上进入了好吃的梦乡。

“啪!”, 老师的粉笔头精准地砸在小哥们的课桌上, “醒醒吧, 看你要被哈啦子淹死了” 老师不无调侃地说。全班一百只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小哥们儿尚在流淌的哈啦子上。小哥们从梦幻里醒过来, 迅疾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 急忙伸出袖子擦课本上那滩尴尬的哈啦子, 引起全班一阵轰笑。

从此小哥们儿就得了个“哈啦子”的外号, 一直到上了大学, 他才摆脱了这段屈辱史。但是如果我现在找到他, 告诉他这个外号的意思其实是“历史原动力”的话, 他大抵会终于感到骄傲吧。

小哥们儿, 或者是说哈啦子, 大学学的是生物化学,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在从事哈啦子的研究, 这可是个干系重大的勾当。

打从很久以前, 我就开始怀疑西方人和中国人可能有化学成分迥异的哈啦子。比如英语里形容“好吃”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个词。当他们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吃特别好吃的东西时, 一般只能闭眼仰头, 鼻子吸气, 然后嘴里发出字典里找不到的类似于“嗯”的声音。而中国人描述味觉的词就太多了。篇幅所限, 就不列举了。

通常学术上是研究人的味蕾数量来解释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味觉上的区别。这很可能是错误的方向。因为西方只有一个字描述“好吃”, 那意味着中国人得满嘴都是味蕾细胞才能成比例。很显然的, 不能只看容器, 还要研究这个容器里流淌着的哈啦子。

真没准一滴哈啦子, 放大几万乃至几百万倍以后, 能够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在吃上, 或许还能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爱吃米这种毫无营养价值的东西。还没准将来检查身体不再需要抽你两大管儿血, 你只要轻吐两口吐沫就齐活儿了。Elizabeth Holmes (美国血液测试的美女骗子) 肠子就要悔青了: 当年为什么不去研究用来骗那些傻冒的吐沫星子?!

我到是真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馋饺子, 这大抵是要等好几个诺贝尔奖以后才能实现的事了。

作于2018年感恩节的早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