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一个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夜色朦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Beware of Pity),《变形的陶醉》(The Post-Office Girl),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心理描写和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的描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茨威格是欧洲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在纳粹兴起后不久他逃亡到英国,他是犹太作家,后来辗转到了美国。茨威格在纽约不停地帮助从欧洲流亡来的作家,因为向他求助的人太多,他不胜其烦,忙到筋疲力尽。茨威格对于美国文化没有正面批判,但处处显得格格不入。一九四〇年夏,他和第二任夫人移民巴西,受到巴西朝野的欢迎,在巴西首都北部山区一个小城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租了一栋别墅居住,他勤奋写作,和妻子每天生活安定且有规律。但他在欧洲的所有藏书荡然无存,手中只剩几本经典名著。这个欧洲文化遗产的失落,显然对他的打击很大,使他觉得距离自己的精神故乡越来越远,突然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夫妻双双服毒自杀。茨威格的遗书不长,最后的几句话是:“活了六十年,实已无力重新开始,该尊严地结束生命了。我曾奉献一生智力与精神于人性自由及最纯净的喜悦,那是大地上至高的价值。祝福每一位朋友!祝愿长夜将尽时,你们再见美好的晨曦!我耐性不足,先走一步。”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说:“在我的中篇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他们深深的吸引着我”。他的结局证明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物。

茨威格的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流畅的叙述风格而闻名。他擅长细腻的心理描,而不善于剧情构建。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整个故事都是女主人公的自述,从她乏味的幼年生活到她在新搬来的邻居身上产生美好的爱情,她执着地爱着,即使他并不爱她,也不知道她对他的爱情。茨威格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单恋和痴情,以及最终导致的悲剧。他十分擅长说故事,情节被一步步推到感情的漩涡里,把人在各种境遇下的复杂感情冲动,本能反应,矛盾,彷徨,恐惧,焦灼,不安,激情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是对女性的心理描写,抽丝剥茧,细致入微。故事中的男主被动,而女主是主动的,对爱情有着一种固执的,极端的,偏激的,同时带着高度自尊的坚持。像女主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很少见,但我们身边那种没有导致悲剧,一生无怨无悔,令人感动甚至无私高贵的爱情倒是时有发生。这样的女子似乎一生只是活在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之中。这篇小说明显的不足之处是对男作家的寡情毫无心理深度,好像男人只是在寻欢作乐游戏人生,第二次和她欢爱还认不出她也很难让人信服,还有每年生日有人给他送玫瑰他也不想探一下究竟吗?而且读到最后也找不到女主痴情的基础何在,因为他的外貌风度?还是有教养认真负责博学多才?读者没有答案。

茨威格本人视野并不开阔,他比较喜欢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之中。他的小说没有太多描写隐藏在人物命运背后的社会矛盾与苦痛的背景,更没有为那个大时代绘出一个全景。中篇《象棋的故事》是个例外,但对那个战乱时代的阴影也只是有所勾画。作者用间接叙事的方法描写一位神秘人物,让一个被动的叙事者交代一切,这个神秘人物对叙述者自我表白,间接地表露出他受到盖世太保的折磨,几近精神分裂。作者把读棋谱的精神分裂状态和受纳粹迫害的心理联系在一起,也算是神来之笔。

茨威格的优点也会变成他的弱点。他惯用艳丽笔调的风格有时显得过于情感化,文字过于华丽渲染,细节描写过于详尽细腻,缺乏反讽和含蓄,在英文里这叫作紫色散文(purple prose)。他的文风接近德国浪漫主义的风格,严格地说是浪漫风格的残余,和卡夫卡所创造的那种前所未有的现代冷峻和荒谬意境相去甚远。茨威格缺少契诃夫含蓄的文笔,也没有莫泊桑的简练。

最近十年,茨威格在英语世界似乎再次引起了关注,他的名声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部备受瞩目的影片问世:2014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和2016年的《茨威格:再见欧洲》(Stefan Zweig: Farewell to Europe)。尽管这两部影片风格迥异,但它们都与茨威格的生平和作品密切相关,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诠释方式。

茨威格和罗曼•罗兰一样,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绝对要超过英美。才女徐静蕾导演甚至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故事搬到中国,改编为中国题材的电影,还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金贝壳奖,和第二十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布达佩斯大酒店

 

 

 

 

 

 

茵茵梦湖 发表评论于
博主说得对,是¨夜色朦胧¨,我看的好像是张玉书版,把德文翻译得很精彩。
茨维格的¨夜色朦胧¨和屠格涅夫的¨初恋¨,歌德的¨少年维特¨,可以并列世界初恋文学的巅峰之作。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ophie308' 的评论 : 天真少女怎么想都是对的~~
Sophie308 发表评论于
大学时对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如痴如醉,相信爱一个人可以不需要任何回报。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电影看得不多,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印象深刻,德布林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采用了电影手法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手法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饱读诗书~~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茵茵梦湖' 的评论 : 好像是菲茨杰拉德写的《夜色温柔》,茨威格有一篇《夜色朦胧》。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平安是福。
ARooibosTea 发表评论于
好文,简言意亥。请问林木,是否有此印象,德国/语系作品(常被搬上银幕的)大多数以描写心理变化为主?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一些作品,写错了:(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看过他的一些照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印象最深,最经典。
茵茵梦湖 发表评论于
我印象最深的是夜色温柔,那种戏剧冲突,那种精细刻画,写得实在太好了!
雪中梅 发表评论于
欣赏了好文,文笔优美,评的好.没读过那些书.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