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东北往事---沈阳篇
东北往事---沈阳篇
我的祖籍并不在东北,我们家和东北的缘分始于我外曾祖父。
一百多年前,我的曾外祖和许多闯关东的人们一样,离乡背井前往东北以谋求更好的生活。得益于精明的头脑和肯吃苦的干劲儿,他很快地创下了一份产业。在他去世后,我的外祖父作为唯一的继承人也就离开家乡,前往东北接手经营他父亲留给他的家产。
我的外祖父对经商并不感兴趣,几年后就把生意交给他的大女婿,也就是我的大姨父打理。在1948年解放长春时,大姨父和大姨带着他们还在襁褓里的长子,也就是我的大表哥,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在围城前夕,以三根金条购得最后一班飞离长春的机票,才躲过了那场5.8万人饿死长春的悲惨命运。
解放后,经过公司合营,全部产业上交国家。文革后国家象征性地给予了一点儿补偿。那时因为大姨和我们一家都已落户北京,只有二姨一家还在老家,大姨和我母亲就放弃了继承权,把全部补偿留给了二姨。
我姨家的大表哥,大表姐、二表姐都曾在北大荒插过队。大表哥和肖复兴是那时的队友。东北对他们那一拨人而言有着更为不同寻常的人生记忆。
至于我和东北的情缘,是从我出生的第二十六天开始的。
印象中母亲跟我提到过他们那个年代产假只有两周,因为生我时难产,才破例有四周的产假。因为父母大学毕业后,父亲分到了北京,母亲则被分到了辽宁抚顺。那时他们除了日常的工作,还要早请示,晚汇报,还得随时参加政治学习,根本没有可能照料我。产假过后他们就要劳燕分飞,只好把我送到沈阳姑姑家寄养。
因此我这个北京出生,有着北京户口的北京人却是在东北长大的。
来到世上才二十六天的我,就这样被母亲抱着,从北京坐着火车去了沈阳。我的两个姑姑都在沈阳,而且两家人住在一起,他们加起来一共有六个孩子。我的大姑没有出去找工作,负担起照料两大家子日常生活的重担。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像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靠着有限的奶粉以及母亲和姑姑们能弄到任何有营养的吃食给喂大的。
后来我的堂兄也将他的女儿寄养在姑姑家一段时间。他女儿只比我小一岁,可得管我叫小姑。所以我们最多的时候是八个孩子在一起长大的。因此我虽然是独生子女,可全然没有独生子女的娇气。以致我后来上学时,老师们都说看不出我是独生子女。
那时东北的生活是很艰辛的。 听母亲讲,当年全国每人每月供应半斤油。当时的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陈锡联则向中央表示,辽宁省每人每月只需要三两油就够了。因而被民间称作“陈三两”。我长大以后曾看过有关资料说这其实是陈为毛远新背的黑锅。 不想扯远了,只是想给不了解情况的朋友们交代一下背景。
是的,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在这种如今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夏秋两季是最好的时候,虽然肉、油有限,但应季的蔬菜还是能买到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种东北特有的豆角,等长老了以后专门用来吃豆的。剥开豆荚,里面是一颗颗略带紫色的如蚕豆般大小的豆子。大人们将买来的豆角倒进一个大盆里,我们孩子们就搬来小板凳,围着盆,剥出豆子,用缝衣服的针线把豆子一粒粒地串起来,像一串串项链或手串一样,然后上蒸锅蒸熟,吃起来绵软香甜。孩子们人手几串,四处跑开,一边玩一边吃。每每想起,这都是童年的乐趣。
到了冬天,就是以大白菜、酸菜为主打了。我对酸菜的挚爱,与其说是对那种味道的喜好,不如说是对童年记忆的留恋。除了酸菜,还吃过一种冻梨。把新鲜的梨放在室外冻住,吃的时候拿进屋来放在暖气上烤,直到冰碴都化了,梨子也就变软了,吃起来晾凉的,甜甜的,别有滋味。
说起来好笑,那时我们小孩子最馋的竟是油拌饭。是把凝固的猪油拌进热腾腾的白米饭里,再加上几滴酱油,那叫一个香。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估计让他们吃这种油拌饭,他们是吃不下的。可那年代,缺油少肉,能有一碗油拌饭,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就都是很满足的了。通常情况下,这是我的专供,哥哥姐姐们都吃不到。
除了油拌饭,孩子们间或还能得到大人们给的几分零花钱。夏天我用来买冰棍,冬天买瓜子。记得那时卖买瓜子的是用小酒杯为量具,五分钱一杯。倒在小罩衫的口袋里,能让我们的小嘴忙上一阵子呢。
此外沈阳的淹咸蒜和罗丝饼也是我念念不忘的。那里的咸蒜味道极好,后来走南闯北再吃却总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直到我来英国后第一次回国去看望姑姑,细心的二表姐还记得我的喜好,特意买来了咸蒜和罗丝饼,让我找回了儿时的记忆。
除了后来呆过一阵子的堂侄女以外,我在家里的孩子们里是年龄最小的。最小的表哥都比我大着七八岁,我就是他的跟屁虫。他爬树掏鸟窝,我就在树下接应;他去网蜻蜓,我就拎着小桶在后面跟着。那时的我就像一个假小子,到处疯跑。在屋子里养鸟,养小鸡仔。我很感念那一段十分接地气的生活。可以想象如果我跟着父母在知识分子聚集的大院里长大,恐怕不会有那样的经历。
小表哥是当时的孩子王,有他罩着,我从来也没被其他小孩子欺负过。因为他在孩子群里发过话儿:你们谁敢欺负我妹妹,我饶不了他!可以说我虽为独生子女,却在孩子堆里长大,从来也没有过独自成长的孤独感。
在我七岁的时候,母亲的工作调动到了北京,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城市的生活也就结束了,一家人终于生活在一起了。
沈阳虽不是我的祖籍,但在我心里它就是我的故乡。
高斯曼 发表评论于
哈哈,故事把我也带回了童年 ...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圆猫小盗' 的评论 : 也祝你这个精灵的圆盗圣诞快乐!
圆猫小盗 发表评论于
疏疏圣诞快乐!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谢谢一凡,也祝你节日快乐!
寒一凡 发表评论于
祝疏影及家人圣诞快乐、新年幸福!:)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nMu' 的评论 : 圣诞快乐!
LinMu 发表评论于
好文。祝圣诞新年快乐!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京燕花园' 的评论 : 问好京燕!
京燕花园 发表评论于
疏影的回忆真亲切,我也爱吃冻梨,冻柿子。那时候虽然没有很多物质条件,那份亲情永远伴着我们。
阖家圣诞新年快乐^_^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夏曦节日快乐!
xiaxi 发表评论于
照片撤了?文章朴实温馨。
节日快乐!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却是快乐的。也祝你圣诞快乐。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一凡好,预祝圣诞快乐!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夏圓' 的评论 : 谢谢圆导夸奖!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我的庭院' 的评论 : 握手沈阳老乡!
小声音 发表评论于
好温馨朴实的文字,读着亲切,也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喜欢吃猪油拌饭,的确,还不是经常能吃上呢~~~
问好疏影,祝圣诞新年快乐!:))
寒一凡 发表评论于
疏影的文读起来温馨亲切!
夏圓 发表评论于
看到照片时没来得及留言,现在补。疏妹妹的baby芳华可爱至极啊,你的姥爷很帅,像电影明星!
写得平实真切引人入胜,谢谢分享!
我的庭院 发表评论于
俺也是沈阳人,问好!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过客手笺' 的评论 : 哈哈,原来豆子你还是会看相的大仙呢!
过客手笺 发表评论于
疏影,我知道你的文笔为什么那么好了!看看你百日照的眼神里透出的那股灵气,看看你嘴角向上弯弯的好似已会说话的表情,我就知道了!:)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mp' 的评论 :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户籍一直在北京。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原来王妃也是老乡呀。我小时候是挺像男孩子的:D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qi91856' 的评论 : 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那时因为年轻,也不关心这些事情。只记得是八十年代,母亲受到有关部门的来函,说是有部分补偿需要返还给外祖父的子女。
tmp 发表评论于
美好的记忆。
你母亲分配在抚顺,按当时户籍制度,孩子随母亲户口,你应是抚顺户口啊。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y56' 的评论 : 时代感绝对强! 大概是姑姑给我绣的,紧跟形势,就如同现在的感时髦一样:D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谢谢水沫。回忆总是温暖人心的。过去吃过的苦,现在想想也不觉得是苦了。但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 谢谢子乔。也提前祝你圣诞快乐!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my_Yang' 的评论 : 你一说我想起来了,是叫芸豆。真的很好吃。不知如今沈阳还买得到吗?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是的,我们那时候独生子女很少见,很得益这段寄养生活,让我避免了独生子女成长的孤独氛围。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qun0' 的评论 : 十二岁的时候我一个人坐火车第一次回沈阳,以后还陆续回过几次,只是出国后回去的少了。计划明年回国再去。是的,沈阳和其他很多城市一样,变化太大了。我已经完全不认路了。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可能若干年后咱们的后人也觉得咱们好看呢,哈哈!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啊扑' 的评论 : 沈阳老乡,握手!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小时候这张百岁照像个小男孩,可爱哟!疏影北京长大的,我们也算同乡了!
qi91856 发表评论于
“经过公司合营,全部产业上交国家。文革后国家象征性地给予了一点儿补偿。”,这有点颠倒了,公私合营是赎买政策,资本家的财产作价,按月从国家领取资产的利息,文革后,国家好像没有任何补偿。
yy56 发表评论于
你小时候照片太可爱了,衣服很有时代感,红小兵,天安门。
水沫 发表评论于
可爱的小疏影,优雅的外祖父,温馨的回忆文~~
ziqiao123 发表评论于
小疏影的这张照片实在是太可爱了。提前祝疏影节日快乐!
Amy_Yang 发表评论于
东北的四季豆叫芸豆,是我这些年来走南幢北吃过的最好吃的四季豆。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疏影是独生女呀,我们那一代独生子女很少的。在温馨的大家庭里生活几年,的确会终生受益。疏影小时候的照片很可爱。
qun0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疏影浅斜' 的评论 :
哦,你还会说沈阳的土话啊。你七岁离开以后去过沈阳吗?象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沈阳已经变得我快找不到家了。我是沈阳生,沈阳长大。父母亲双方的祖辈多少代也都是生活在沈阳的周边地区。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过去的人看着比现在的好。
啊扑 发表评论于
读来真亲切啊,俺生在沈阳,长在沈阳,十二岁随父母离开沈阳,到了南方。。。。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谢谢点点!上年纪了,开始爱回忆过往了。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来也匆匆London' 的评论 : 匆匆,那咱们也能算半个东北老乡吧?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喜欢这种回忆文章。~~
来也匆匆London 发表评论于
姥爷太帅了!我不是东北人也在黑龙江长到10岁,是我爸大学毕业分到乌苏里江边一个县城:-)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雨女' 的评论 : 谢谢雨女!照片上是我姥爷,是挺帅的:D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哈哈,小沈阳叫着挺好听的,我喜欢:)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qun0' 的评论 : 你也是沈阳那旮答的?没准咱们是一起玩大的:D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三儿她姐' 的评论 : 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气质都很好,很耐看。
雨女 发表评论于
照片上帅哥是你姥爷,对吗?很洋气。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毕业。知识分子家庭啊。你小时候太可爱了。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小沈阳你好!
qun0 发表评论于
这个小孩有点面熟,好像在哪见过呢。好温馨的童年的记忆。你让我想起了吃咸蒜的日子,扒完咸蒜手上会有咸味的。
小三儿她姐 发表评论于
与楼主的经历有点相似,外祖父正点:) 那个年代的男人女人看起来好像更好看。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bridger' 的评论 : 谢谢指正!
ebridger 发表评论于
母亲的祖父称外曾祖父。曾外祖父指父亲的外祖父。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哈哈,还可以看到时代的烙印!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喜清静' 的评论 : 好风流倜傥的外祖父!放在今天仍然非常摩登的。
==========================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D
多伦多橄榄树 发表评论于
超可爱的百日照!
喜清静 发表评论于
疏影是个漂亮的小宝宝。
喜清静 发表评论于
好风流倜傥的外祖父!放在今天仍然非常摩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