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让自己做事情A,就没有做事情B。什么都不选也是一种选择。那在诸多选项中,我们是如何选择做哪个的呢?就是选择那个会让自己最多快乐(或者说最少痛苦)的。也就是说,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能,控制着人类每时每刻思维和行为选择。
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人的处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苦乐标准的不同。比如说,当一个人语言上伤害了我,我可能会选择反唇相讥,是为了停止对方的伤害行为,并让对方受到惩罚,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快乐;我也可能会选择了忍受,因为这个人我惹不起,为了减少对方更大的伤害导致我更大的痛苦,所以我忍了;我也可能会选择了理解,因为觉得也许我误解了对方的意思,对方的本意不是针对我,既然这样,何必要让自己进入痛苦的心态;我也可能会选择宽恕,虽然对方的确在言语上中伤我,但他内心一定有自己的痛苦,所以才会这样做,我的快乐就是希望能辅助他减轻痛苦,而不是加深他的痛苦,而我的痛苦就是当自己做不到对他人的宽恕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如此不同,但目的却都是一个:让自己趋乐避苦。
有意思的是,人类时刻做着趋乐避苦的选择,那应该快乐最大,痛苦最小才是,因为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内心觉得最快乐的选择。可现实却是人们常常觉得人生痛苦远多于快乐,痛苦是持久的,而快乐是短暂的。这似乎很矛盾。
这种矛盾说明:人类趋乐避苦的选择出了问题。
第一,我们并不了解有更好的选择。大部分人学习的选择都是从父母家庭继承而来,比如父母只会用争吵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很可能就不知道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育和学习才非常重要,父母要学习做出正确选择的方法,而孩子长大要学习不要继承父母的局限。
第二,我们知道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做不到。我们做出的只是让自己短期快乐的选择,比如说发泄出自己的生气,或者伤害他人以获得快感。为什么做不到?一个原因可能是家庭自幼教育的错误方法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心的怨恨主导了我们,一个心中有恨的人是很难包容宽恕他人的,他(她)首要的需求是排解自己的愤恨之情,而他(她)看不到的是自己恨下面的恐惧。很多人行为上已经做出了选择,但意识里并不真的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意识里找的理由掩盖了潜意识里的真正的原因。一个人越能看清自己的恐惧,面对它,就越可能抑制住短期快乐但长期痛苦的选择,从而做出正确的让自己长期快乐的选择,即使短期内会让自己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