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年10月14日——1923年1月9日),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是20世纪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虽然只出版了数本短篇小说集。著名作品有《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
曼斯菲尔德出生在新西兰惠灵顿一个富裕的银行经理家庭。9岁就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开始写作。十五岁到十八岁期间就读于伦敦女王学校,能拉大提琴,一度想以此为业。18岁回到新西兰。在海边的一座别墅里她专心写作,在日记里写到她的同性恋经验,说十七岁后在性事上“无所不至”。她发表了几篇故事。对她来说写作比婚姻更重要。阅读王尔德作品,觉得战胜诱惑的唯一办法就是屈服于诱惑。无法忍受殖民地的狭隘闭塞和中产家庭的庸俗无聊,她想返回伦敦,体验生活——一种波希米亚的生活。
20岁重返伦敦,并且再不回头。她要创作,但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半年后怀了她深爱的人——一个音乐家的孩子,却仓促和另一个音乐教师波登结婚,新婚之夜悔婚逃走,没人知道原因。身怀孩子,经常在公园里哭泣。母亲对她的同性恋倾向不放心,千里迢迢来到伦敦,带她去德国,听说那里有个治疗中心可以完全改变性取向。在那里经常泡水。好像母亲并不知道她已有身孕,过了几天就返回新西兰,从遗嘱里除去她的名字。她一个人在医院里等待生产。孩子不幸流产,可能与长时间泡水有关。她继续在德国呆了一段时间,写了第一篇重要的作品。她的小说获得评论家的肯定。
21岁染上淋病,导致之后罹患种种恶疾——腹膜炎、关节炎、心包炎、胸膜炎、风湿病。
1912年开始和编辑诗人莫里同居。她说他不慷慨、不热情、不生动、反应不灵敏等等等等,但她爱他。他们在一起可以谈文学,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成为英国文坛的“双虎”。
1916年受劳伦斯邀请去泽勒拜访他。劳伦斯刚出版一部小说。劳伦斯理解她,关心她,他们也会吵架。曼斯菲尔德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像劳伦斯的那个人,他们都有智慧且敏感,同样受控于黑色的情绪,他们在年轻时也都染上肺结核。两对情人都认为他们是英国文坛的异类,劳伦斯和莫里都来自社会底层,弗丽达和她都是外国人。他们都是同居而没有结婚。后来劳伦斯结婚时,只有莫里和她在场。
四个人在一起生活,住在不同的房子,共用一个厕所。劳伦斯希望两家更亲密。他觉得莫里是他仅有几个值得信任的人之一。他们一起爬山,他想和他建立牢不可破的神圣的兄弟关系。曼斯菲尔德感到沮丧,她觉得身边的莫里被人吸引,被拖走了,而且正走入歧途。她写到我从来不会像劳伦斯那样在树里看到性,在溪流里看到性,在石头里看到性,在所有东西里看到性。一旦曼斯菲尔德感到悲伤,莫里就退缩了,回到她身边。劳伦斯受到沉重打击,经常发脾气,经常和情人弗丽达吵架。他们骂了打了,不久又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曼斯菲尔德无法忍受他们这种粗暴的关系,她同情劳伦斯,但和他变得疏远。她认为他们不是同一类型的人。
半年后他们离开。他们成为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的角色。他写女主人公晚上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一幕幕往事在眼前浮现。这正是曼斯菲尔德生活的写照。劳伦斯对他们两人又爱又恨,他在小说里让男主角死去显然是出于报复,还把责任推到女主身上。因这种复杂的感情纠缠他把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丰满。
她家庭中最亲密的成员,弟弟在一战中牺牲,令她悲痛欲绝。她开始回忆和弟弟在一起的童年生活,创作了《序曲》,她的第一篇杰作。
她和莫里加入布卢姆茨伯里派。与其关系密切的有罗素、福斯特、赫胥黎、艾略特、庞德、伍尔夫夫妇等等,
曼斯菲尔德被罗素吸引。和罗素进餐后,她给他写到:是的,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整夜我都感到它给我带来的激动,甚至入睡后我还梦见同你一起坐在一张桌子旁,谈话,吸烟,咖啡馆所有的镜子都是窗户,从中可以看见长长的碧波在无声地闪烁荡漾,好像我们远在海上。
罗素也说自己非常想她:不是激情,因为战争已将其消耗殆尽,而是渴望有人相伴。她的心智让他感兴趣。
伍尔夫对曼斯菲尔德的第一印象不好:“第一眼,我有点被她的平庸惊到了;坚硬廉价的线条。但是当这一切消失后,她是那么聪明、那么难以捉摸,和她做朋友值得,她会回报。”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看来,曼斯菲尔德是个“兴高采烈、愤世嫉俗、不讲道德、下流粗俗”的人。
而曼斯菲尔德写信告诉朋友她对伍尔夫的印象:“我的确非常喜欢她,当时我第一次感到她那奇异的、闪烁颤动的心智,几乎也是我第一次觉得她似乎属于那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纯真受到损害的女人。”
曼斯菲尔德的《序曲》出版,反应平淡。伍尔夫说这篇小说“有些夸夸其谈”,随意掺杂了一些”廉价的现实”,但也不乏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1917年曼斯菲尔德被诊断出得了肺结核。她的整个生活改变了,作品也转向内心的探求。
1918年4月和波登离婚。5月3日和莫里结婚。出版第二部小说集《我不会说法语》。
伍尔夫邀请他们夫妇去度周末。这次见面之后伍尔夫开始有规律地写日记,而且第一次写了短篇小说《邱园》和《墙上的印记》,首次背离以前的写作模式,曼斯菲尔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使她打破传统的观察方式。
对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幸福》,伍尔夫的日记记载了她的震怒:我把《幸福》掷下,嚷道,她算完了!真的,我真看不出一个女人或作家写出这种东西还怎么叫人信她。我恐怕只好接受这个事实,即她的头脑是长在非常贫瘠的岩石上的非常稀薄的只有一两寸厚的土壤。整篇小说构思贫乏廉价,非有趣的头脑所为。文笔也不好。结果正如我所说,只会让我觉得她为人的粗糙坚硬。
这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就这样在一起互相夸奖挑剔,相爱相杀,碰撞激荡,迸发出灵感和才思,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小说。
莫里夫妇买了房子。医生建议她去德国疗养院疗养,放弃写作,否则活不过3年。她说她的生命就是为了写作,莫里也支持她留下来。但她已离不开欧洲。后来她的生活重复着英格兰度夏,地中海度冬的痛苦方式。她更像波希米亚范儿了。她的最后几年主要由深爱她的艾伦照顾。丈夫经常不在身边,有时她会觉得被丈夫抛弃了。
劳伦斯来过房子两三次,虽然他和莫里再也不能尽释前嫌,她却重新萌发了对旧人的亲切友情。她写到:至少对我来说,他又变得可爱起来,我爱他。他身上有一种非常可爱的东西:他的渴望,他对生活热切的渴望。
伍尔夫每周登门拜访,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她。而曼斯菲尔德正承受着疾病折磨。
伍尔夫觉得自己的《夜与日》这部作品不是出自她最好的才智。曼斯菲尔德人在欧洲,害怕评论此书,担心说实话得罪人。虽然她措辞谨慎,伍尔夫还是觉得她对自己的小说《夜与日》的评论含有恶意,这在她们之间产生了隔阂。两人不再通信。她回到英伦半岛后,伍尔夫又开始拜访她,最后一次伍尔夫的心情冷漠。
1920 《幸福和其它故事》和1922《花园酒会和其它故事》出版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
伍尔夫感到《幸福和其它故事》会给她带来的赞颂,感到嫉妒,写了一封短信,说自己为她感到骄傲和高兴。曼斯菲尔德在回信中写到:“不知你是否明白你来看我意味着什么——或我多么想念你。你是我唯一愿意与之谈话的女子,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别了,亲爱的朋友(我能这样称呼你吗?)。”
几个星期之后,伍尔夫得知她病重,且孤独,便给她写了一封信,没有回音。她很伤心,后来还懊悔没有再次尝试,因为曼斯菲尔德给了她别人无法给的东西。在伍尔夫对她的感情中,也许有点小小的恋情,当然不能和后来与薇塔·韦斯特的激情相比。她对她既有喜欢又有好奇。两位伟大的女作家相互吸引,相互影响,可能年轻的她对伍尔夫影响更大些。
此时伍尔夫已完成《雅各的房间》,在这本小说里他使用了意识流这个新技巧,这是她新的开始。
越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越有写作冲动,感觉越细腻,作品也越成熟,曼斯菲尔德看到的动植物都那么美好。
1923年1月9日为了向丈夫证明自己的身体还好,跑步上楼梯,她很久没有这么做了。她突然觉得不行了,停下脚步,转头告诉莫里,我要死了。她因脑溢血猝死在法国枫丹白露古老森林里,葛吉夫办的 “人类和谐发展学院”修行中心。
曼斯菲尔德去世后,伍尔夫在日记中写到:她的作品是我唯一感到嫉妒的。现在我又孤独了,没有对手了,鹤立鸡群,孑然一身。
曼斯菲尔德是幽雅的,美得让人心动的女人,只活到35岁。与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中国的萧红、美国的普拉斯、以及日本的樋口一样,她经常出现在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的名单里。她们对文学有极高的领悟,对人生也有深刻犀利的反思,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短篇小说家不会那么广为人知,假如门罗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估计现在没有多少人读过她的小说。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早已成为经典,虽然没有获得应有的知名度。曼斯菲尔德用她的笔,描写了被宏大的历史命题所忽略的普通人的生活。看似随意写就的,不过是抓住生活一个片段进行加工的故事,却有着将读者吸入字里行间的力量:那些轻盈机灵的讽刺,华丽外表下暗流涌动,男男女女无所不在的情欲威胁颠覆既有的秩序,志得意满的女主角随时发现自己是个大傻瓜和睁眼瞎,对历历在目的事实熟视无睹。这个永远处于死亡威胁下激烈挥霍、迅速燃烧的生命,却写出二十世纪英语世界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她是契诃夫的信徒,最会写悲剧的瞬间,和伍尔夫一样是一个痴迷于瞬间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