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e: 鉴赏力,审美力,欣赏力,适度而得体的举止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89):最难学的是taste                                                    精选                        
已有 10576 次阅读 2013-3-15 11:24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习漫谈,taste,,品味,鉴赏力,杨振宁| 杨振宁, 品味, 鉴赏力, 学习漫谈, taste                    
学习过程中,最难学的是什么?知识?技术?技巧?方法?杨振宁先生说,都不是,是taste。何谓taste?杨先生将其译成品味,有时干脆不译,把原文直接搁在文中;我觉得把“taste”译成鉴赏力可能更贴切一些,但是没把握,干脆在标题里保留原文。
我为此查了《英汉牛津双解词典》,发现“taste”的最后两个释义为:liking or preference,爱好,嗜好;⑤ability to perceive and enjoy what is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or to behave in an appropriate and a pleasing way”,鉴赏力,审美力,欣赏力,适度而得体的举止。杨先生所说的taste的含义大致在上述两者之间。
且听听杨振宁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到香港第一周,我就买到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刚出版的《杨振宁传(增订版)》,作者是为爱因斯坦写传的物理学家杨建邺。这是迄今我见到的最好的杨振宁传记。此书中提及,1986年吴大猷先生的《量子力学》问世,杨振宁先生为之写前言,其中写道:
这本书是吴教授在量子力学50年来教学中经验的总结。……在其他教科书中人们能够找到拉曼效应、自发电离和在海森伯表象早期思想下,对组态相互作用的讨论吗?我相信,见识这些课题,能在认识什么是物理方面形成学生的一种品味,而这种品味比技术更重要。但通常在研究生课程中人们注重的是技巧和技术。
杨振宁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味,比纯粹的知识、技巧和技术更重要,而他本人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从吴大猷先生那里不仅学到了物理学的知识、技巧和技术,还领略到了物理学深层次的内在的美与和谐,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品味。(参看[1],第97页)。
1995年,杨振宁在与上海大学生谈治学之道时说:
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有taste,这个词不大好翻译,有的翻译成品味、喜爱。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学一样,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同一年,他在《读书教学再十年》一文中写道:
一个人在刚接触物理学的时候,他所接触的方向及其思考方法,与他自己过去的训练和他的个性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个英文叫做taste,这对他将来的工作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许可以说是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还有许多别的重要因素在里头,比如说机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这个taste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
接着,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曾遇到过一位年方15岁的很有天分的少年,两人有过一次谈话,他问了少年几个量子力学的问题,后者对答如流,于是他接着问:这几个量子力学问题,哪一个你觉得最妙?却得不到回答。杨先生判定:对他讲起来,量子力学就像是茫茫一片。我对于他的看法是:尽管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可是,他还没有发展成一个taste。这就是我所以觉得他的前途发展不能采取最乐观的态度的基本道理。杨先生认为,学一个东西,要了解它的意义,要欣赏它,认识其要点之所在,懂得其美妙之所在,为之跟人辩论而不放手,不然就只是学了很多可以参加考试得很好分数的知识,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精神。
我认为,杨振宁先生的这些话对青年学子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读了《杨振宁传》以后,我越来越感受到,杨振宁之所以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大物理学家并非偶然,除了他有得天独厚的天资和成长环境之外,他的沉着冷静的个性和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全身心的热爱,他的早早造就的taste,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热衷于发掘物理学的内在美和与和谐,从不随意追逐热门课题。20097月,他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关注自己喜爱的东西,……那就迟早会有结果的。这也许是他成功的秘诀。
 
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只感到惭愧:我形成自己的taste太晚了!在学期间,曾得到一些名师的指点,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授课能力,一直心向往之,但对他们的欣赏还只停留在表观层次,或者说,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比方说,在大学里,听谷超豪先生讲空气动力学;做研究生时听郭永怀先生讲边界层理论。只觉得他们讲得好,听起来很受用,但是远未形成充分的taste
我逐步有了一点taste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从开始认真学习科学方法论之后,在对我国力学事业先驱者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这里说一说我学习并鉴赏钱伟长先生的博士论文的体会。两年半以前,钱先生辞世不久,网上就出现贬低他的博士论文的言论,迫使我进一步细读了这篇论文,去年在出版《钱伟长文集》时,我又对这篇博士论文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科学美的角度对之做了鉴赏,并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参看以前的博文)。去年下半年,我认识了力学界的一位青年才俊,他对现代几何学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有深入研究,并从张量分析和黎曼几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钱伟长先生的博士论文,给出的评价高于我的认识。他还给我讲了他的新的研究思路。我觉得自己的taste还不如他,真是后生可畏啊!
 
愿朋友们像优秀学术前辈那样,早早具有自己的taste
 
参考资料:
1、 杨建邺,杨振宁传(增订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10
 
写于2013315日,香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70502.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88):如何聪明地犯错误
下一篇:科学家风采(16):精打细算用时间——记柳比歇夫                                                            


 
                    
50                                                                                            林涛  王伟  崔玉凤  曹裕波  戎可  田晓宝  苏光松  刘全慧  陈沐  朱志敏  陆俊茜  唐常杰  张雯霓  支海美  田云川  贺乐  王府民  翟自洋  李宇斌  孙学军  张南希  江涛  龙涛  王宇钊  罗汉江  廖晓琳  陈冬生  王海冰  李毅伟  秦承志  张龙  晋华  董焱章  刘桂秋  夏磊  陈筝  彭思龙  马兆武  张鑫  周华  徐耀  蒋明润  邢志忠  王淳  孟春霞  张锐  clp286  htli  yunmu  xsong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回复                  |                    赞+1                                      [34]孟春霞            2013-5-14 21:57       
     
我理解taste是悟性和兴i趣,是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感觉。我上初中和高中时对俄语课就很喜欢,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每次都考很好的分数,而且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我也能凭感觉知道正确答案。可惜,上大学后,给我们上公共俄语课的老师从来都不叫学生的名字,偶尔提问问题,也是说:下一个人回答。渐渐地,对老师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产生反感,我对俄语的兴趣也渐渐消失。
    
       
               回复                  |                    赞+1                                      [33]平果            2013-4-23 15:14       
     
佛所谓不可说
    
       
               回复                  |                    赞+1                                      [32]王淳            2013-3-28 14:08       
     
我一直觉得有taste是和文科艺术类背景息息相关的 心里得有个感觉知道什么是美的
    
       
               回复                  |                    赞+1                                      [31]蒋明润            2013-3-18 22:39       
     
good taste
    
       
               回复                  |                    赞+1                                      [30]张浩楠            2013-3-16 17:58       
     
如呼吸般自由
    
       
               回复                  |                    赞+1                                      [29]由旭            2013-3-16 17:50       
     
人的思维很复杂,在漫长的求学于从研过程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总有些卓越的科工人员,他们的思维独特,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只不过是其自身认识世界的一个切入口罢了,在我看来这就是“Taste”。如果大师们不从事研究工作,也能利用该方式去理解世界,只不过研究性质的工作加速了他们的思考。
    
       
               回复                  |                    赞+1                                      [28]hfgz            2013-3-16 11:03       
     
纯净的瘾头
    
       
               回复                  |                    赞+1                                      [27]刘桂秋            2013-3-16 10:42       
     
嗯,taste用在教师教育领域里,也很有指导意义。我们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taste大概是基于“科学”,然后升华为“艺术”的一种意境。
    
       
               回复                  |                    赞+1                                      [26]丁振峰            2013-3-16 09:51       
     
科学的品味也与文化的品味相通。真正得到了一门学问不同分支的内髓,有眼光分出不同对象之间的高下,也就有了品位。另一种品味是学来了,有附庸风雅之嫌。有人一直追逐热门的东西,问之做此事的原因,除热点之外说不出多少深刻的东西,但仍能做出"看起来"taste"很高的文章。有些taste高的人,受条件的制约,产出不够,逐渐会被视为清高甚至眼高手低之类。taste虚高的,成果丰硕,左右逢源。
  虽然假taste不足取,但也能在初始庸俗的研究中遇到闪光的东西。实际上,很多突破性的东西并不是由高taser引导的,无心插柳,却绿柳成行,这在复杂体系的研究中,尤其是实验中,更为重要。
    
       
               回复                  |                    赞+1                                      [25]mucle            2013-3-16 09:21       
     
格调影响格局
    
       
               回复                  |                    赞+1                                      [24]clp286            2013-3-16 07:53       
     
很受启发。在思考“钱学森之问”时,感觉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学者,在知识、技能等的掌握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产出并不理想。我曾把它归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思想,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特别到具体领域,更是难以说清。读了文章后,有一个启示:我们缺乏的是不是这个taste?
看来,这个taste需要深入的研究。
把taste作为追求的目标,对正确的学习观、科研观的树立,对科研工作中多种关系(师生关系、科研苦力、“逃离”科研等)的处理、科研乐趣的追求都是有好处的。
    
             回复              :         你提及的问题很重要,也有深度,我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番,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2013-3-16 08:40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23]zousu2010            2013-3-16 07:34       
     
是不是应译为   品位
    
             回复              :         我也这么想过,本文初稿第一段里就用了“品位”,但感觉还不是很贴切,似乎少了一点“鉴赏”的直接意味。   
2013-3-16 08:31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22]吴全丰            2013-3-16 03:57       
     
戴老师好文!
    
       
               回复                  |                    赞+1                                      [21]王达伟            2013-3-16 00:19       
     
有道理。
    
       
               回复                  |                    赞+1                                      [20]朱智慧            2013-3-15 23:45       
     
为何名师常常出高徒?就是因为和名师接触多,渐渐的耳濡目染了名师对研究的taste。
    
             回复              :         有道理!   
2013-3-16 08:32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19]吴桂生            2013-3-15 23:34       
     
谢谢18楼翻出杨先生讲的成功三要素:眼光、能力、坚持。
现在的科研界,没有taste是一个方面,有taste也要借“酒精”来麻醉自己,否则无法合群,怕被孤立,怕不能快速出文章,拿不到项目,即通常的浮躁,不能坚持。
    
       
               回复                  |                    赞+1                                      [18]田云川            2013-3-15 23:08       
     
戴老师讲的鉴赏力很贴切,杨先生后来讲的成功三要素:眼光、能力、坚持。有眼光和有鉴赏力是相似的。
    
       
               回复                  |                    赞+1                                      [17]varian            2013-3-15 22:14       
     
戴老说得好啊~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通过各种各样渠道出国留学,换句话说国家不差钱,轻轻松松送许多人出过来见世面。可惜从他们口中听到的都是,“国内现在硬件条件并不差,世界领先的也不少,出来就是为了学习些好的idea”,乍听之下觉得还行,听多了,仔细想想,有点不对劲啊,idea学了有啥用?idea能学吗?我想,其实真正该学习的应该是这些idea背后的taste吧~
    
             回复               :         言之有理,入木三分!   
2013-3-16 08:33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16]陈冬生            2013-3-15 22:02       
     
有道理
    
       
               回复                  |                    赞+1                                      [15]王宇钊            2013-3-15 20:41       
     
记得读写小平邦彦的文章,提到一个词“数觉”,我想说的就是数学中的taste吧
    
       
               回复                  |                    赞+1                                      [14]陈琳            2013-3-15 20:20       
     
还有个词汇“one taste”,可以更恰当的形容天人合一的纯然、纯粹的体会。
    
       
               回复                  |                    赞+1                                      [13]陈琳            2013-3-15 20:18       
     
taste,我觉得,翻译成"体会、感觉"可能更恰当一些,或者叫做纯粹的直接的体会、感觉,就像"说苹果甜"和"吃甜苹果"是两回事,“说雪是白的”和“看到真实的雪”是两回事。再进一步说,平时人们只是在用语言、概念、思想、逻辑交流思考,这种思考模式是二元对立的,把世界分裂成一个思考者和被思考的对象,然后思考者和被思考的对象是分割开的,这样就把对世界的认识就会固化、表面化,这样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思维方法,准确的说,应该是体会(纯粹的体会),这种体会已打破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此时由表面的思维概念进入深层的身心合一的体会(一个东西如果只是脑子里面有个概念,而没有身体的感觉作为基础,是无法真正学会并进一步精通的,通俗地讲就是没兴趣、没感觉),这种深层次的感觉就是直接的体会,不借助于任何语言、概念,就好像自己直接看到了事物本身,成为了事物本身一样,这时我就是它,它就是我,无所谓主体、客体(中国古代有个词汇形容这种状态“天人合一”),零星的体会就是灵感,灵感连成一片就是个人境界、水平和层次的提升。而这种身心合一的状态在禅宗、佛家里面最为普遍,通过坐禅打开自己封闭的心,封闭的自我,让内心自由的流动,从而让事物本来面如进入心中而为自己敏锐流动的心瞬间洞察到,而最终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没有身内身外的无我的天人合一的状态。至于文中所说的15岁少年,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名词知识的层面,没有内心的直接体会,更无法成为事物本身,就像死记硬背一样,充其量是记忆力理解力好罢了,更没法没法“一以贯之”。哈哈,献丑了。
    
             回复              :         谢谢你的长篇评论,很有哲理味道,所做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我总觉得把taste译成“体会、感觉”还是不足,少了一点“鉴赏、欣赏”的意味。   
2013-3-16 08:44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12]王号            2013-3-15 20:13       
     
口味重。嘿嘿。
    
       
               回复                  |                    赞+1                                      [11]董伟            2013-3-15 19:55       
     
taste确实很重要!它能够静下心来审视和实践自己喜欢的事情!
    
       
               回复                  |                    赞+1                                      [10]zhangbenhua82            2013-3-15 17:18       
     
受教。
    
       
               回复                  |                    赞+1                                      [9]严庆            2013-3-15 16:38       
     
戴老师说的非常好!国内做研究的整体水平之所以差最主要的是TASTE不行!
    
       
               回复                  |                    赞+1                                      [8]刘全慧            2013-3-15 16:33       
     
杨先生的taste其实有点像共振,就是外界知识和个人体悟之间的一个和谐。我研究过杨先生的taste说,他其实也在发展他的taste之
“说我在小时候就脑子里头觉得这个东西是一个好东西. 我现在觉得这个是一个重要的一点. 我还可以跟大家聊, 我更小的时候, 我父亲就教我鸡兔同笼这一类的问题. 我后来到美国去, 有三个孩子, 他们都很聪明, 他们很小的时候, 我就教他们鸡兔同笼, 他们也都懂了. 可是我跟他们有很大的分别, 所以我在与数学有密切关系的方面有一些成就, 他们没有, 因为我跟他们不一样. 我父亲教了我这个以后, 过了一年他再问我, 我还记得. 可是我的三个孩子一年以后我问他们, 他们完全忘光了. 这个分别是什么呢?  就是说, 你不但要懂一个东西, 你要对于那个东西有一定欣赏. 那个东西跟你自己脑子里的结构结合起来, 就变成了一个———我想我要发明一个名词, 叫做———seedney, 是一个小的种子.”
参见:研读杨振宁先生复旦谈话记录与“杨学”之创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478201.html
    
       
               回复                  |                    赞+1                                      [7]冷学礼            2013-3-15 15:36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个taste不是学来的, 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是一天一天的学与悟的结合,突然有一天一撞, 灵感一闪, 呀,原来我想了两年的事儿就是这么简单!!!
    
       
               回复                  |                    赞+1                                      [6]郑智捷            2013-3-15 15:30       
     
这类体验同修炼程度密切相关,也许从古代的禅宗...那里可能学到的东西, 估计比沉浸在现代科学中修炼还丰富 ...
    
       
               回复                  |                    赞+1                                      [5]曹贺贺            2013-3-15 15:27       
     
这内容貌似在哪见过?
    
             回复              :         近二十多年来,杨振宁先生在各种场合经常阐述文中涉及的观点,在1983年出版的《杨振宁文集》中已有类似的观点,所以你的“貌似...见过”并不奇怪。   
2013-3-16 08:38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4]laifuzi            2013-3-15 15:15       
     
taste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也反映了一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下。
我觉得,taste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在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和思考化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判断,带着每个人的印记,超越了知识和阅历。是一个人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回复                  |                    赞+1                                      [3]blackrain007            2013-3-15 14:08       
     
戴老师好。想知道您在上大做的关于交通流动力学的问题现在谁在接着往下做?
    
             回复               :         还有两个课题组继续做工作,基本上按应用数学和力学的思路做,一个偏数学,一个偏力学。目前在继续做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3-3-15 14:251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一个课题组以张鹏教授为首,另一个课题组由董力耘博士领导。   
2013-3-15 14:272 楼(回复楼主)                       赞+1                                  |         回复                              
    
       
               回复                  |                    赞+1                                      [2]周清            2013-3-15 13:45       
     
这个,老教授,你说太对了!我已有我的taste
    
       
               回复                  |                    赞+1                                      [1]mirrorliwei            2013-3-15 12:21       
     
或许taste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也许有人直接就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回复               :         你说得对,taste主要靠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悟出来的,而与生俱来、生而知之的不多,还要靠老师、高人引导。像杨振宁先生那样很有悟性的人,还是在吴大猷先生那样的高人的点拨下才逐渐明白的。   
2013-3-15 14:231 楼(回复楼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