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扬州》 文:王鸿 诵:环佩叮咚 淮扬美食确实是历史悠久,名传天下。提起淮扬菜,历史上曾引起不少皇帝老儿嘴里漫出口水。 隋炀帝下扬州,既贪女色,也贪美食。他在扬州观赏了万秋山的松鼠,金钱墩下碧波里的鱼虾,以及象牙林、葵花岗等美景以后,十分赞赏,回到宫里,要御厨按照这些景色做出菜肴,他要一边品菜一边赏景。御厨们绞尽脑汁,终于做出了"松鼠鳜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四大名菜。经过一一品尝,感觉良好,于是大摆宴席,宴请江淮一带士绅和他手下官员,一起来大啖扬州的珍馐美味。 唐玄宗在长安望春楼检阅江淮漕运时,两眼就盯着广陵海味船,看船上送来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北宋的赵佶从北方跑到扬州,龙椅还没有坐热,就忙着广召厨师给自己烹调扬州名菜。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扬州菜肴被列为宫廷御膳。到了乾隆年间,扬州的官吏盐商屡次接驾都要大摆宴席,菜肴有一百多种,再配上各种鲜果小碟,名目"满汉全席"。 淮扬菜系的传统名菜很多,如三套鸡、醋熘鳜鱼、水晶肴肉、将军过桥、芙蓉鸡片等。特别是扬州"三头",即清炖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和扒烧整猪头,是扬州大菜中的代表作。狮子头选料十分讲究,要选用新鲜的五花肋条肉,肥六瘦四,细切粗斩,拌入各种调味品,做成大而圆的狮子头形状,按不同季节,采用不同配料。初春有河蚌炖狮子头,清明前后有芽笋炖狮子头,端午前后有回鱼炖狮子头,秋天蟹肥黄满,有蟹粉狮子头,这是狮子头中的上上品。 宋代诗人杨万里吃了扬州的螃蟹斩肉,在诗中写到"世间真有扬州鹤",比喻自己是过的神仙般的日子,可见其味之美。 鲢鱼是鱼中的下品,价格最便宜,但拆烩鲢鱼头却是淮扬菜中的佳品。一般要取八斤以上的大鲢鱼头拆烩,唇边的肉比甲鱼"裙边"更加肥嫩,鱼脑及骨髓肥而不腻,极富营养价值。 扒烧猪头以冰糖做主要佐料,讲究火功,酥烂脱骨不失其形。这三道名菜,在扬州并不希罕,很多家酒肆饭馆都能做出"三头"席。过去希罕的倒是五亭桥边法海寺里的和尚也会烧猪头肉,而且是名牌货,要想尝一尝,还得"走后门",要通过与寺里和尚熟悉的老主顾打招呼预先订菜,和尚才愿露一手。 "扬州八怪"之一罗聘吃了法海寺老和尚烧的猪头肉赞不绝口,还写了一首诗:"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淋。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 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一文里,提到夏天在法海寺挥汗吃猪头肉这件事,其美味我们也可以琢磨琢磨。法海寺的红烧猪头肉其实并不是烧出来的,而是"焖"出来的。焖肉的器皿很特别,是用的陶质尿壶。那尿壶当然是没有撒过尿的新尿壶。因尿壶口小,聚气。猪头肉被切成像"东坡肉"那样一寸见方的肉块,放进尿壶里,加进各种佐料和适量的水,用木塞将壶口塞紧,然后用铁丝将尿壶吊起来,下面点起几支蜡烛,就靠蜡烛的火力将尿壶里的肉慢慢焖,蜡烛的火力不猛,用不着担心把尿壶烧裂了。所用的蜡烛大多是半截头的,和尚在香客烧香离开寺院后,马上将蜡烛吹熄了,用来焖猪头内,这也是废物利用。在焖猪头肉的生产车间里,有时一排吊着几只尿壶,偶尔被香客看见也不碍事,以为是和尚讲究卫生,用火烧掉尿壶里的骚味哩!一尿壶猪头肉焖出来,虽然燃料不花钱,但费的功夫不少,所以卖价很贵。民国四年(1915),一尿壶猪头肉约二、三斤重,要卖四块大洋。现在到法海寺去玩,已吃不到和尚用尿壶焖的猪头肉了,但也不必感到遗憾。当年庙里的和尚烧猪头肉是在"焖"字上下功夫,如今有了各式各样的焖锅,一些著名的餐馆烹饪讲究火工,擅长炖焖,焖出来的猪头肉味道也好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