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千年罗马古城—特利尔
11月15日早晨,我们告别了卢森堡郊区的旅馆,雨雾蒙蒙中前往距这里20多公里的德国千年古城-特利尔。
昨晚我们来到这里已经天黑,没有看清楚到附近的环境。当我们沿着盘山公路离开卢 森堡时才注意到,周围全是黑压压的森林,山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呈现一种铁红色,导游说这里是富含铁矿物质,极富经济价值。虽然卢森堡的地下到处都是宝藏, 但他们却不乱开采,非常注意保护环境,注意自然保护。在卢森堡通往德国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卢森堡人甚至专门为动物修建了几座桥梁,桥上栽种各种树木花草, 以方便它们的自由往来。
特利尔是德国西部的一个小城,拥有十万人口。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并成为罗马帝国西部凯撒的首都,从建城时间上讲它比罗马城的历史还早。历史上几经变迁,最终归属德国。特利尔位于美丽的摩泽河谷,盛产葡萄,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
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游客对特利尔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是著名的共产主义理论创立者卡尔.马克思先生的故乡,马克思的故居就位于这个城市一条不太起眼的小街上。
纳粹时代,禁止共产主义及其他非纳粹文化的传播,马克思的故居曾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战后德国政府重新整修了马克思的故居并对外开放。他们把马克思视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高度评价和肯定他对社会发展所做的研究和贡献。1990年我来德国进修时曾经在特利尔东南方80公里的萨尔布吕肯市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的德国老师就建议我们到附近的特利尔看看马克思的家,他们以德国产生了一位共产主义鼻祖而感到骄傲。
德国学者们认为,正是由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就看出了它的种种弊端,他的著作和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改进做出了极大贡献。从效果上看,德国及北欧社会发展的模式要比英美等资本主义社会要成功的多。所以,他们由衷地感谢马克思。资产阶级学者的话这让我们这些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顿开茅塞,不久我们就来到了特利尔,拜访了马克思的家。
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感慨。冒着小雨我们串行在特利尔的街道上,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马克思的家位于老城区“布吕肯大街10号”(见后注),一幢古香古色的三层建筑,既不显眼也不热闹,门前的墙壁上镶嵌有一块马克思博物馆的铜牌和一尊马克思的头部塑像。马克思在这所房子里诞生,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并遇到了他后来的妻子燕妮。
17岁后马克思离来了家乡去波恩和柏林求学,从此后再也没有返回到这里。可惜的是我们到的那天是星期天,故居博物馆不开放,人们只能站在门外拍照留念。记得曾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人也到访过此地,比如1979年10月时任总理的华国锋和1989年的中国学者刘冰雁先生等。如今故居里还陈列着华国锋赠送的一个带有马克思头像的瓷盘。
离开了布吕肯大街10号,我们来到了市中心老市场,那里依然保持着古老的街区和建筑风格,到处可见到精美的雕像和浮雕,街面由黑色的小石块铺就。有一栋老房子采用的是德国古老的桁架式结构,房子建造时间是“1602”年,距今已经400多年,依然保护和维修的如同新房子一般,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的确令人敬佩!
德国的住房有着不同于加拿大住房的特点,一是喜欢在山墙上开窗户,以利接受阳光和 通风,二是房顶铺设真正的瓦片,不象我们这里铺的都是油毡,每五年就要换一次。尽管德国人的居住面积比较狭小,但他们却十分注重美化自己的环境,尤其是喜欢在窗台和阳台上摆挂花盆。虽然已经是深秋了,花盆依然生机盎然,长长的枝条上辍满了鲜艳的花朵,把粉墙黑瓦的房子衬托的更加美观。
在老市区的一角有一座罗马式的老教堂,是特利尔的主教堂。在欧洲到处可见到哥特式或者巴洛可式的教堂,而罗马式的教堂却不多见。 这座较堂看起来也不怎么起眼,却因为保存着耶稣穿过的被称之为“圣袍”的衣服,而与意大利都灵的耶稣裹尸布齐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巨大的管风琴造型奇特)
(收藏有耶稣“圣袍”的罗马式教堂)
最后,我们来到了“尼格拉城门”—俗称“大黑门”,这是一段保存很完整的古罗马城堡。公元十六年,罗马人来到这里,开始在摩泽河边上建一座城池,特利尔的历史便从那时候开始了,这个城门是当时那座城市的北门。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建造城门的石头表面已经变的漆黑,“大黑门”由此得名。其实,这座大门更象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记述着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
这座城市还有许多罗马古迹值得一看,二十多年前自己曾经到那里参观过,比如“君士坦丁大殿”,“罗马大桥”,“罗马浴室”及“古罗马角斗士场”等。可惜的是这个旅行团不安排这些项目,给大家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由于要赶时间,我们又匆匆登上旅行巴士,前往另一座城市—象征德国统一的“科布伦茨”。
(注:“布吕肯”是德语“bruken” 大桥一词的音译。
马克思故居的地址是“ Bruken Strabe 10,D-54290 Trier )
原记于 08/12/2015,18/01/2019 修改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