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系列研究展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海派文化包罗万象,海派绘画有迹可循。1月19日,由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主办的“刘海粟美术馆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拉开帷幕。展览以上海开埠为开端,以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为主要时间轴线,呈现海派绘画早期全国各地画家以豫园为主要活动中心,以书画社团为纽带,海纳百川、卖画为生的繁荣境况。

 

作为研究展,该展以扎实的学术方式由浅入深,慢慢述说。展厅内有一条长约200米的时间轴,以编年的顺序,梳理出有关上海的大事记,涉及经济、文化、公共关系、社学会等方面。时间轴的上方是海派大家的原作。每一幅作品旁边,都做了诗堂释文、款识、钤印以及佳作赏析,可谓一部难能可贵、精致地道的海派艺术的“教科书”。

 

首发精绝作品

 

近70件海派大家的精绝之作,除了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外,还有借展自北京和上海藏家、吴昌硕纪念馆和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沪上三熊”朱熊、张熊、任熊,“海派四杰”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萍花九友”吴石仙、吴大澂、顾若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谷祥、金心兰、陆恢,“海上双壁”,“海上四妖”,“出蓝小才女”吴淑娟,豫园书画善会首任社长、“钱派”领袖钱慧安,包括首度来沪卖画即一举成名的张大千,以及拜吴昌硕为师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作品,都在展厅中悉数亮相,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錢慧安 引鳳圖

 

“海派不是按照师承来定义的传统画派,它是在近代上海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些画家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氛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唐永余认为,海派绘画的共性是画作商业化、画家职业化、画家组织社团化,技法兼容并蓄、融汇中西,风格清新、色彩艳丽,题材喜庆吉祥、雅俗共赏。在展览的第二展厅,聚焦的正是上海书画雅集和书画社团的发展状况,以海上题襟馆、豫园书画善会、飞丹阁雅集等书画团体为代表,它们不再局限于古代书画家吟诗作画的文人式雅集,而侧重于书画家之间互帮互助,后成为职业画家推销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书画会使单独的画家个体变成了具有凝聚力的职业画家群体,通过举办各种聚会、办展览为来沪的画家提供了舞台,也因为挂润鬻艺、救济助赈,日益被纳入近代社会组织的大网中,逐渐使它们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

 

吴昌硕的“朋友圈”

 

说起海上画坛,吴昌硕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不仅诗书画印四绝,而且在书画艺术走向社会化、团队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近年来,“吴昌硕热”方兴未艾,自故宫举办吴昌硕大展之后,浙江省博物馆和西泠印社都先后举办相关展览。本次刘海粟美术馆在表现吴昌硕时,选择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和切入点,即立体展现吴昌硕所涉及的社团、作品收藏、文人社交、社会格局等。比如,在展厅一角打造的豫园亭台中,有一块电子屏幕,点击它就能查看吴昌硕的“朋友圈”。吴昌硕49岁始,有《石交录》(43名好友记录)、《削觚庐印存》(18位好友记录)、《十二友诗》三部反映他和朋友交往的著作,在社团、雅集、戏院中,都留有他们的影子。通过新媒体设备,参观者便能详细了解吴昌硕早期老师潘芝畦、师长兄弟杨岘、知音吴云等人的生平。此外,展品中有来自吴昌硕纪念馆的吴昌硕、任伯年、王震合作的《花鸟图轴》和吴昌硕后人所藏三人合作的《吴昌硕像》,两幅作品均有故事,无不透露出三人的师生关系。

 

任伯年绘墨竹,王震补绘吴昌硕小像,吴昌硕题

 

吴昌硕、王一亭、任伯年风竹花鸟图轴

 

本次展览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表示:“某种角度上讲,海派之前,绘画是没有烟火气的文人境界,自任伯年、吴昌硕始,将花卉题材中的文人雅趣与世俗审美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面貌,为大写意花卉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赵云壑、陈师曾、陈半丁、朱屺瞻、潘天寿、王个簃、沙孟海等皆为其门人弟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吴昌硕始,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可视化与浸入式体验

 

除了将早期海派绘画的生态环境和风格演化进行立体的勾勒,在展览形式上,策展团队充分考虑到现代读者的信息阅读特点,力求通过信息可视化和浸入式场景设计,以场景、作品、文献、视觉图表和电子互动的方式,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王震 麻姑献寿

 

比如针对年轻的观众,馆方特别制作推出了创意视频,结合H5技术将海派作品中的人物、动物活化为人设故事,让作品“说话”,趣味横生。欢呼跳跃的喜鹊取材于海派画家丁宝书的《仿新罗山笔意报喜图》,窃窃私语的孔雀取材于陈永的《翠锦红珠美意延年图》,骑白马的书生则取自何遂的《秋林觅句图》。至于声称引领时尚潮流的官家,是沈心海画的《当朝一品图》,乌帽簪花红袍宰相,手捋长须,怀抱如意,祝人步步高升;黄山寿亦有《斗酒拈花图》,画了一个头戴簪花者,还有白袍老者和书童侍从,貌似在款款行走。“我们把所有的画用一个小故事串起来,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感受、了解、领略似近若远的海派文化。”靳文艺说。

 

吴友如 豫园宴乐图轴

 

此次关于海派研究展的策划,可以说是从收藏与留存、策展与规划,从社会学到绘画史,以一条清晰的主线来漫谈绘画,研究关于作品、关于海派的林林总总。事实上,刘海粟美术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海派艺术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介绍,该馆计划用3至5年时间,对海派绘画的萌芽、繁衍、拓新、转型等各个时期进行系统性研究,分别以画会社团发展、艺术教育普及、出版社和画院的影响几个方面为线索,每年推出“刘海粟美术馆海派绘画研究展”系列,以动态的研究形式建立海派文化的研究机制,让观众真正了解海派缘起、发展、转变及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