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想有個家(Capharnaüm, Capernaum)
水準很高的黎巴嫩電影,常參賽國際影展。這次爭奧片「我想有個家」(Capharnaüm, Capernaum),主題與前幾部不一樣,雖然它避開戰爭暴力,以及宗教衝突,「貧窮」才是編/導娜迪拉巴基 (Nadine Labaki) 專注的題材,但「貧窮」何嘗不是兩種事因造成的結果?
它的法文片名Capharnaüm 意涵chaos –類似英文「紊亂」;也正是新約聖經的古城「迦百農」。這帖典故的象徵叢生:耶穌從對他反應冷淡的拿撒勒離開後,下到「迦百農」,在當地傳道、行神蹟??等等。我猜測拉巴基信仰東正教,或本土化的基督教。她用「迦百農」作片名,使我一面看著現代貝魯特(Beirut)貧民窟的「紊亂」,一面又發思古之幽情起來。
進影院時,有十來個穆斯林婦女作觀眾,其中一個帶頭巾。開場前她們低聲以阿拉伯語寒暄,後來看到劇中人的苦況,也傳出她們感同身受的啜泣。今日「迦百農」亂象裡的貧戶:巴勒斯坦人,敘利亞的戰亂災黎,依索匹亞之無證移民,共同喘喘度日,不知所終。
頭幕戲開在法庭:十二歲的敘利亞難民男孩小贊 (Zain,Zain Al Rafeea 飾),從監獄釋出。攝影顯示他曾手持武器,在巷道裡奔跑。還未成年的他一頭捲髮,雙眼慧黠,嘴角稍揚時露出倔強。他人小鬼大地控訴雙親輕忽責任,一堆親生兒女生而不養。之後劇情帶出小贊的身世:他是長子,住在蜂巢般擁擠的破落戶裡。房東隨時可把他付不起房租的一家人趕出去。
有影評人拿本片和2008年的「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相比,認為兩部皆有消費窮人之嫌,因為它們放大、連續、濫情地細述人無立錐之地的困頓。我個人感覺,「我想有個家」,更存民胞物與的胸懷。
小贊到處打工來幫助家用。他跟弟妹都沒有出生證明,所以他不能上學。貝魯特過去號稱中東的巴黎,但是本片聚焦破瓦殘磚、引車賣漿竄動、交通壅塞,毫無美感可言。小贊夥著父母販毒、扒竊、倒賣。求生技能不一而足。
他的莎妹(Sahar,Cedra Izam 飾) 被父母賣作童妻後,小贊萬念俱灰,離家流浪。蕩走遊樂場,遇見依索匹亞的無證移民拉嬸(Rahil,Yordanos Shiferaw飾) 跟她的奶娃(Yonas, 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 飾,女扮男裝演個小男生)。小贊由絕境又掉入另條深淵。拉嬸可能是對他最好的人,在拮据的環境裡給吃讓住。直到有一天,無身分的拉嬸被移民局抓走。
小贊變成奶娃的保姆,偷牛奶、尿布照顧襁褓兒。房子被鎖,路上抱不動,他臨機應變,搶別人的滑板,綁上大鍋,把奶娃放在空鍋裡。他拉著繩子,帶著孩子,想法填飽肚皮。
小贊聰明機智,他會察言觀色;他信手拈來布墊,教莎妹怎麼應付初潮;浪跡時幾次有成年男子對他舉動非分,他馬上防衛;窗戶外裝面鏡子,反照鄰居家的卡通,哄奶娃不哭。
故事揭示母愛:兩個飢腸轆轆的孩子相依為命,要吸奶的娃兒下意識地用手撫摸小贊的胸部;拉嬸監獄裡痛哭流涕地思念兒子 。小贊在旋轉木馬的頂棚上睡覺,音樂盒播出的樂曲,伴著他入眠。這是全片最溫潤的時刻:小贊無論多麼窮困潦倒,他依然有夢。
片尾很樂觀:小贊的公設律師為他尋求公義。這位律師由娜迪拉巴基親身飾演。法庭辯論上的人物貧富懸殊:高級知識分子擔任法官、律師;被告的父母哭訴自己的無奈,小贊媽媽竟跟兒子表示又要生下一個孩子,來補償死去的女兒;娶走也害死莎妹的,也就是小贊企圖刺殺的男人,一樣恬不知恥。
最後的結局皆大歡喜,社會局、警局都大力出動,打擊不法行為。戲裡解決了問題,戲外那幾個業餘演員:比方小贊、莎妹、拉嬸、小奶娃是社會真實的邊緣人物,因為演本片,得到很妥善的安排。不過眾多社會問題還依舊在,這點無庸置疑。世界周刊 2/3/19 #1820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