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流落中国的日本孤儿有多少?
所谓日本遗孤,是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侵略者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遗孤中既有军政人员的子女,又有工商界的后裔,但最多的是日本开拓团的后代,总人数在4000人以上,分布于中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90%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如此众多的战争孤儿遗弃在当时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敌性国家中,且被遭受过日本侵略者奴役和蹂躏的这一国家的人民所收养,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在哈尔滨方正县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
日本遗孤产生于日本的移民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移民侵略政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中国东北移民,大批日本军政人员、工商界人士和武装移民,纷纷侵入东北。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提出,要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移民计划。这一移民数字占当时日本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和东北预计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实际上,截止到1945年,日本在东北移民人数达150万人,其中农业移民达30万人。
日本遗孤是战争灾难的受害者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迅速出兵东北,数十万关东军顷刻瓦解,缺少军队保护的日本军政、工商和开拓团民,被迫紧急撤退,向沿海集中,以期乘船回国,从而出现了百万逃难大军。据调查,日本遗孤中的绝大数是开拓团在撤退时遗留下来的。特别是分散于吉林、黑龙江的开拓团民们,其中多为妇孺老弱。在紧急撤退中,昼伏夜行,跋山涉水,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港口城市奔逃,一些人饥寒交迫,身患疾病,途中死亡,她们身边的孩子便成了流落荒山野岭、街头巷尾、车站码头附近的孤儿;还有的父母在溃逃中为了不让孩子病死、饿死、冻死,就把他们送给中国人抚养;也有的父母为了自己逃命,把不便于携带的婴幼儿抛弃于路旁郊野,任狼撕狗扯,被中国人抱回收养;更有甚者,当时的一些死硬法西斯分子,在溃逃中对自己的同胞实行集体屠杀,侥幸大难不死的孤儿被中国人拣回家中抚育。
当年流落街头的日本孤儿
日本遗孤遭遇的不幸常人难以想象
被收养前,他们中有的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有的疾病缠身,伤痕累累;有的冻饿交加,气息奄奄。从档案材料看,绝大多数的战争孤儿在被收养时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饱尝了种种磨难。据长春的75岁老人于泾回忆说,那时的长春火车站几乎全是日本人,很多人都挤不上火车,只好将孩子沿途扔,能讲汉语的就哀求中国的老百姓收养自己的孩子。83岁的项贵臣老人说,等待逃离的日本人躺在地上,“大人也是身上都长鳞,咱瞅着是心难受,外面那蒿子棂上那小坟包,都埋的是小孩。”
我国人民施之以德没有以暴易暴
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才使这些本该依偎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的孩童沦落为孤儿,并被遗弃在异国他乡。但日本遗孤又是幸运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些遗留在中国土地上的敌国儿童并没有以暴易暴,而是施之以德,以博大的胸怀将他们收留下来。抗战胜利后,尽管当时中国人民处境仍十分困难,但对那些走投无路、生命垂危的日本遗孤,却伸出仁爱之手,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并用自己的乳汁和从口中省下的粮食将他们喂活养大。同时,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地供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在他们成年后,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其操办婚嫁,成家立业。
寻亲、探亲、回国定居得到落实
日本遗孤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亲之情日益强烈。50年代初期,在协助日本侨民回国期间,少数日本遗孤就开始了寻亲活动。到了60年代,一些日本人士和某些日本民间团体,通过中日友协、中国红十字会赴日代表团以及在华日本侨民等组织和个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寻亲活动。1972年9月,中日两国通过友好协商,实现邦交正常化,为日本遗孤赴日寻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定后,为使在华日本遗孤寻亲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让更多的日本遗孤得以赴日寻亲,中日两国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协商,决定从1981年开始,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分期分批地组织在华日本遗孤赴日寻亲,一切费用由两国政府负责。此后在华日本遗孤寻亲活动便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到2000年,中日两国政府已组织了31批在华日本遗孤寻亲团,先后有2121名孤儿赴日寻亲,666人找到了在日亲属,约占总人数的31.8%。同时,已被确认身份的日本遗孤开始陆续回日定居。
据日本厚生省提供的资料,1972-1995年,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有2171人,携带配偶和子女人数达7801人。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目前回日定居的日本遗孤总数在3800人以上。
育孤善举博得世人称赞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育孤善举,博得了中日两国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1983年4月3日,日本外相安倍晋太郎在会见赴日寻亲的日本遗孤时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个错误,由于这场不幸的战争,使你们在中国生活了38年。”日本兵库县的一位友好人士说:“我们对中国抱有尊敬的感情。中国对日本孤儿给予人道主义待遇,充满友爱,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1984年10月,日本遗孤代表在哈尔滨会见日本厚生省大臣渡部恒三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翻开中日两国关系史曾有一段不幸的经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这些日本孤儿在侵华战争中受尽了种种磨难,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当我们在死亡的边缘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手,将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领到家里,给我们衣食,把我们从死亡边缘上拯救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又送我们上学读书,毕业后给我们安排工作。帮我们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生活。”
仍有日本遗孤留华不归
值得指出,现在仍有数以百计的日本遗孤留在中国各地生活和工作。他们中间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工人农民,还有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他们留华不归的原因纵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对养育他们的土地和人民的眷恋。长春日本遗孤、诗人于德水1986年被确认为遗孤身份,同年9月去日寻亲。但因养父母没人赡养,便没有申请去日定居。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又守孝三年,才于1992年去日。在日生活期间,他无法忘怀第二故乡,作《思乡》诗:“身在扶桑心在华,萍踪万里到天涯。樱花满目惟催泪,夜夜梦魂到旧家。”1995年,他重返长春,投资办厂,并写诗明志:“不欲声名传后世,拼将热血唤和平。世界原本多灾难,铸剑为犁劝耦耕。”(郝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