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斯言一出,说明他已经老了。子知“后生可畏”,然又不甘心,所以就拿大道理压人,这是老人心理。
朱熹解说,“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
一,天命既是天所赋之正理,那么它就统摄一切,人也不能例外。比如,水往下流是自然之理,人可筑坝不让它流,但这只是逆势,不是逆理。
二,天命既是一种”正理“,人知理,做事会顺;不知理,做事可能不顺;”畏理“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
三、秦桧做奸臣是不是天命呢?如果是,那么这个天命是正理呢?还是歪理?
三,”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他五十岁之前说的话,算不算圣言?如果算圣言,那么圣言就可能有错,因为那是他还不知天命;如果不算,那就必须分辨《论语》里那些话是五十岁之前说的,那些是五十之后说的,只有之后说的才是圣言。
四,圣人与大人不同,他们的话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那么是畏圣人呢?还是畏大人?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不但不畏,更不当回事矣。”矩“指的正是前圣前大人所定的凡俗旧礼。
人在青春不畏,人老了看开了也不畏,自然发展不同阶段之不同特点。老了不愿失去,跟后生小子争已经不能了,就教他们要畏。
荀子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还是这句话说得比较自然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