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4节气
24节气是中国人对年的分割或分段。人首先认识的时间单位是日。日是一个昼夜循环。或说是一个太阳日。严格说每天一个昼夜循环的时间长度并不完全相等。但差不多。人们取其平均值为一个平均太阳日。人们又把一个平均太阳日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60分钟,简称分。每分又分60秒。中国古时是把一昼夜分为12时辰。每时辰相当2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个字来表示。由子时开始。子时由23时到1时,丑时由1时到3时,依此类推。所以中午12时称正午。24时称子夜。
人认识的第二个长时间单位是年。年是从四季循环体验出来的。东西方国家都体验到四季循环。并且不约而同都给予了四季中点的类似意义的名称。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中国古代人,更进一步,定义了四季的分界点。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又进一步将每一季分为六等份。每季中点已有名称,即二分二至。其余四个分点就是24节气其余16个节气的名称。西方人至今没有认识到这16个节气。
24节气的分割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时间等分的。这叫平气,或叫均气。中国古代定历法都是按平气。一直到清代,历法才按另一种方法编。那就是按地球绕太阳转的角度,每15度一个节气。或者说按人们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即黄道大圆的24个等分度来划分24节气。现代天文学就是按这种方法定义24节气的。不过24节气的名称还是没有普及应用起来,天文学应用的24节气是用黄经度表示的。即
立春315 ?、雨水330 ?、惊蛰 345 ?、春分0 ?、清明15 ?、谷雨30 ?、
立夏45 ?、小满60 ?、芒种75 ?、夏至90 ?、小暑105 ?、大暑120 ?
立秋135 ?、处暑150 ?、白露165 ?、秋分180 ?、寒露195 ?、霜降210 ?
立冬225 ?、小雪240 ?、大雪355 ?、冬至270 ?、小寒285 ?、大寒300 ?
由于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 焦点,所以24节气的时间间隔是不相等的。所以如果在历表是显示24节气的日期时间,就是不透明的了。所以说凡是要在历表中显示节气时间的历法就都是不透明的。这是现代历法的一个缺点。
要想让历法透明,必须让24节气透明化。那就得把24节气变成有简单规律的固定的近似节气。至今,历法研究者都没有作这个探讨,所以没有出现有透明节气的历法方案。
笔者尝试作了这个工作。我把找到的有简单规律的近似节气称为“规范节气”。规范规律是把节气的时间间距简化为15日和16日两种。平年连续5个长节距。闰年连续6个长节距。当前时段由公元1151年到2900年,共1750年称第7时段,长节距由规范立夏开始,即4月1日开始。这样得到的规范节气日与真节气的误差通常名义日期不会大于二日。能满足节气误差的要求。但节气变为透明了。历法变为透明了。人们很容易由透明的自然历,从自然历的日期推知四季的进程。
譬如今天是自然历2019-02-22日,是规范立春后的第22日。近似的太阳黄经就是:
315 度+22 度=337度。太阳的黄经度表示四季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