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在,狗已死-《商海通牒》

走走、读读、想想、看看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欲望在,狗已死-《商海通牒》

 

 

看了那么多以10年前那场金融海啸为题材、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像《大空头》、《Arbitrage》、《The crisis on Wall Street》, 再看就没意思了。我的前同事跟我说,看看《商海通牒》(”Margin Call”) 吧,里面有有史派西(Kevin Spacey), 还有那么多帅哥儿,总有一款能入你的眼。我看了,还真挺有意思的。

 

 

电影包含了华尔街投行的华尔街投行的种种行为。有人说根据电影的一些细节可以推出它在暗指雷曼兄弟。电影里投行做很多交易 和雷曼兄弟类似。办公楼的位置、大佬的名字,也很类似。可那个年代,哪个公司不做那样的交易呢?管他暗指谁,电影演绎了2008年经济崩盘的24小时内,华尔街的银行家及重要职员们面对危机如何应对的林林总总,节奏紧凑,又一部尊重观众智商的电影。

 

  • 在重大投资决策失败后,总有一只替罪羊

 

应该说,这是一部鞭辟入里的电影。用极其冷静的手法展现了这个行当的冷酷、惨烈和欺诈。有人说,金融产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奇葩的产物。而在这个行当里的人那种优越感、夹杂着恐惧和身不由己的无奈,在电影里暴露无遗。一开篇,编剧特别擅长造势:上午的投行交易大厅, 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直奔他们的目标。噢,我似乎能听到新人的心跳声。穿过大厅,HR来到了Eric Dale,一位风险管理中层的办公室。Eric一年前就向他的顶头上司SarahDemi Moore饰演)汇报公司的次级贷款衍生品(MBS)有风险,这一年来风险越滚越重,最终积重难返。像这样一年前就发现问题的聪明人,又有忠诚度-在公司任职19年。风吹草动时应该留下。为什么裁员大刀第一刀就向他砍去呢?第一,他在公司大刀阔斧买卖次级MBS赚得钵满盆满时提出反对意见,让上面层层领导(领导的Bonus是和业绩成正比的)很不爽。第二,他在踏入华尔街之前是小有成就的桥梁工程师,有脑子的人,不容易跟风或被被领导掌控。所以,山雨来时,毫无疑问,领导最先铲除的就是Eric 这样的异己。所以,在华尔街被裁员是特别稀松平常的,不是你不聪明,不是你不够优秀。也许只是你站错队了。

如果说Eric出局是他对职场政治太naïve, 这第二轮出局的SarahDemi Moore饰演)又是另外一种典型。职场上总有那样的人,业务不很出挑,来的年头也不长,可就是很快从业务职位晋升为管理阶层。一年前当下属汇报公司做的交易有很大风险时,Sarah知道这是一个上层领导不喜欢的消息,可知情不报又是她的责任。她一定是想了好久才把这个发现迂回传递给大boss。这种避重就轻的逻辑就是如果没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事发,她会堂而皇之地说,我一年前就汇报过呀。然,耍小聪明的会被身边更聪明的玩儿死。很快,Sarah没有申辩机会就被大boss 踢出局,而且理由堂皇:我们需要一只替罪羊。我们闯了大祸,要给公司的交易员和股东一个交代。我们需要你呆到股市收盘,然后他们会跟你谈遣散费的。谈话简单明了,没一句废话。无疑,这一次胜出的是大boss真正的自己人”-Jared Cohen (Simon Baker饰演)。老板心里明白的紧,在弃卒保帅的时刻,被舍弃的一定是那个耍小聪明的下属。

 

 

  •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Will (Pual Bettany 饰演)和他的两个Juniors在天台把酒问夜空时,一阵直升机的马达声送来了大boss John Tuld (Jeremy Irons饰)。仔细看看这个名字,John Tuld, 网友们说名字是前美林(Merrill Lynch) 雷曼(Lehman Brothers) CEO名字的结合体: John Thain and Richard Fuld. 

John Tuld 这个终极大boss演绎的太出彩了。他主持的,在夜里,不,确切地说是清晨,400 am的高管会议,是电影里画龙点睛的神笔。

 

John Tuld :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r. Sullivan. Do you care to know why I'm in this chair with you all? I mean, why I earn the big bucks. ...... I'm here for one reason and one reason alone. I'm here to guess what the music might do a week, a month, a year from now. That's it. Nothing more. And standing here tonight, I'm afraid that I don't hear - a - thing. Just... silence.  能坐上投行的大班椅,是人精里的人精!

 

他还说: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字字够分量。如果你用好人坏人来评价他,似乎很难。他明明知道那些MBS是毫无价值,还告诉他的高管,“We are selling to willing buyers at a current fair market price.” 我看呢, fair,不一定站得住脚,willing确实必然。一文不值的MBS证券-60%到90%的面值能卖多少卖多少,是不是对买方的cheat 答案自在人心,可在其位谋其政,不卖出去,眼看自己公司破产吗?一句”That’s it”-他的决绝、果断,作为一个公司的chief, 是不是令人欣赏的特质呢。

 

  • 在金钱欲望面前,英雄纷纷竟折腰

Margin Call》看似无意,实则毫无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Peter Seth,大约为25万美元。 Peter Sullivan (Zachary Quinto 饰),MIT 工程博士,主攻推进力学,用于航天领域。 也就是火箭科学家。被问为什么来华尔街,Peter回答,工作的本质都和数字有关,只是内容不同。这里的酬劳更诱人。非常欣赏年轻人的坦白,喜欢钱,没必要遮遮掩掩。

 

 

 

 

 

Eric Dale说,他曾是一个桥梁工程师,造过一座桥。这座桥连接了俄亥俄州和西佛吉尼亚州。他用惊人的数据解释了那座桥的意义,总之节省了两个小镇居民1531年的生命。当然,是在反讽他后来在华尔街所做的一切又有多少意义。而Will Emerson却回过头说:也许有的人就是喜欢开几个小时车回家呢?谁又知道?

 

谁又知道呢?当物质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人们已经惯于拥有和消费,又如何知道什么是虚无、什么是意义、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

而我们的高富帅 SamKevin Spacey饰演)想辞职,没有被大boss  Tuld 批准。因为不想把数百万计的奖金和股票期权丢下,由衷感慨-“经过这许多年,我还是这么需要钱!”  Tuld 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我们只不过是采取行动,做对了我们狂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他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漫漫长夜。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虽然结局有些仓促,满足不了我这俗气的观众。Sam的狗狗因为肝部肿瘤辞世。他来到他曾经的家,他前妻的家后院挖坑葬狗。铁锹和地面碰撞刺激我们的神经。音乐响起,画面消失,字幕也出来了。也许,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了,无需更多的语言。这样的后现代主义结尾也是不错吧,至少前后呼应。

 

又:第一次看觉得电影暗沉沉的基调,好压抑。写影评时在优酷上看一遍,上面有幕弹,很搞笑。我一路笑着看完。

 

 

这是名不见经传的J.C. Chandor自编自导处女作。酝酿了一年有余,仅花4天时间就写完剧本,又用了17天时间就全部拍完,小成本获得高评价,效率之高令人称奇。影片完美地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曼哈顿摩天大楼窗外景色。作为这样一部男人戏,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那些老戏骨飙戏不要太精彩。Spacey,这种骨灰级戏精的演绎自不必说。每个角色都很入戏而不抢戏。Paul Bettany那种heartless, cruel, who cares normal people的神情果然是英伦出品、无法复制啊。Simon Baker 也是我的咖啡。举手投足都是戏,此时无声胜有声。

 

游记写烦了,写个影评换换口味。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影评:人性的独白-《Arbitrage》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