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周边散落着众多古朴的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村落,位于西郊的模式口村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离京城较近的带有旧京韵味的古村。此地原名磨石口,因出产远近闻名的磨刀石而得名。一九二三年,宛平县长汤小秋给改成模式口。自古模式口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由此可证,明清之时,此村就镇级行政聚落,且派千总加以镇守。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祥子就是由磨石口逃回北平的。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第四纪冰川等重要古迹均在此村。模式口大街上的过街楼遗址,就是在北京城里也是找不到的。
模式口大街蜿蜒从村中穿过,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龙形古道,几百年来贯通京城与塞外的京城古道的模式口村段。明清时期,骆驼是这条道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又称驼铃古道。剧说,古时街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
我家搬入模式口的时候我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住在村东街北的一个斜坡上,一栋坐北朝南的两层高的简易楼。左邻是承恩寺(当时为石景山中学),楼后是铁道兵56团团部及家属院,对脸是北京市第九中学。我从1971年读小学直到81年高考结束,都生活在这条大街上。模式口小学位于模式口大街的西侧,街北。右邻是粮店和商店,左邻是菜站。学校操场的后门至通翠微山,操场的西面便是田义墓。
模式口村并不遥远,就在石景山区,离苹果园地铁站不过两公里多。北靠翠微山,南邻首都钢铁公司。我小时的模式口,村子周围有菜地,果树,是一个农村。所以那时住在模式口的居民有当地的农民,首钢的职工,学校的老师,驻军的官兵,可谓工农兵学商的聚集地。
这是改造前的模式口大街,两侧是灰墙灰瓦的平房,朝街的四合院的门楼也有年代了,里面住着几户人家。照片来源于网络
改造后的模式口大街。大街的面貌焕然一新,恢复清末民国时期的风格。
改造前的南小街。2015年回国期间,陪老爸回到模式口村办年货。那时,村里有一个法海寺市场,卖啥的都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现在的南小街,南小街是从西面进入模式口大街的必经之路。网络照片。
村北翠微山上的法海寺,寺庙不大但古意盎然。法海寺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有千年的白皮松和明代的壁画。小时候,父亲带我们上山摘酸枣,经常路过寺庙,对白皮松还有印象。网络照片。
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承恩寺,位于模式口大街的东,我家邻居,曾是石景山中学。历史上这座寺庙以其“三不”而有别于其它寺庙,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门”。寺庙不化缘不接受捐赠,其生计完全依赖于庙产,据说模式口的半条街都是它的庙产。寺庙坐北朝南,古树参天。因为是邻居,我和伙伴们经常在庙前和庙内玩耍。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周围的居民们在庙内的操场上搭地震棚,我家也在地震棚住了近一个月。
田义墓,明朝掌印大太监田义的墓地。附近还有其他太监墓,是国内唯一的宦管墓葬群。照片来源于网络。
过街楼遗址
北京市第九中学,石景山区唯一的一所市重点中学。我从初一到高中毕业一直在此就读,高一时,我家搬离模式口,我开始住校。初三毕业考入市重点班,全村只有俩人。81年高考结束后,我离开了模式口,奔向了我的诗和远方。这是新校门。网络照片。
我弥足珍贵的照片。九中的女篮球队很强,有一名队员被国家青年队要走,那可是我奋斗的目标啊!初一一入九中,我就死皮赖脸地三番五次地找教练要求进队,穿上球衣走在模式口大街上,回头率超高。左边的是我。
我在这饱经沧桑的京西古道上生活了十年,这条大街给了我太多的不可忘记的记忆。
~~模式口小学附近有一个马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经常停下来看师傅给马换马掌,马掌是铁的,要钉在马脚上,我当时觉得马得多疼啊!
~~我是家里老大,第一个离开幼儿园,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去上学。放学不敢在家独处,经常躲到我闺蜜家等我父母。我闺蜜要捡菜帮喂猪,我就和她一起捡菜帮,我闺蜜要捡没烧透的煤球,我也和她一起捡。我在这条古道上拾过荒,谢谢闺蜜给我的陪伴。
~~因位于永定河畔,九中和石中都建有室外的正规游泳池。因身体不好,我参加了模式口小学的游泳队,锻炼身体。没想到游了个主力,参加了北京市少儿游泳比赛。那时,冬天去市区室内游泳馆,夏天在九中的室外游泳池锻炼。4月份,北京还是很冷的,永定河的河水也很凉,我们冻的嘴唇发紫,全身打颤,只有不停地游才能感到温暖。
~~为了高考,我退了篮球队,埋头苦读,教室里挥汗如雨的镜头我至今不忘。
~~驻军团部,经常放电影,士兵坐在中央,百姓在四周,军民同乐,在那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很贫瘠的时代,有电影看是多么幸福。
愿模式口大街,这条京西古道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