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缘何情陷好莱坞? 心言 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描写了一段颇为煽情的婚外情。1965年,居住在乡村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带一双儿女去了一年一度的乡村集市,只留她一人在家。恰逢摄影记者罗伯特问路来到房前,于是就发生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位把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注释得很好,细腻而又颇具心理特征的人物刻画给观众留很深的印象。但若不了解美国六十年代中期那段历史,电影里叙述的这段婚外恋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首先,弗朗西斯卡是在意大利美军基地工作是与她丈夫相识,婚后来到美国,落脚在她丈夫的家乡。也就是说,无论她有多么浪漫美好的梦想,丈夫不可能对她隐瞒过家乡就是个偏远农村的真相,这从他对她的挚爱就可以看出来。何况她已经人到中年,身边一双儿女也已经长成青年。就家庭日常生活而言,她们可能一家人同去集市,因为这毕竟是闭塞乡下里一年一度的热闹事,既使留下来,她要趁丈夫儿女不在时整理家务,稍微放慢一些就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还会有闲遐寻觅浪漫吗?电影似乎并没有把弗朗西斯卡怀揣的美国梦以及造成的压抑交待清楚,而是过多把情节放在她与罗伯特的一见钟情,浪漫依偎上,就让人不禁在观赏时心里黯然叹道,这是两个精神都十分空虚的中年人;更甚者,弗朗西斯卡偷看罗伯特冲凉的一节,罗伯特年龄已经远逾中年,再健壮他的肌腱可能唤起弗朗西斯卡的性想像吗?这就是个比较明显的破绽了。 但是,如果了解美国在越战时期一般人感受到的压抑,以及因此造成的全社会的性泛滥,对这个故事的可信性就没有太多怀疑。客观来说,“廊桥遗梦”是从正面对那个时代的孟浪做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回味的总结,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它所代表的价值和反映的历史也都是一个时期的美国。那么,中国文艺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为什么还要为大洋彼岸三十多年前的故事产生共鸣呢? 这就是历史上难得发生的巧合!美国社会越战时期造成的压抑与中国现代社会体现的压抑如出一辄,有着惊人的类似! 假如八九年春天那场风波得以适当解决,政治投机者也好动乱制造者也罢都接受法律制裁,而伤及的不是无辜的学生们,那么中国整个社会就感受不到这种正义被枪弹毙杀的压抑!中国人背负的不可承受的良知的沉重啊,就完全没有必要以“性解放”这种形式体现出来,而这种“性解放”的残酷客观的社会底线是,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文化素质较好的部分恰好集中在城市,他们既是一胎化政策的主要实行者,同样也是身处政治文化风口浪尖上的首当其冲者。如果这批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发生突变,将对中国社会今后发展造成怎样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的影响呢? 1995年以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主流文化走向是什么?1995年以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性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突变?这不是与美国越战时期“性解放”的偶然巧合。随著经济改革不断扩大,独立的司法监督以及完善的法律体制日显重要,而这时中国知识精英们根本不想也无法倡导政治体制改革,而是以“性解放”来图一时宣泄,难道历史上经济落后政治独裁的国家,只有或者经济改革走向腐败,或者政治改革走向崩溃这两条路吗? 令人遗憾的是,当代文化里具备真知卓见,为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探索思考的行为举动被一波又一波的经济热淹没了,浮出来不过是一些善于玩弄风潮,投机逐利的各种文化社会现象,而且这些文人丝毫不以刚刚被淘汰的“文革”中那些“风派”文人的下场为戒,继续翘首弄姿,极尽风骚,泯灭良心,只图一时之利。 应该说,直到“泰坦尼克”拍摄上映,好莱坞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反映历史以及社会现象的好作品问世,单纯追求娱乐和商业化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这个转变的社会背景是,整个西方社会没有不同利益团体的尖锐矛盾,生活水准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演化呢?在某些文人们追捧的所谓“太平盛世”后面,到底潜伏着多少关系存亡的危机?而我们流行的文化里只有一个字, “性”! 最近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同样具有美国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取向,也完全是按照好莱坞特有的游戏规则来制做的。我们在赞赏同胞事业上成绩可人的同时,是否应该盲目接受他作品里宣传的观点?必须知道,如果一个怪癖因为喜爱的人数过少就是弱势,那么这个世界上很多罪犯都可被视若弱势,况且我们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切实关心的各种弱势团体,从付不起医药费用的下岗工人,到被强迫搬迁的普通百姓。曾几何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能力居然每况愈下,到了任何事情都要用身体最隐私的那个部位来表达的地步?呜呼! 每年,好莱坞成影的各种故事题材不胜枚举,如果所谓的“精英”们随波逐流的话,似乎除情欲以外的题材还足够让他们手忙脚乱。比如,“人权”的概念原本出自马丁。路德。金对种族平等的呼吁,今天演化到对不同政体的曲解指责上已经太崎型了,却没有任何人痛定思痛,认真探索民族生存发展的长久之策;还是这样甘于默默无闻奉献自己才智的知识份子根本就已经被社会的商业大潮所淹没。拾人牙慧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华夏五千年文明,哪个时期的浮渣没有成为历史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