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上的士:从主人到奴隶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历史真相。 中国的古人对记载历史还是真诚的。但自从李皇上篡改了夺门之变的真相以后, 中国的宫廷历史就成了朝鲜整容了。 从此史学家也就成了科学家了。 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发现并不比自然科学的发现容易多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西方, 骑士是最低一层的贵族, 是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石, 是封建国王发号施令的具体执行者。任何的贵族,除非是继承的除外, 从来就是从受封骑士开始。 作为君主立宪的大英帝国, 直到现在还对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进行封赏, 封为骑士。 那么中国有士吗, 中国的士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中华民族号称5000年的发展长河里, 士是一直存在的, 并且也一直是社会的精英, 中国跟西方的士在开始时都是一样的,但随着社会的演变, 统治权力不断向皇权集中, 中国的士的角色也在起着不断的变化, 简而言之, 就是从文武双全,自尊独立,享有统治权利的贵族, 变成了匍匐在皇权脚下的奴才。

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 一个典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天下大定以后, 对诸侯进行了分封。 史称周武王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 而在成王时又分封了300多个诸侯国。分封以后王和诸侯分治天下,各自有自己的土地,军队, 和对分封的土地的行政管辖权。各诸侯贵族又通过自己养得士进行任命,象大夫,卿,将军等对所属的领地进行统治, 而这些士也会因为立功而受到分封, 成为自己领地的统治者。

这种相安无事地社会结构,只有在“礼”受到侵犯的时候, 才会受到其他贵族和士的谴责和惩罚。“礼”也,社会秩序的规范也。 不遵从礼, 就会天下大乱。 周公制礼以后,天下安定, 但人心不古,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后, 礼崩乐坏, 于是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 历时几百年, 是公认的中华文明辉煌发展的时代。 那个时候, 各个诸侯国竞争发展, 士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尊重和对待。 养士成为各诸侯国贵族的传统, 大有得士者得天下的趋势。那时候诸侯, 贵族, 和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他们往往坐而论道, 畅谈治国理念,和则留, 不和则去, 许多士人往往奔走于各国, 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真正做到了君择臣, 臣亦择君。 比如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成后, 先是到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周显王朝守旧保守, 对于初生牛犊苏秦不信任。苏秦又西行至秦国, 游说当时的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二治。 但秦国刚刚处死商鞅, 讨厌说客, 未采纳他的建议。苏秦只好离开秦国转向赵国, 但赵国是奉阳君为相, 也不喜欢苏秦。 苏秦不屈不挠, 又去了燕国, 在燕国等了一年才见到燕文侯, 并得到了燕文侯的赏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佩戴六国相印, 成了六国合纵的纵约长。还有孔子, 当年为了兜售他的治国理念, 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最后穷途末路,无人打理,只好打道回国,专志于教育。才成就了一代圣人和教育家。 正是由于这种宽松的社会气氛, 中华民族的哲学, 政治, 诗歌, 军事, 才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 得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

使贵族和士受到文明史上第一次打击的是商鞅。 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法家, 商鞅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以改变秦国在群雄争霸中愚昧落后的局面。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 军国爵位, 土地制度, 行政区划, 税收, 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了富裕强大的一方诸侯。然而, 从历史上看, 商鞅的变法是一种变相的国家独裁式的军国主义权利集中。商鞅改革户籍制度,实行的是五连坐法, 使得秦国人民变成了专制的工具; 废除世卿食禄制度, 建立军功奖励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的权利 收复到中央, 使的君主一言九鼎, 权利独大。商鞅的变法理念有三:1. 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 2. 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 国家才会强盛, 必须“弱民”, “愚民”, 国家才会强盛。《商君书。靳令》指出, 无论国家有没有钱, 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 如此才能强盛, 才不会被“六虱”侵害。 “六虱”是什么呢?是礼乐, 诗书, 修善, 孝悌, 诚信, 贞廉, 仁义和平。 为什么人人必须告密国家才能兴盛? 《商君书。开塞》解释, 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 国家才会大治。商鞅认为, 民弱国强, 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百姓贫穷, 就会有求富的动力。 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 没有精力求智, 国家也不再有虱了, 国家也就强盛了。

很显然, 商鞅作为一个卫国的没落贵族, 一个士, 向秦孝公兜售的不是怎样利用贵族和士来富国强兵, 而是靠消灭贵族,实行军国主义, 独裁主义来强化君主的统治。 历史证明, 军国主义和独裁主义确能使一个国家高效率, 在短时间内强盛起来。 但独裁法西斯难以长久, 秦国统一六国后很快灭亡便证实了这一点。商鞅以前的士可以择君而仕,仕而受封。 商鞅以后的士一君而仕, 没有了选择权。

第二个对于中华民族的士造成巨大打击的是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儒。如果说商鞅为君主提供了极权统治的术, 也就是方式方法。 那么, 董仲舒为君主实行极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的理论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他的理论是上天选择统治万民的天子, 士子应当辅佐, 庶民应当服从。如果天子不按上天的旨意行使权力, 上天也会进行惩罚。 董仲舒进一步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的方针, 并重新解释孔孟的儒家学说, 制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指南。 这样就使得天下的士如果想为统治阶级或君主服务, 只能在儒家思想的范围内游说天子。 从而消灭了春秋战国时代创立和发展了得其他各种施政流派, 诸如,墨家,法家, 道家,继续发展和存在的基础。显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中华名族士人的思想, 从此他们被关在儒家的笼子里, 成为了没有独立思考的统治工具。

有了行动纲领, 又有了理论基础, 君主们就开始为所欲为了。士族在秦汉失去了分封, 在唐朝时失去了丞相的开府(唐太宗将丞相权利一分为三,各自对君主负责),宋朝时失去了坐而论道的资格(宋太祖撤掉了大臣们的座凳), 元明朝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元明君主对大臣打屁股是家常便饭), 清朝时连思考的权利都失去了(清朝时文字狱180宗)。士们见君主时战战兢兢,口必称奴才, 说话稍不留神,就会犯下逆天大罪。跟春秋战国时比, 士族地位的变化真是天堂地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