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失火,确实可惜。
但真不至于哀叹乃至如丧考妣。就是一次偶然事件,又没有全烧光,而且很快就会恢复,有什么好丧的?
也不必引申到圆明园,08奥运。一次火灾就是一次火灾,跟在哪儿发生的其实没有什么大关系。
有些中国人跟着大呼小叫,只是说明他们太空虚太无聊太爱装13:去过的就要趁机说俺到彼一游过,太可惜了。没去过的就是雨果800年历史人类文明,太可惜了。
你没去过,烧了就不可惜了吗?没有800年历史,烧了就不可惜了吗?800年的历史,烧了一下就烧掉了吗?可惜在什么地方?烧掉的东西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不烧,99%的哀丧者答出不来。烧了,他们依然答不出来。他们不过是在借题呻吟。
当然,俺也是借题呻吟。但俺知道这次火灾的可惜之处:好端端的东西失火烧了,所以很可惜。这跟它有几百年的历史没有太大关系,跟它代表了什么文明也没有关系。你去过没去过没有关系,跟雨果不雨果没有关系,跟你的全球视野人文情怀没有关系。说白了,它原貌存在的意义也不过就是它在那里。对多数人来说,它的意义就是古迹,只不过是法兰西的古迹,巴黎的古迹,在雨果作品中出现过的古迹------它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而是它的名声。它的名声,会因为一次火灾而毁坏吗?不会。所以,你哀个什么呢?
更何况,很快它就会恢复原貌。复原出本来也没有几个人知道的细节,凭空地给感伤之士添了一个怀念或者赞美的主题。从这个角度看,哀伤就更加矫情了。
如果不需要哀伤,为什么又有人要强行哀伤呢?
因为他们需要表达,但又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可以表达。所以呢,他们非常需要借别人的题,说别人的话,使自己看起来就像自己在表达一样,好像自己有表达情感的能力一样。他们需要蹭情。
蹭情。是的。就如同前些日子各路网红来蹭流浪大师的热度一样。他们把自己定在网红的位置上,又不知何以红,于是就想方设法蹭红。哀伤人士不见得把自己定位为网红,但他们的抒情需求一点儿也不比网红发热的需 求弱,于是当然不能放过巴黎圣母院失火这样的“高端”题材。
巴黎圣母院烧与不烧,没有什么太大意义,蹭情现象却有研究价值:比如有些人喜欢外国形象,外国 文化,外国观念,外国品牌,或者拜大师,权威、爱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本质上,他们就是喜欢把自我投射攀附到一个偶像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不攀附不崇拜,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