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博友“元元”写的博文“看来小孩从小敬畏死亡是必须的”,写得很好。这引起了我对孩子的联想。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与父母朝夕相处,结成坚实的感情纽带,在青春叛逆之前,对父母有极强的依赖感。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就是孩子的地。想起我大儿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和我的一次交流。我对他说:儿子,爸爸盼望你快快长大啊!他问:我长大了,你和妈妈会怎么样?我说:我和妈妈都会变老的。他又问:那等我变老了,你们会怎么样呢?我愣了愣,说:我和妈妈都会到天上去,然后在那儿看着你。他看看我,沉下脸,然后向一旁扭过头,我看到了他眼里的泪花。过了一会儿,他低着脑袋转过来,闷声地说:我不想你们到天上去。晚上,我和老婆在客厅里看电视,在卧室睡觉的儿子突然大哭:妈妈你下来,妈妈你下来!声嘶力竭地。我立马明白,儿子做噩梦了,而且看到我和他妈妈向天上飞去呢?儿子说梦话这点是遗传自老婆的,我跟老婆说过,她不能做地下工作,因为一做梦,什么都交待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孩子的心灵对父母的强烈依赖性,也让我告诫自己好好活着,为儿子!
我不禁又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想家的情形。在我象我儿子这么大的时候,有一年夏秋季,我爸爸把我送到离家有四十里地的姥姥家,去了可能有一个月时间。我仍然记得自己不太喜欢呆在姥姥家。农村夏秋季正是农忙季节,没有闲人,经常是我一个人被扔在家里。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人陪伴,想家的念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至今都历历在目,我一个小男孩,每天午后站在院子里,扶着椅子背,对着家的方向,哀愁布满 了小脸,继而哽咽流泪,最后嚎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在姥姥家里人回来之前,我还得及时止住哭,不想让他们发现我哭过。这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乡愁,但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老是把我送到亲戚家,我也没问过爸爸妈妈。这样的情形发生过好多次,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也有三四次。后来我长大了,在读初三的时候,转学住到我姨妈家。我基本上每周都要回家一次,如果哪一周没能回去,我都会看着家的方向好一会儿,心里才舒服,不过这个时候不会再流眼泪哭鼻子了。高中时,学校离家比较远,有时一学期才回家一次,想家还是很厉害。我想家的毛病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从那以后,我真正做到了出家无家,家再也不能给我任何羁绊了。以后出国十多年,我才回家了两次。也许我的思乡之情早在我小时候想家哭泣的时候,都随着眼泪流尽了。
当我想起我的过往的时候,我就不会让我的儿子在小小的年纪受这样的煎熬。那种折磨想想都心酸。只有等到他们的心智发育得比较完全,能够比较独立地生存于这个社会上以后,我才会鼓励他们飞出去。
当小鸟终于长大,振翅高飞的时候,我们会含着热泪,微笑地看着他们冲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