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中国当然能“活着”。活着这事儿,我们可是有经验的。从三年自然灾害“咬草根,啃树皮”的岁月,到改革开放前“勒紧裤腰带”支援全世界革命的年代,再到如今靠内循环、撸袖子干大事的豪情,中国的确拥有非凡的生存韧性。
如果一个人面对失业、破产和负债累累,还能勉强吃口泡面,咬牙坚持下去,人们会说他“挺过来了”。但如果这个人本来可以吃牛排、喝红酒、住洋房,却硬是非要折腾到蜷缩街角“活着”,那就不是坚强,是折腾。
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急转直下。从“世界工厂”的荣耀,到“转内需”的无奈;从“全球化红利”的乘风破浪,到“自主可控”的土法炼芯片,中国像极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老户人家,昔日对外张扬、风风火火,如今却收缩自保、小心翼翼。我们当然还能“活着”,但活得不自在,不舒服,更称不上活得体面。
有一种高贵,叫作“我不靠你”;有一种尴尬,叫作“我靠不了你”。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为了“面子”,使出了组合拳:报复性关税、鼓励内需、加快科技自主化进程……甚至连“东盟替代美国市场”,这种绕地球一圈的自我安慰,都摆上台面。

结果如何?以出口为命脉的制造业一度面临订单锐减,外资企业观望撤离,人民币汇率一度承压。曾经繁忙如火的珠三角、长三角,如今在某些行业里,已经悄悄出现了工厂关闭和放长假的现象。“外循环失效,内循环见效”听起来像是转型成功的豪言,但现实中,更多像是被堵了出口只好转头自娱自乐。说白了就是:没有“活好”的办法,就努力“活下去”。
“自主可控”、“科技自立”、“百炼成钢”、“越打越强”……这些年,国家层面的口号堪称热血喷张,精神头十足,仿佛下一刻就能造出完全国产的5nm芯片,立刻摆脱对美技术的依赖。但现实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果缺一颗车规级芯片,那 就得全球找妈。我们还“活着”,只是“活得很别扭”。
有人说,“封锁压不垮我们,我们要越战越强!”好一个“战”,战到最后,大多数小企业不是越战越强,而是越战越“黄”。资本市场早就用脚投票,股市跌成“近亲结婚基因池”,房市跌成“空巢大厦”,就业市场则像淘宝清仓区——选择多,但质量堪忧。我们还活着,可就是活得像极了那句老话:“既无颜面,也无退路。”
“我们不靠美国也能活”,“伊朗和朝鲜被制裁这么多年不也活得挺好?”——这类论调屡见不鲜,仿佛只要你在呼吸,就能证明体制的优越与战略的正确。可别忘了,活着和活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伊朗活着,但活得像个夹缝中的“文明遗民”,每天跟美元斗法,跟制裁跳舞;朝鲜也“活着”,但那是以数代人的饥饿、孤立和信息封闭为代价。中国可能不会成为另一个朝鲜或伊朗,但当我们开始以“人家也能活”为自我安慰时,正说明我们已经退守到了“活着”的心理防线上。
我们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却过着与自己实力不符的日子;我们曾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却越来越像个闭门造车的中老年工匠;我们不缺资金、不缺市场、不缺劳动力,唯独缺少了一种“与世界共舞”的从容。
当然,“活着”也不是终点。靠内循环、靠国产替代、靠新质生产力,或许真能撑出一条新路。但前提是,我们得面对现实,而不是陶醉于“我能活”的伟大叙事里。当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一路跃升到世界强国,却依然在用“我们不会死”来激励人心,这多少显得有些寒碜。毕竟,没人会羡慕一个“活着”的人,人们敬重的是“活得好”的典范。
说到底,中美贸易战揭示的,不只是经济摩擦那么简单,它暴露的是一个国家面对强权时的底气、策略和智慧。我们既不能把“活着”当胜利,也不能把“对抗”当本事。“天不会塌下来”,确实没塌。但地会陷下去,它表现为工资停滞、物价飞涨、行业内卷、阶层固化……最终,人们不再谈梦想,只谈怎么活下去。活着,并不可耻;可若把“活着”当理想,那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