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今天有必要好好梳理一下最近有些乱了的心境。不是说要懂得自我剖析才能成长吗,看来我必要好好捋捋自己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的一些心路历程,不然的话,心定不下来,找不到安靠的地方,人怎么会顺畅呢?
都说相由心生,尤其过了不惑之年后的我更觉得这话有道理。身体发肤都是父母所赐,至于如何呵护就看每个人自己了。活到现在这岁数,看到很多年轻姑娘为了减肥不吃这个,不吃那个。也见过去微整形的,什么埋线双眼皮啦,开眼角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我理解,可我,哎,真搞不懂这么折腾到底为啥呢?我天生怕疼,从小生病了,宁愿吃药也死不要打针,那年去打耳洞也是为了臭美,18岁懂啥才是真正的美吗?只不过跟风起哄罢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阅读能让我静心。我啥书都爱看,菜谱,名人传记,自己的专业书等等 ,家里书柜里有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中国书,也有丹麦诗歌,丹麦知名女记者和女王的自传,以及原版《简爱》等我钟爱的英国作家的小说。这次从上海回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看着书柜里摆放着的这些书,我笑了。这些是能让我安静找到自己的良药。从来就很爱逛书店,上海的外文书店几乎每次回国都要去看一下,只是现在的外文书店已经跟我印象中的相差太大。2017年回国出差办了一张上海图书馆的借书证,那次为了工作天天往图书馆跑,发现上图很不错,能借阅的报纸,杂志,书刊品种丰富,中英文都有,看来以后回上海还是去上图看书比较方便。
人这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从出生开始,只有一个终点,那就是死亡。那么中间这段从生到死的路程就算是修行吧,每个人从某某人的儿子/女儿开始,慢慢变成某某人的爱人,接着开始成为某某人的父亲/母亲,再接着就是某某的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甚至能成为某某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这一系列身份变化的背后是成长的轨迹以及堪透自我的旅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些话听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是放眼现在我生活的丹麦,这条好像根本不适用。而活到老学到老才真正是精髓,人如果失去了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那好像就不太有生机了。我这个人吧,对于新鲜事物永远好奇,呵呵,我也知道好奇害死人,可就是想搞清楚这些新东西到底能做啥啊。说我天真也好,幼稚也罢,这死脾气估计是要跟我一起进坟墓了。改,好像改不掉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8天,我曾试着在28天内不去查询任何新鲜事物,两个礼拜不到我就憋不住了。哎,咋办?肯定有人说,凉拌呗。
看过很多关于育儿的文章,其中几篇至今难忘。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上,父母不仅要喂以食物,更要引导他们/她们成为思维健全,意识独立,有爱心的人。父母与孩子有缘才成就这段亲情关爱的善缘,好好珍惜吧,因为人只活一次,而父母与孩子也就这么一次成就彼此的机会,爱孩子,但不溺爱。父母应该知道,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家去求学,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珍惜在一起相处的每一分钟,因为人生从来都在做减法,尤其跟长辈间的见面次数。岁月不会为任何人留步,人生无常,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到底会发生什么。有时候这些话听着或看着比较直白,事实总是如此苍白地站立着,任你想逃也逃不掉,无处躲藏,只能面对,才能继续。
不得不承认,这么一路写下来,我发现心已经静了很多。写字带给我的原来还有治愈疗效,可能是读书时养成的习惯吧。当遇到WRITING BLOCK的时候,每个人应对的方法都不同。我呢,就打开一个新文件把当下心里所想一股脑儿地写出来,写着写着脑子也不再僵硬了,思路也打开了,就可以继续写该写的东西了。这招是大学一个社会学教授教的,那时她好像教方法论吧,每次上课都会提到她儿子,一会儿是带儿子去检查啦,一会儿又是要给儿子办生日派对啦,反正这教授挺风趣的。她其实主攻GENDER STUDY,但为啥没让她教自己的专业课,我当时没搞懂,现在更不会纠结了。那时教GENDER STUDY的那个老师,哎,不说了,反正大学嘛,也有混的不是。大学里的学生就是教授们的实验小白兔,教授们除了上课还要做研究,基础课上完了谁还会管学生乱七八糟的事情,学生论文这种小CASE根本入不了教授们的眼。大学里最牛的是秘书,她们一个人管着不知多少专业的学生,女儿现在也发现了她高中里最拽的是秘书,呵呵。
哎,啰里啰唆那么一大堆,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个唠叨鬼,时不时要把自己清空一下才安心。博客不就是派这个用场的吗?哈哈,好了,该说的都说了,那就开始干活儿吧。大妈我给自己打打气,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