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师团 建制(1930~1945年)】

日军的师团 建制(1930~1945年)

 

师团是近代以来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为基本战术兵团。通常翻译为“师”。师团指挥官为中将。日军没有军级名称,师团其实就是军级,师-军合一体,就是个小“军”,但装备精良,指挥更便捷。

 

1888年,日本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台镇改称师团,番号从第一至第六,同时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这是日本陆军历史上第一批师团。师团编制为二旅团、四联队,还有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平时兵员为一万人,战时可超过两万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陆军有17个“常设”师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又陆续组建了156个师团,总共173个师团。在侵华日军编制内先后有105个师团。

 

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师团先后有过多种编制:按编制结构,战争前期分为“四单位制”、“三单位制”,战争后期分为甲、乙、丙、丁四种;按马匹的配备分“挽马制师团”和“驮马制师团”;按编设顺序分为“常设师团”、“特设师团”、“补充师团”、“增设师团”等;按使用分为“治安师团”、“留守师团”、“海洋师团”等。

 

四联队制师团

 

四联队制师团也称四单位制师团,即师团基本部队为4个步兵联队,又称挽/驮马师团。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陆军共有17个常设师团。常设师团辖二旅团四步兵联队(每旅团两个步兵联队),骑、炮、工、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000—28000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这类师团又区分为挽马制(原野作战型)与驮马制(山地作战型)两类。挽马制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驮马制师团因马匹比挽马制师团多,人员也相应增多,每师团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另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均属于这类师团的编制。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两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师团人数为24400人。

 

三联队制师团

 

三联队制师团也称三单位制师团,就是师团基本部队为三个步兵联队,取消了旅团一级编制。

 

1937年9月30日,由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扩编而成的第二十六师团,是侵华战争期间最早成立的三单位制师团。其后为适应中国战场山地丘陵地区作战,从1938年4月至1940年11月陆续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及第五十一、五十七等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下辖一个步兵团,约8700人,步兵团的团长由原来的旅团长担任,军衔为少将。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故也称“三三制”)。师团仍编有骑、炮、工、辎重兵联队等单位(骑兵联队改为搜索队),全师团定员减至1.2~1.3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

 

三单位制师团主要用于占领地留守与治安。武汉会战结束之后,由于战场扩大与战争消耗剧增,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特科部队予以补充,使师团总人数达到了15000~17000人。

 

除了新组建的三单位制师团,从1939年10月开始,日军为适应作战的需要,陆续将四单位制师团整编为三单位制,即从原四联队师调出一个步兵联队组建新的师团。至1942年底,第十三师团改三联队制后,侵华日军中不再有四联队制师团。此后,日军师团分为甲、乙两种(A、B两型):甲种师团的编成为步兵三个联队九个大队、炮兵联队三个大队、工兵联队三个中队,总人数1.8~2.1万人;乙种师团的编成为步兵三个联队九个大队、炮兵队六个中队、工兵联队两个中队,总人数1.4万人。

 

两旅团制师团(丙、丁种师团)

 

两旅团制师团(无联队)是1942年后日军编组的师团类型,又分丙种师团和丁种师团两种。

 

1.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陷于两线作战,兵员更加缺乏,于是从1942年初开始在独立混成旅团基础上组建新编制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比甲、乙两种师团少一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约1270人,步兵旅团约5100人,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信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2~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枝、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

 

从1942年2月组建第五十八师团开始,至1943年5月,日本在中国关内共组建10个两旅团制师团,即第五十八至七十师团(中间缺第六十一、六十六、六十七番号)。

 

2.丁种师团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日军不得已继续从中国派遣军抽调部分师团支援太平洋战场。为填补关内日军空缺,又从独立步兵旅团、混成旅团或其它人员拼凑了一些新的师团,被称为丁种师团,番号在第一一四师团以后的许多师团属于这种编制。从1944年7月重建的第一一四师团,至1945年4月组建的一一五、一一七、一一八、一二九、一三○、一三一、一三二、一三三、一六一师团,关内日军共有10个丁种师团。

 

丁种师团编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但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有的不辖炮兵队。这种师团是日本人力、物力捉襟见肘时的产物,战斗力与以前的常设师团和甲种、乙种师团无法相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