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苗子谈民国人物:二流堂、《沁园春·雪》、潘汉年、吴祖光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李辉

我与吴祖光的认识

我到重庆才认识吴祖光。在这之前,也总听夏公讲到吴祖光,我第一次遇到他很巧。我原来有个女朋友,是吴祖光在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后来大概因为偷了一个肥皂盒被学校开除了。她离开了学校。记得有一晚我们两个人一起去看话剧,就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我们刚刚坐下,吴祖光走来了,女朋友悄悄对我说:他就是我的老师吴祖光。她本来不想见到老师,但吴祖光一眼就看到了她,她也只好站起来喊老师。我自我介绍,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文革期间被批斗的吴祖光

吴祖光、丁聪、黄苗子从北大荒归来,在北京的合影

记得话剧演出是在中抗建堂,大约1942年前后。以后夏公来了,我们之间就更熟了,来往就多了。他和吕恩同居后,住到唐瑜那里,住在那里的还有金山、张瑞芳、盛家伦等。

还有丁聪也常去,我和丁聪早就是好朋友,也就常去那里。后来,那里就成了有名的“二流堂”。

我的感觉,那个时候的吴祖光和黄永玉有点像,反应快,幽默感强。说到什么人,总是说“这个人很可爱”,这是他做朋友的条件之一。他这个人很善良。

祖光的日记,十分充分地反映了建国以后四、五年间至反右前夕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当时的社会动态。天真的吴祖光在晦明晴雨的变化中,“雾里看花,水中捉月”地像大多数人一样,怀着对国家的爱,对党的绝对崇敬而工作着,生活着。

吴祖光、新凤霞

吴祖光与新凤霞

吴祖光新凤霞一家与赵丹、黄宗英

但日记戛然而止,像小说,或电影一样,引起人对前景的猜测。“无巧不成书”,这当然是巧合,是历史转变前的一个完整章节。

日记的价值很大。真实,对谁不满意,都坦率地记下来,不保留。日记里他很天真,一点儿也不掩饰,包括和新凤霞吵架。祖光是性情中人,有正义感,对朋友热情,但也有对高层人物接近的意愿,这是很自然的,当时的高层人物有些的确也关心文化。

周恩来和“二流堂”

批判”二流堂“的小报 (1)

批判”二流堂“的小报 (2)

批判”二流堂“的小报 (3)

解放后,祖光开始还是受重用的。但后来他在出版《风雪夜归人》时写的后记中,说在重庆时周恩来看过多少次戏,提了多少修改意见。这时已经发生潘汉年的事件了,周恩来其实不愿意他再提这种旧事,以免有人借题发挥。但祖光完全不知道这里面的复杂性。结果,周恩来颇不愉快,从那之后就较少和我们接触。大概他也是怕牵连到他。

后来,文革期间,江青确实还是想牵连上,把“二流堂”的事情又揪出来,说得很严重,实际上是想打击周恩来。

所谓“二流堂”的简况 (1)

所谓“二流堂”的简况 (2)

“二流堂”的平反文件

撤销“二流堂”的平反文件

有一派造反派还翻出江青1945年到重庆时也看过郁风和我的事情,因为三十年代在上海时,郁风和江青都是青年妇女俱乐部的成员,一起很熟悉。

文革后期,周恩来还亲自到中央美院来给她作解释。他说:您们不要乱猜,把江青同志扯到“二流堂”上面去。江青同志确实去过,但得到了我的同意。她到重庆去治牙,去见见老朋友,不过是一趟,很平常的事情。

文革后,我看过周恩来的这个讲话的记录,可见,“二流堂”后来还是成了反周的工具。江青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二流堂”和夏衍这条线,然后集中到周恩来的身上。

被说成是“二流堂”的“总后台”夏衍文革批斗时

夏衍与“二流堂”的朋友们在香港

香港时期吕恩(左二)与吴祖光(左三)

夏衍与吴祖光在北京

80年代,丁聪吴祖光重返北大荒

时隔四十年,2007年6月唐瑜和黄苗子一起看“文革”中批判“二流堂”的小报。李辉 摄

李辉与唐瑜在一起

发表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的过程

抗战时在重庆陈铭德办《新民报》,副刊文字老被检查,被逼得走投无路,就要我出面当副刊编辑,实际上由郁风主持。为了老朋友,我便答应了。

郁风干了一段时间,怀孕要生孩子,就请吴祖光接替帮忙。发表毛泽东的那首词《沁园春·雪》,事实上大家都有关系。这件事确实是经过了我的手。是王昆仑交给我的,他是三十年代初在南京时就认识郁风的老朋友了,在重庆我们常来往。

1945年11月初的一个早上,我去位于重庆枣子岚垭的一家产科医院,看望即将临产的郁风。途中遇到王昆仑,王昆仑把我拉到路旁,拿出毛泽东的这首词给我看。我问是否可以发表,王昆仑说可以发,但不要写明来源即可。我印象中,词是毛笔字抄在一张小纸上的。

我到医院后,就把毛泽东词交给郁风,郁风则要我转交祖光。我写了后记:“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据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外人道也。”就是后来发表时的编者按,那是我的文言文,吴祖光不写这种文字。开始,我只写了前面两句(毛润之……乃不可及。),写出后拿给王昆仑看过。王昆仑看后,建议我又补充几句。我又约祖光见面,把词和后记交给了他。他拿去后很快就发表了。

祖光晚年回忆说是他发表的,这也是事实。他说编者按是他写的,应该说是记错了。我们是好朋友,又没有太把这当成特别了不起的事,以后日子长了,也就更想不清楚是很自然的。不管怎么说,发表还是他经手发的,前面的事实就是这样的。

黄苗子谈《沁园春·雪》发表过程

为郭沫若而游十三陵事

1954年5月9日的吴祖光日记有这样一段记载:

晨应余心清之约游十三陵,主题为陪郭老游,因于立群神经病甚剧,送湘雅就医,郭老甚苦痛也,同行者余心老、苗子夫妇、苏文、余萍、我及凤,至者郭老而外,徐冰、邓小平、曹禺、洪老、沈雁冰夫妇、田方夫妇、山尊夫妇、小梅、洪师母、老舍夫妇,济济数十人。十三陵除长陵外皆破败不堪矣。至十一时半野餐,又至其他两陵一游,二时半散去。

我记得这次聚会还有朱德。洪老是洪深。

解放后,郭沫若的地位越来越高,于立群只是郭沫若的秘书,老想担任点工作,却不如愿,因此情绪不稳定。她被送到医院。日记里说的湘雅医院,是在湖南,不是北京。她走了后,郭沫若情绪很不好,余心清就安排了这次大聚会。

余心清是中央机关管理局的局长,他派车去接吴祖光和新凤霞,统战部部长徐冰派车来接我和郁风,是到十三陵一带的一个山坡,不太高。宴席是余心清摆的。我们到了后,看到朱德正在和徐冰下棋,徐冰看了我们一眼,说:我正在和朱老总下棋。聚会时间大约是在十点钟。

我带了一本自己手抄的郁达夫诗给郭沫若看,请他带回家给我题签。他说,郁达夫的诗真好,和他比,我差得远了。那个时候,和领导人在一起很随便。不过,后来等级就越来越分明了。

潘汉年、廖承志、王新衡

潘汉年来北京和我们见面时不是谈公事,他当了上海市副市长,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业务要谈了,不像抗战时候内战时候。

我是在抗战爆发不久在香港认识潘汉年的。没见到他之前,就常常听夏衍讲他的故事,神出鬼没,我们像听神话故事似的。他打扮得像个“小开”(上海话“小老板”的意思)。他是个麻子,但一般看不出来。

风云人物潘汉年

广州《救亡日报》期间的合影。前排左起:茅盾、夏衍、廖承志。后排左起:潘汉年、郁风(中)、司徒慧敏(右一)

他从上海来香港,坐头等舱,戴一副金丝眼镜,拿一根手杖,潇洒得很。接到他之后,这个人就不见了。听夏公说过,潘汉年在上海,有时就住在妓馆,叫咸肉庄,四等的地方,这种地方在上海住宿不用登记。

第二天,他就打扮得很整齐去和什么汉奸、大亨见面,谁也不知道他住哪儿。当时我没见到他之前,就听说过这些故事。

1980年公安部回复,潘汉年应为湖南劳改单位

1980年湖南公安厅回复潘汉年病故时间:1977年4月14日

八十年代,黄苗子、郁风拜谒潘汉年

吴铁城当时担任国民党的海外部部长,兼港澳总支部特派员,在香港对外称为个“荣记行”,规模很大。名义是贸易公司,实际是办公室。他派我担任《国民日报》的经理,那是国民党的党报,我和那些人又格格不入,每天感到很无聊。

有天中午,我从“荣记”出来,突然碰到夏公、廖承志和王新衡三个人,他们我都认识,王新衡是国民党驻港特务头子。他们问我有事吗?我说没有,廖承志说,一起吃饭去。我们一起去吃饭,廖承志喜欢画画,记得那天他还画了一张女招待的漫画像。

吴祖光日记里的潘汉年

一九五四年

一月

十一日

晨沐浴,中午阿朗约吃谭家菜,有潘汉年、宋之的、蔡楚生夫妇及袁殊机关的一个解放军同志不知其名者,谈文艺界情况至三时半才散。回来后凤又去剧团晚会,我写《新观察》文章。

1954年1月11日

十八日

晨起读书,一时去电影局谈拍《梅》片事。三时半返家,凤伤风不适,今晚且有戏,甚为不安。送票给潘汉年、吴志坚,四时杨云慧、岑范来,述在解放军制片厂之苦处,为之不耐,将马连良所送之戏票两张转赠之。

二十一日

中午,吴志坚、潘汉年、公牧在北京饭店请吃饭,有陈毅、陈赓、齐燕铭、许涤新、徐冰、余心清等,喝了些酒,凤亦喝了酒,饭后凤去剧团,潘来我家小坐。随后曾连斋(即袁殊)亦来,同至和平画店,潘买十二开册页,1.50万元,很精彩。晚上余心老送政务院川剧票来,没找到汽车,故未去,在家整理《风雪夜归人》,三点钟才睡。

1954年1月18、21日

七月

至九日止

此行在沪晤梅先生及其左右人等,夏公、小李、绍昌、于伶、汉年、刘晓、叶苗夫妇、金焰、海伦、以群、大郎、小吴、超构及新民报人员,郁娘、文杰、云乔、桑弧、柯灵、鲤庭、白沉。

约宴者,梅先生、言慧珠、冯幼薇、绍昌、陈大获、黄桂秋、夏衍、潘汉年、大郎、桑弧。我则在乔家栅请绍昌及叶苗夫妇一次。

与梅会谈计三次,十二小时,又观影片一次,有具体收获。

1954年7月上海行

九月

三日

晨去车站接梅氏,十时余到,略谈工作情况而归。阿咪来,午后夏衍、潘汉年来,偕至中央美术学院看赴苏展品,又至人民市场,购石砚一块。晚小丁来晚餐。郑可来看瓷人等。至平安看《棉桃》,摄影技巧甚佳。

六日——七日

约夏公谈解决组织关系问题,尚待努力也。夏请吃谭家菜,有陈毅、潘汉年、金仲华、吴克坚、舒同等。

十日

晨起约蔡亮及其女友来午餐,而被北影约往飞机场接苏专家。偕魏曼青、高戈同去。苦候三小时而未接到。办事人之颟顸可气,而一迳未知确讯也。四时复回北影开会,讨论苏专家到后之学习与工作日程及内容。晚盛强来,二弟来。应老夏、阿朗之约偕凤至全聚德吃鸭,汉年、之的均在。晚归看白石及人物画,潘对此道极有兴趣。途遇艾青。

1954年9月期间日记

十一日

晨偕曼青至戏曲研究院与马少波谈话,与梅合作事。

午后至摄制组开会,晚佐临来访,夏公、潘公、徐平羽、阿咪、小李等同在康乐晚餐。然后返回聊天至深夜,凤演戏归始散,阿咪宿此。今日盖中秋也。大牛至凤娘家。

二十日

晨偕大牛理发,购李白诗选一册。午后至北影办公,六时返家,二弟来,小杜来,觉头痛拟出外,而潘、夏两公来,谈至十一时而去。今日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个人民宪法,天安门群众集会庆祝,马路灯光如同白昼。

1954年9月20日

十月

四日

晨去办公,中午返家,又去梅家谈服装事,面人汤亦去掐面人梁红玉,竟至七时,乃在梅家晚餐,食过量,晚汉年、夏公来,谈至十时半而去。

五日

晨未去厂,中午为夏公祝寿,到潘汉年、吴克坚、苗、风、阿咪、恽家女、阿朗等。天雨。汇欢欢用款。晚为《大众电影》写《黑孩子》评介文章。至十二时半。整理《艺术花朵》稿完。

1954年10月4日、5日

一九五五

三月

二十日

十二时起床,阴天。大牛及小三、小五在家,搞得一塌糊涂,看着很烦人。晚夏公、潘公来,在四川馆晚餐。

1955年3月20日

二十八日

午后去厂,召集全组开会,讨论拍片问题。四时梅来,开会甚有收获,改了白天拍戏。七时理发,八时到北京饭店应潘公约宴,而临时有会,主人先去,与艾青及潘公秘书共餐。艾偕至和平看画,与苗子、郁风小谈。

1955年3月28日

四月

三日

四时余艾青来,同去北京饭店,偕夏、潘两公及孩子们到康乐晚饭。返家写《生活生平》。凤偕小杜、小李、阿咪大谈生儿育女之事。写至十二时眠。

四日

今日休息,但以昨日睡眠仅四小时,一觉醒来,已是十一时矣。写《生活生平》完稿。午后偕凤去人民市场购物。三时在红星看纪录片《解放一江山岛》等。晚侯汉源来,艾青来,谈甚久。小杜来过。潘昨晚失踪,甚奇。

1955年4月3日、4日

五月

七日

晨到天桥剧场布置下周一之工作。中午返家,午后去李铁拐斜街,拍戏至三时结束,又去景山看景。五时半有中共中央组织部汽车来取上海寄来转潘公之航空信,甚为紧急。潘公前此之失踪,证以今日之事,颇觉跷蹊。与夏公通电话,已来京,住华北招待所。

七月

二十日

连日报载潘汉年反革命事,内情不明但罪状已定,此人党龄在三十年以上,何以不知自爱如此,百思不得其解,谈警惕亦太难。

1955年7月20日

整理吴祖光日记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日记中的几个人:王肇烟、盛家伦、杨云慧

在日记里,吴祖光老提到一个王肇烟,他是四川的一个公子哥儿,祖光在四川的朋友,喜欢文艺,对祖光十分崇拜,在成都时就老在吴祖光这里泡。

大约1948年,吴祖光在香港拍电影,王肇烟来给他捅了一个大篓子:有个人是四川一个军长的弟弟,记得姓陶,在军队管财务,到广州领了军饷,却一个人带到香港吃喝嫖赌。

国民党知道了,就派人到香港要抓他。没地方躲,王肇烟就找吴祖光帮忙。祖光说我给您找东江纵队,通过关系找到了联系人,要到吴祖光家把人接到了东江,所有剩下的钱也上交,这样可以保住一条命。

姓陶的那人正藏在祖光家,被国民党雇佣的私人侦探就找到了吴家,当时我和郁风正好也在。侦探问那个人哪里去了?吴祖光说,住我家的确有二位从北方来,您说的那个人我不认得。侦探看了我们,问几句话,我搪塞了过去。半夜赶紧把那人送走,换了一个地方。

盛家伦,三十年代电影《夜半歌声》留下了他的唯一的男高音歌声。他对音乐的知识学问是音乐界极为推重的。家伦病逝于1957年反右前夕,年50岁,未婚。家伦与唐瑜、戴浩、张瑞芳、金山等人曾经在抗战胜利后被派到长春接受敌伪的电影厂。两年后东北解放,金山幽默地留下一张条子,写道:“此厂留待袁牧之接收”,便同盛家伦等回北平。

云慧,即杨云慧,杨度之女,郭有守之妻。郭是四川教育厅厅长,国民党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高官。解放后,郭(地下党员)与云慧假离婚,但却酿成悲剧。云慧那时在科影厂工作。

我们的聚餐

从日记里看,当时我们这些文化人怎么一天到晚都是在下饭馆。事实上,吃饭不是主要的,大家聚在一起,很放松地聊天,谈事。还有一些做了官的,像廖承志、夏衍他们,经常甩掉警卫,一个人遛出来,和我们这些人一起下馆子,他们开心得很。因为建国前他们也经常过着朋友往来的生活。

日记里提到的两个常去的饭馆:

益康,川菜馆,在东单口上西观音寺(这条路现在已经没有了),是川岛芳子的妹妹开的,她嫁给四川画家马公愚。因为离我们家很近,我们同住一起的音乐家盛家伦天天去吃,就吃一碗面。我们也常去。有一天,吴祖光请叶恭绰、欧阳予倩、齐白石,我们也参加了。

云南馆,为一夫妻小饭馆,离栖凤楼很近,卖云南米线,营业甚好。廖承志也去过。

1946年“二流堂”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前排左起:盛家伦、高集、郁风、(不详)、黄苗子;后排有浦熙修(左四)、张瑞芳(中)、丁聪(右四)、金山(右一)等

1947年友人在黄苗子家聚会合影。前排左起:盛家伦、张瑞芳、郁风、郁隽民。后排左起:XX、丁聪、黄苗子、XXX、金山、XX

1949年黄苗子、郁风、吕恩去看望张大千先生

90年代“二流堂”在夏衍家中聚会。左起:吴祖光、黄苗子、唐瑜、张仃、丁聪、郁风。李辉 摄

1995年“二流堂”欢聚于夏衍家。前排左起吴祖光、郁风、高集、高汾、唐瑜、黄苗子。后排左起丁聪,夏衍的女儿与公子。李辉 摄

1996年,新旧“二流堂”朋友,在位于北京图书馆东坡酒家聚会。左排前起:吴祖光、丁聪、杨宪益、黄苗子、郁风、沈峻、潘耀明、李辉;右排前起:范用、华君武、姜德明、华君武夫人、邵燕祥、吴祖光女儿吴霜、应红、谢文秀等

与苏联专家的矛盾

吴祖光1957年确实要倒霉,主要是拍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录片时,他与苏联专家有矛盾,不服。他认为,你们可以管电影制作或技术问题,中国京剧的内容你们不了解,怎么可以指手画脚?干涉我?这些内容日记里很多。

丁聪也是吃这个亏,他在外文局也和苏联专家吵架。1957年这都成了他们的罪状。丁聪主要为此划成了右派。了解五十年代思潮的人,自然了解其中的“为什么”。

日记中有一段写到关于邀请我参加梅兰芳舞台艺术片顾问小组的事情,祖光希望我参加,但电影厂里有人说我的政治面貌不清楚。

后来,还是通过了。有五个人,张正宇、张光宇、我、郁风、丁聪。

黄苗子修订与李辉的谈话 (1)

黄苗子修订与李辉的谈话 (2)

黄苗子修订与李辉的谈话 (3)

黄苗子修订与李辉的谈话 (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