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艰苦创业,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祖国工业战线上,奋战着一支英雄劲旅:石油师。
搞石油要革命加拼命;大庆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事迹,早已是家喻户晓。然而,贯穿在石油开发生产中的一脉铁血“军魂”,其岁月征尘,来龙去脉,却并不是人尽皆知。
许,时光先回返到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日。仲夏的陕南,雨后初晴。太阳从朵朵白云间露出笑脸,将阳光洒向了古老的北校场上。周围人声鼎沸,像节日一样欢快,老百姓都赶来观看发生于此地的一幕历史盛事。
苍意犹然的阅兵台上,搭起了高高的彩棚。五颜六色的旗帜飘舞中,歌声飞扬,一派兴旺景象。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镶嵌在金黄色的大相框中,高挂在古老的检阅台上,格外引人注目。
台下军旗猎猎,阵势威严。8000名子弟兵手握钢枪,组成一列列方阵,精神抖擞地列队等待部队首长检阅。受阅的军人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第十九军五十七师。
检阅部队的首长是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和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
十九军五十七师!
这是一支从革命斗争的烽火前线走来,在抗日战争中历尽腥风血雨,功勋磊磊的英雄部队。五十七师的前番,正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麾下的,前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军长孙蔚如,师长赵寿山)。“七七事变”后,英勇的十七师在赵寿山率领下开赴了太原会战。在著名的娘子关保卫战中,与鬼子兵激战九天九夜,予敌重创中,自身也付出巨大。次年四月,十七师与八路军合作,发起晋东南“38年战役”,先后攻克了长治,晋城,沁水等县城。同年八月,又开发到晋南中条山前线。在这里坚持抗战三年,先后打破了日军11次大扫荡。一九四五年十七师在河南洛宁故县镇举兵起义后,即与二野四纵12旅36团,陕南军区勋白独立团合编。此后就在邓小平,刘伯承领导之下,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辉县战役,汤西战役,豫北战役,(并促成国民党高树勋新八军起义);强渡黄河后,进入了豫西剿匪,陕南根据地建设,和解放全陕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卓著功勋。
陕南北较场八月一日的阅兵仪式后,五十七师的全体干部战士们在此凝听毛主席的命令。于此,他们也将脱下戎装,告别军营,投身到另一个没有枪林弹雨,却依然是风烟滚滚,黄沙万里的铁血战场上。
毛泽东主席下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新中国建设急需石油。然而,在建国初期,石油工业却是所有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九四九年,全国石油职工总数只有一万人,钻机八台,原油产量仅有7万吨。五二年,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天然油产量达到350万吨,但是,一九五二年结束时,完成不到20万吨。
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现实,尤其是外国专家早就断言了“中国贫油”的结论,更别说当时那些被封锁的大环境条件等等。石油工业“路在何方”?新中国的各级领导者们,在严峻的挑战中焦虑思索着。
请求解放军参加,以推动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这是当时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在极其艰难困境中的构思。一九四九年八月,刚刚结束了兰州战斗之后,时任一野第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在彭总的命令下,带领一个团的兵力,军事接管并成功保护了称为“石油摇篮”的玉门油矿。油矿在解放军的帮助下,迅速稳定了局面,恢复了生产。
康世恩根据亲身管理和建设玉门油矿的实战经验,随即提出申请:“调拨一个建制师,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石油工业”的报告,其中特别指出,以解放军的思想基础,和工人技术人员团结一起,将是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可靠保证。报告在两周内得到了批准。
于是,在兰州的一间普通民房里,在副司令员张宗逊的召见讨论中,57师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做出了一个石油史上划时代的选择:“早就想好了,我们57师干石油最合适”。
57师改编为石油师前夕,师部机关。二排右二为张文彬,三排右三是宋振明
在祖国最需要石油的困难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奋勇当先,挺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脊梁。
接受改编命令之后,石油师立即着手分工部署:
第一团团长许世杰领 3000 人到枣园学习钻探;
第二团团长贾振礼带领1500人到玉门油矿学习炼油和基建;
第三团由师长张复振和代政委宋振明带领1800人在汉中学习驾驶,承担石油运输。
石油师人在平常的言谈中,用顺口溜表达了这种分配:一团钻,二团炼,三团开着汽车转。
从十月份张文彬带领一百多人首先奔赴玉门油矿,开展调查学习,访问各老矿基地开始,承担油建的第二团1500多人在年底也到达玉门。随后是钻井一团3000人,分期分批来到,并迅速投入到钻井作业生产中。一九五三年底,运输团队也全体抵达酒泉。
自1952年八月接受转业命令,石油师的官兵通过一年的时间,在不同的专业方面,开展了文化技术强化大练兵。一方面要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苦练专业技术。白天工作,在实践岗位上拜工人师傅为师,掌握操作技能。晚上到夜校上课,有不少人员当时连日常信件都不能阅读。在基础扫盲班学拼音识字的同时,又混入了ABCD 外文字母的学习。
到一九五三年底,石油师分工的三路大军连同后勤直属机关,全部胜利会师于祁连山脚,饮马玉门关。这支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冒着炮火前进,有过无数英雄烈士的野战军,来到生产岗位上,又迎着困难,百折不挠,继续书写着传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短短的一年内,石油师人,就有90%成为了技术骨干,他们迅速发展成为玉门油田生产建设的主力军。
怀着人民的期望,领袖的嘱托,争时间,抢速度,要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尖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带着军人的热血和坚定,创造奇迹。人拉肩扛运钻机,苦干快干加巧干,要让大草原,石油如喷泉。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因为这批8000军人的铁血注入,以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焕发出灿烂生机。“一五计划”结束时,五三年至五七年间,玉门油田地质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共出产原油223万吨。
乐在天涯战恶风
中国石油雄师
一九五七年十月八日,新华社发出消息,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矿的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成为拥有地质钻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油田建设和石油科研等部门的大型石油联合企业。中国石油第一师终于不辱使命,在中国石油建设史上记下了浓重的一笔。
玉门开发只是石油师万里长征的第一步。1955年,石油师由参谋长陈寿华率领几千人,从玉门挺进青海柴达木,支援柴达木油田;1956年,政委张文彬率领成建制的队伍,北上新疆,和原来的石油职工一起努力,终于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副师长张忠良带领3000多人,东渡黄河穿越蜀道,参加了川中会战。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
1960年,焦力人、宋振明带着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钻井队在松辽盆地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此后,胜利、华北、中原、长庆,南海,油田捷报频传。这一个个石油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处处都有石油师人留下的铮铮足迹。中国石油雄狮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
从浴血奋战到受命荒原创业,很多年过去了。然而,那些传奇的脚步,开拓的精神,飘扬的旗帜,依然生动的呈现,并在一代代人们的心中,萦怀敬仰,熠熠生辉。
(图片来自网络)